Re: [疑问] 为何中文没有自己的音标系统?

楼主: DarthCod (鳕鱼)   2018-07-17 14:21:33
※ 引述《oversky0 (oversky0)》之铭言:
: 想借问一下“语音”与“读音”的差别。
: 教育部重编国语辞典
: 语音: 字在口语中所念的音。相对于读音而言。
: 如“百姓”的读音为ㄅㄛˊ ㄒㄧㄥˋ,
: 语音为ㄅㄞˇ ㄒㄧㄥˋ。
: 读音: 国字在文言词里的读法。
: 如追奔逐北的“北”,读音为ㄅㄛˋ,
: 语音为ㄅㄟˇ。
: 历史上为什会产生语音和读音的不同?
: 有一个是地方方言的念法?
: 中华语文大辞典是把“语音”、“读音”标注为台湾用法。
  这种现象被称为“文白异读”。语音又称白读、白话音;读音则是文读、读书音。
文白异读几乎出现在唐后每个汉语族的语言中。
  之前提到,扬雄编辑《方言》,蒐集了各地对事物的念法。林语堂将之整理为总共
十四个系统,包含被作为雅言的秦晋语和其他十三支方言。
  后来历经三国和魏晋南北朝,各地政权不一、民族迁徙,语言也有所变迁。直到隋
唐统一后,中古通用语才正式定型。
  隋唐时期就陆续有正音和编纂韵书的工作,到了宋代的《广韵》,已经完成了纪录
中古音的工程。
  但是相对中古通用语,各地的方言演进不一。比如泉州话保留上古汉语、漳州话因
为唐代移民的关系而参杂更多中古汉语、宋代的通用语已经开始往近代演化。
  为了让使用者更顺利的学习通用语和中古汉语,教师开始要求学生在朗诵唐诗和阅
读文言文时的发音要尽量接近中古音或通用音。久而久之,这些读音就嵌入方言或通用
语之中了。
  比如台语的数字有两种念法,你会发现文读更接近国语;用国语朗诵唐诗时,国文
老师会要求你用奇怪的读音去押韵。就是这种现象。
  我个人认为现代国语还要求使用文读是毫无意义啦!你把北念成ㄅㄛˋ他也不会变
成入声字,顶多变仄声字而已。把白念成ㄅㄛˊ更是一点道理都没有。
作者: okery (叶君秦)   2018-07-17 15:43:00
同感,关于古代异族的名称(如月氏)我也觉得没必要异读,本非以国语音兑成的,再换也相去甚远……
作者: MerinoSheep (美丽奴羊)   2018-07-17 18:48:00
唸诗时还是得用文读音的
楼主: DarthCod (鳕鱼)   2018-07-17 19:03:00
国语文读太废,连入声都没有
作者: x23x (xxxx)   2018-07-17 19:22:00
我记得清末民初北京私塾教的读书音仍会人工刻意区分入声,唸短降调(有弱喉塞尾)。另外泉州话漳州话在历史层次上其实几乎没什么差,不晓得泉州话保留较多上古汉语成分的说法从何而来
楼主: DarthCod (鳕鱼)   2018-07-17 19:58:00
漳州话源自唐代陈元光(开漳圣王)的移民,发音有龈颚音而泉州话则没有龈颚音,按照“古无舌上音”的规则看来漳州话的中古音较明显
作者: x23x (xxxx)   2018-07-17 20:11:00
舌上音指的是知组字,今漳泉话知组字多为t/th声母,跟来自照组精组的齿龈/龈颚塞擦音声母字没什么关系
楼主: DarthCod (鳕鱼)   2018-07-17 20:34:00
抱歉,我刚刚龈颚音的部分讲反了,根据网上找到的论文和台语板的文章,漳州话是较泉州话晚,但实际保留更多古音
作者: noonee (我和烤肉间只差一撮孜然)   2018-07-18 06:15:00
如果各地都只用文书沟通那或许问题不大但是我无法想像各地来的官员在朝廷吵架的模样
楼主: DarthCod (鳕鱼)   2018-07-18 09:44:00
大概是会疯狂嘲笑对方口音吧:“你们石个人都乱搞!”“十啦干!”“你派系的御史根本让我如坐真毡!”“针啦干!”“不要这么因阳怪气的好吗?”“阴啦干!”
作者: kiuyeah (kiuyeah)   2018-07-18 16:41:00
还有一件事 很多白读其实是古闽越语的残留音例如田tshân 狗蚁káu-hiā 这些音都是后来再找汉字配上成为最早期的白读音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