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j4568520: 是祖先在广东的祖业买卖契约。谢谢大家给我这么多好意
捐赠给台湾的研究单位也未尝不可,
台湾也有不少华南、东南沿海的契约或相关资料。
例如前阵子中研院台史所开放的“最高法院迁台民事诉讼档案”
里头就不乏两广和福建土地契约、蒸尝簿、招标公告等清代至民国的档案,
(因为这都是证据啊~~我还看过抗战时的纠纷,是拿康熙年间的详文当证据)
http://archives.ith.sinica.edu.tw/news_con.php?no=203
保存好一点的,还会有律师信、律师名片乃至于邮递通知等。
其实到哪都好,不过我会建议您,绝对不要分散捐赠,绝对不要让档案散开。
就像“最高法院迁台民事诉讼档案”,其实民间还能看到有人在贩卖类似的东西
(应该是移交给典藏单位前,在类似销毁公文的过程中流散出去的吧)
而商人通常是论件计价拆开卖,又或是真的在流传过程中散开了,
我看到很多个别零散的契约、通知书,这种情况相当让人扼腕,
因为很难再弄清楚,那一件档案的“本来位置”、与其它档案的连系了。
业师说过一个比喻,就像好几条项链断了、珠子散落一地,
不晓得哪颗珠子是哪条项链的。
其次,捐赠出去时典藏单位通常会视状况进行修裱,
各单位的作法不一,也无从比较优劣,
但我个人比较赞同“保留原始折痕”的修裱方式,
不要让修裱后的契约是“完全平整的”。
契约不是书画,保留它的折痕是会有些历史意义的。
祖传契约是很好的家族史史料,特别是后代直接捐赠的,
如果有听祖辈说过什么掌故,或者还有族人生活在当地,
作一下口述历史、田野调查,会发现很多有趣的事。
像是已故的田涛老师,曾按照契约等档案上的地点去实际访查,
就看到不少现在家族、邻里的田界画分,和清代契约记载的一模一样;
有些老人家还听祖辈说过以前跟谁谁谁打过官司,结果又是如何,
而档案上的人名,就是老人家口中的祖辈。
大概是这个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