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明初的户口名簿──户帖制度

楼主: okplaymayday (星期天的历史学家)   2016-02-26 15:35:59
这是明代赋役制度的第二篇,第一篇户役制度就在楼上 #1MptLa_h (historia) ,本篇介
绍的是户帖制度,接下来有黄册制度、里甲制度、赋役改革、一条鞭法、摊丁入地、中西
历史的大分流等篇章,也请版友阅读指教。(以下文长1400字)
明初的户帖制度
http://i.imgur.com/PjjBP9Q.png
图1.洪武四年祁门汪寄佛户帖
出处:中国社会科院历史研究所收藏整理,《徽州千年契约文书》,卷1,页25。
洪武三年(1370)十一月,朱元璋告诉中书省的官员说:“人民就是国家的根本,《
周礼》纪载掌管户口的官员每年结束前要把户口数字呈现给君主,君主则恭敬地接收,然
后把这些资料妥善收藏起来,所以户口数字是国家有价值的资产。如今已经天下太平了,
却还没有户口数字。”所以朱元璋命令户部官员负责制定户籍,每户发一张“户帖”,上
面填写乡贯、人丁、姓名、岁数、财产等资料,填完之后交给官府核对,确认无误后,官
府在户帖上盖勘合(双方各执一半的印信),然后将资料造册收藏在户部,户帖则交由民
户收管,每年再重新核定一次。[1]
朱元璋倒不是发明家,随口一说就成了一个完善的制度。其实户帖制度是唐宋时代既
有的制度,[2] 明代初期亦在江南地区实施,有了不错的成效,朱元璋才采用了现行的格
式,将此制颁行于天下。[3] 朱元璋颁布的户帖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朱元璋的圣旨,
相当有趣,写道:
户部洪武三年十一月二十六日钦奉圣旨:说与户部官知道,如今天下太平了也,止
是户口不明白俚,教中书省置天下户口的文簿、户帖。你每户部家出榜,去教那有
司官,将他所管的应有百姓,都教入官附名字,写着他家人口多少。写的真著,与
那百姓一个户帖,上用半印勘合,都取勘来了。我这大军如今不出征了,都教去各
州县里下著绕地里去点户比勘合,比著的便是好百姓,比不著的便拿来做军。比到
其间有官吏隐瞒了的,将那有司官吏处斩。百姓每自躲避了的,依律要了罪过,拿
来做军。钦此。除钦遵外,今给版印勘合户帖,付本户收执者。[4]
这段朱元璋的圣旨,全篇是口语化文字,还参杂着凤阳方言的发音。不用文言修饰,目的
应该是要使每个百姓都听明白填户帖是重要的事情。
户帖的第二部分是要填写的各项资料,在最前面的是贯址与提要,接着分为“人丁”
、“事产”两大项,人丁是登记户中的成丁、不成丁、妇女几口,及其年龄;事产则是登
记田地、房屋、牲口,例如〈洪武四年祁门汪寄佛户帖〉的原件记载:
一户汪寄佛,徽州府祁门县十西都住民,应当民差,计家伍口。
男子参口
成丁贰口
本身年参拾陆岁
兄满年肆拾岁
不成丁壹口
男祖寿年肆岁
妇女贰口
妻阿李年参拾参岁
嫂阿王年参拾参岁
事产
田地无
房屋、瓦屋参间 孳畜无
右户帖付汪寄佛收执,准此。
汪寄佛是户主,户口设在“徽州府祁门县十西都”,“都”是一种地方行政单位,后文会
再详释。汪寄佛属于民户,应当民差,全户共有五口,包括两名成年男子、一名幼童与两
名妇女。财产则只有房屋三间,在其他户帖中,有田地某亩某分某毫、山地若干顷、船几
只等记载。户帖最后是勘合、编号与日期,因户帖一分由户部收藏,一分由民户收管,所
以两分骑缝处盖有户印,并填上日期。
从朱元璋的圣旨判断,户帖应是户部发给各地方政府,各地方政府再翻印发放,户帖
不但能使朝廷掌握户籍人数,登记的财产也可作为征税的依据。不过户帖制度从洪武四年
(1371)实施后,不久就式微了,以致于户帖原件保存的很少,至明代中期就已经很非常
罕见。
大约在万历初期,有一个江阴(今浙江省江阴县)文人李诩(1505-1593) 偶然蒐集
到了一张户帖,就非常兴奋地把户帖的模样,以及上面的每一个字都详细抄录在他的笔记
里面,他补充道:“唉呀!地方志都缺乏户帖的记载,要正确记载国家的历史,是一件多
不容易的事情!凡是有关国家典章的只字词组,都不应该轻易遗弃。”[5] 当代早期的学
者也只能透过这些文字凭空想像,后来中国社会科院历史研究所公开收藏的“徽州文书”
,当中就有几张户帖,才得以一览全貌。[6]
作者: asdf95 (K神我們巴西見)   2016-02-26 19:40:00
原来户帖长这样
作者: noonee (我和烤肉间只差一撮孜然)   2016-02-26 22:13:00
为什么户帖会这么快式微呢?
作者: asdf95 (K神我們巴西見)   2016-02-26 22:19:00
太复杂了
作者: noonee (我和烤肉间只差一撮孜然)   2016-02-26 22:36:00
另外 户帖式微后 有取而代之的制度或是方式吗?
作者: asdf95 (K神我們巴西見)   2016-02-26 22:59:00
就是接下来谈的黄册
作者: x8318 (喇耳叭)   2016-02-27 01:23:00
谢谢分享!
作者: noonee (我和烤肉间只差一撮孜然)   2016-02-27 01:34:00
谢谢!
作者: asdf95 (K神我們巴西見)   2016-02-27 09:15:00
户帖失实的原因是明代给地方官的人力根本不够,明代薪俸又低,连黄册这种十年一修都很难维持了,何况是户帖制?跟长沙走马楼的户籍相比,走马楼的人户记载较详尽,但财产只有纳訾多少,而没田宅之类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