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本]《北极熊的一天》席拉.海德

楼主: dawnss (dawnss)   2022-04-25 10:20:16
亲自走一趟,更好《北极熊的一天》席拉.海德
网志版:
https://anapprenticemommy.blogspot.com/2022/04/blog-post_24.html
《北极熊的一天》描述小女孩苏菲在家里准备回家作业,为了想尽快看电视,对于北极熊
报告以不到20个字就交差完成。没想到一只名叫欧乐法的北极熊竟然凭空出现,并充当导
游带苏菲去他住的北极走一趟。
苏菲:“这里什么都没有啊!”
欧乐法:“我有很多东西想带你去看。”
欧乐法请苏菲吃他最爱的鲜鱼排、听鲸鱼音乐、认识冰下动物:海豹、狐狸、雪兔(不过
牠们都躲著熊)、介绍睡觉姿势及地方、分享自创的宠物鼠、赏鸟乐趣、滑冰游戏,以及
最爱的极光景色。途中还历经了因冰块大量融化,靠着苏菲的语言天分拯救他们。
尚未成为父母前,自己对于孩童话题常是有看没有到(视而不见)、听了没有懂(听而不闻)
,像街坊邻居以观众角度切入闲聊;而当小威诞生后,身分从旁观者转为当事者则猛然扭
转三观,犹如电影《骇客任务》主角Neo重新看见过往未曾察觉的世界样貌,这种“一旦
发现、无所不在”的频率错觉(Frequency illusion)的认知偏差,除了大开眼界外,也开
始从“自以为的知道”真正地踏入“没有一体适用的标准答案,只有个人化的最佳选择”
的博大育儿领域。
苏菲:欧乐法,我要把你的事告诉大家。
欧乐法:苏菲,我也要把你的事告诉大家。
苏菲回家后把原本简短回答的内容重新加上详细补充,等到课堂可以跟同学分享更多关于
北极熊的事情。
在小威出现之前,理性上知道小孩是什么,加上自己也曾当过孩子,误以为这些常识用来
当父母应该足够。就像《顾问成功的祕密》书中提到的“标签法则”:事物的名称不是事
物本身。我们多数人买的是标签,不是商品。在苏菲身上变成用”体型很大、会吃东西、
很凶”的极简化标签来定位北极熊,然后以为已经完全熟悉他们。在我身上则是把小孩贴
上”弱小、不成熟、不懂事情……..”的标签,然后就把眼前的小威放进这个框架里,而
忘记思考他个人特有的偏好与个性。等到小威加入生活,才发现这样的认知是不足且狭窄
的,对于实务上要真正动手处理小孩事物是近乎一无所知的手忙脚乱,而开始踏上学海无
涯的如何当妈妈的自学之路。
知道(知识)不等同于理解(体验)。学问及知识确实很重要,有助于理解整体架构的概念,
但是无法全面取代实际成为第一线那般亲身体会与贴近事情全貌与感受。《北极熊的一天
》作者也分享自然与野生动物摄影师 Florian Schulz在《To the Arctic》书中的话:“
我的经验告诉我,没有看到这些生物,并不代表牠们不存在,或是牠们不需要生存之地。
同时,我也希望能与那些认为北极空无一物的人分享这样的想法。”亲身参与,是真正认
识事情的开始。在乎,是一切的起点。别人不在乎你知道多少,只在乎你关心多少。身为
父母,期许能用参与、陪伴跟倾听来代表你在乎及关心对方,希望每个孩子都能从照顾者
身上感受到自己的重要与珍贵。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