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poeta (键盘诗人)》之铭言:
: 明代焦竑的《玉堂丛语》(纪录翰林院轶事的书籍),一则典故提到:
: 芜湖胡爟字仲光,弘治癸丑(弘治六年)进士,改庶吉士,内阁试上苑闻鸠诗云:
: 风日晴和欲醉人,耳边忽送一声新。似将明主三推意,唤起良农四海春。
: 花鸟有情怜好景,雨旸无补愧微臣。听余忽起江南思,百亩沙田野水滨。
: 内阁以“雨旸无补”句为讥,已,黜为户部主事。
: 看来看去,表面上确实是一首写景诗,在皇家园林听到鸟叫,想起了故乡江南,
: “雨旸无补”这四个字到底哪里有问题,弘治朝百政中兴,也没有缺官不补的问题。
: 有人看得出言外之意吗?
基本上,我相信胡爟这首诗中的“雨旸无补”不是故意的,不过用了就没救了。
为什么?
先说一下明朝“庶吉士”这个制度。
“庶吉士”是一个有趣的政治制度设计,这边偷懒引一下维基百科,以便说明: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BA%B6%E5%90%89%E5%A3%AB)
“一般亦称庶常,
名称源自《书经‧立政》篇中“庶常吉士”之意,
是中国明、清两朝时翰林院内的短期职位,
是由科举进士中选择有潜质者担任,目的是使其可先于翰林院内学习,
之后再授予各种官职,情况有如今天的见习生或研究生。”
而“庶吉士”之所以为人看重,
就是在明清内阁制度下,这些被选为庶吉士的进士,
会先在翰林院里由资深的官员担任“教习”,来加以训练,传授各种知识,
某种程度来比喻,“教习”其实就是庶吉士的“指导教授”,
而这些教习一般也与这些庶吉士以师生相称,互相提携。
而这些教习,因其学养深厚,日后大多有机会成为内阁的一员,
甚至是习称“首辅”的大学士,自然可以影响朝政,成为重臣。
加上明英宗后的惯例:“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
故此与教习关系密切的庶吉士就比一般大臣都有机会进入翰林院,
平步青云,成为内阁的一员,
所以庶吉士便号称“储相”,为世人所重。
而庶吉士考核的方式,正好自弘治年间正式确认,
弘治四年,大学士徐溥针对过去庶吉士之选取并无定制,有所建议,他说:
“请自今以后,立为定制,一次开科,一次选用。
令新进士录平日所作论、策、诗、赋、序、记等文字,
限十五篇以上,呈之礼部,送翰林考订;
少年有新作五篇,亦许投试翰林院,择其词藻文理可取者,按号行取。
礼部以糊名试卷,偕阁臣出题考试于东阁,试卷与所投之文相称,即收预选。
每科所选不过二十人,每选所留不过三五辈,将来成就必有足赖者。”
简单来说,就是选出庶吉士后(叫做“选馆”),
这些庶吉士在三年学习期满后,在下次会试前,就由内阁出题,考文及诗,
并配合平常所作文字加以核对,将这批庶吉士能力加以考评,
依成绩结果加以分发任用,予以解散,故称“散馆”,以待下次新进进士的“选馆”。
这些庶吉士成绩优异者留于翰林,授编修或检讨,正式成为翰林,称“留馆”。
其他则被派往六部任“主事行走”、“御史行走”,或者外派各地方任官。
好,解释完了,回头看胡爟的这首诗出了什么问题。
胡爟在学习届满三年后的弘治九年,接受考核,
当时的内阁在考诗的时候,题目给的是“上苑闻鸠”,
这边的上苑当然指的是御花园,闻鸠,自然是听到鸠的声音,
“在御花园听鸠鸟叫”?内阁出这题目是要考什么?
答案是:考“劝农”。
为什么?鸠鸟其实就是“杜鹃鸟”,
这种鸟的别名很多,其中之一就因为牠啼叫声音类似“布谷”,
正好是春天务农之时,所以一般也俗称为“布谷鸟”,有劝农的意味在。
为什么内阁要考劝农呢?
因为正好在弘治初年,水患之频繁已经成了弘治君臣的心腹大患,
黄河在弘治二年、弘治三年、弘治四年、弘治六年全部都有决堤的纪录,
弘治五年看来没事,对不起,
江南的苏松一地那一年泛滥的可厉害了,整整花了三年才整治好。
于是当弘治八年,苏松一地的河道整治完毕,
弘治六年的黄河也因刘大夏花了两年筑堤,改道夺淮入海,也免除了水患,
对于弘治君臣来说,正是戮力劝农,安抚民众的时候,
因此,“上苑闻鸠”,其实就是代表弘治君臣现阶段治国的重要国策,
这里的鸠,不仅仅代表臣子,甚至某种程度来说,更代表了孝宗的意志。
所以说,“上苑闻鸠”其实是“上愿闻鸠”。
回头看胡爟的诗:
风日晴和欲醉人,耳边忽送一声新。似将明主三推意,唤起良农四海春。
花鸟有情怜好景,雨旸无补愧微臣。听余忽起江南思,百亩沙田野水滨。
我这边不一一白话翻译,就点一下几个重点:
1.“三推”,指的是每年春分君王为了劝农,象征性推三次耕具的动作。
2.“沙田”跟“野水”,其实写的是泛滥完毕的灾情。
3.“雨旸”就是指阴晴,一般来说,这个词在古代天人感应思想里,
跟皇帝的作为有关,如马致远《荐福碑》:“雨旸时若在仁君。”
所以胡爟的诗句其实是有点倒装的(包含雨旸无补两句也倒装)整个顺序应该是:
风日晴和欲醉人,耳边忽送一声新。似将明主三推意,唤起良农四海春。
听余忽起江南思,百亩沙田野水滨。花鸟有情好怜景,雨旸无补愧臣微。
大意就是:
听完了布榖的声音,想到明主劝农的用心,回头想到江南灾后的惨况,
花鸟有心体会这可怜的景色,而我身分低微,愧于无所补益影响阴晴的变化。
胡爟这句“雨旸无补愧微臣”,其实应该是谦逊自己力微,无所补益,
但对于要推行的重要国策,
内阁希望考生呈现的一定是积极进取的企图心,
而胡先生却只感到愧疚而无能为力,
这样作为内阁所需的人才,其格局自然不足,
然后“雨旸”既然攸关皇帝作为,
那“雨旸无补”......这胡爟是有意批评当朝圣上吗?
这是其一不妙。
另外一个最重要的是,
在清大历史所王淳庆的学位论文《清华之选:明代庶吉士考选及教习变迁考》168页,
整理考察出,当胡爟弘治六年被选为庶吉士,他的教习是谁呢?
就是李东阳。
李东阳在弘治八年被拔擢为内阁首辅,
在弘治一朝为举足轻重的重要人物,他的个性算是比较体察民情的,
换句话说,弘治九年的考题,很可能就是新近掌权的李东阳所拟定的。
要知道,“旸”跟“阳”是同字,
在诗里用了老师的名讳,还给自己老师看,
所以胡爟“雨旸无补”这下可又犯了大忌,
更糟的是,这除用了他老师的名讳入诗之外,
这个“雨”字,可跟当时另外一个内阁重臣“谢迁”的字“于乔”同音。
那么,当主考的内阁们看到这句“雨旸无补愧微臣”,心里会怎么想?
该避的老师名讳你不避,还硬生生放了两个阁臣的名号,
然后说“无补”、“愧”,是不是另有言外之意?
说我们内阁的方针错误,政策失败,而你人微言轻,无力反抗,所以有愧?
这是其二不妙。
这下,胡爟才被派为户部主事,
让你好好管管田赋,这可不用再“愧”,
更重要的,没让你外放,已经算是开恩了。
一时没办法多加查证,我个人的看法也许有误,既然姑妄言之,也就请姑妄听之吧!
neilc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