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文章:米与台湾社会

楼主: shinshong ( )   2014-11-14 19:25:18
《台湾学通讯》第84期 2014年11月
http://www.ntl.edu.tw/public/Attachment/41114179549.pdf
台湾学系列讲座98 米与台湾社会
主讲人:李力庸(国立中央大学历史研究所教授兼所长)
讲座日期:103 年 10 月 4 日
米在台湾农作演进史中,与开发、拓垦息息相关。当移民者来到台湾,需要大量粮食
时,稻作在历史上的地位愈形重要。清代台湾普遍栽植的米属籼稻种,乃原住民及大陆移
民所携来之品种。康熙时,基于安定考量,禁止台湾米输出。但福建地狭人稠,粮食常短
缺,台湾仓储丰富,商人将米谷运至大陆。雍正 4 年,闽浙总督高其倬上奏废止米禁,以
接济漳泉,米谷输出中国常态化,官方同时乘民间米谷交易往来频繁之便,利用来回两岸
的民间商船进行配运正供米的“台运”。
此后,台米扮演福建省的米谷调节角色。如此一来,台湾的稻米产业兴盛,水利开发
也更为发达。米谷买卖是台湾社会累积财富的方式,米郊在郊商中占重要地位。到了日治
初期,台湾总督府认为台湾的在来米口感不好,品种太多,如果要改良,工程太大,经济
价值却低,便留给台湾人发展。因日本米一年只一获,且稻米生产容易受气候影响,粮食
供应上有其风险;相对而言,台湾稻米一年两获,生产较稳定,在日本生产失调或战争缺
粮时,常扮演调节角色。
日俄战争时,台湾米因曾支援前线,改变了其地位。1910年,总督府开始进行台湾在
来米的品种与技术改良,在阳明山竹仔湖进行属于粳稻的日本米种移植试验,后再移至平
地;1922 年前几乎只有台北州栽植,1923 年进入新竹州、台中州等地。1926 年“大日本
米谷大会”在台北举行,伊泽多喜男总督将成功移植的米种命名为“蓬莱米”。1929 年,
多产、抗病性佳的台中六十五号研发成功,蓬莱米种植面积超过在来米,成为输日重要商
品。当时,米作改良计画由矶永吉主持,末永仁为其重要助手;并透过总督府农事试验场
及农会体制的合作进行推广。
日治时期的米商非常活跃。1924 年,台北州大稻埕建昌街成立正米市场,提供米谷实
物集中交易及期货买卖,后来迁移至永乐町。当时,台湾米谷输出买卖兴盛,期货市场非
常热络,诸多米商在永乐町设置据点。
台湾总督府专注于糖业,让米业成为台湾人的产业,米市热络连带拉抬米价,在米糖
比价收购制度中,影响了糖业株式会社的甘蔗收购成本,造成“米糖相克”。改良后的台
湾米与朝鲜米大量倾销日本,在丰年时造成日本谷贱伤农。初期日本以收购平稳米价,但
也无法支撑太久,1932年日本农林省拟提出限制台湾及朝鲜米输日的议案。台湾米商并未
坐以待毙,展开一段联合日本、朝鲜米商及各界支持者的反对米谷统制运动,成为日治时
期台湾最后一波的社会运动。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