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大家已经吵到烂了,关于"特规"和"人体感受"之争
或许两边都是对的,车评会觉得你们这些业余车评有啥好质疑我的感觉
先有两三把刷子再说。很多乡民则是对特规很感冒,
但或许,换了多连杆,也真的没差
.
.
.
真的吗?
造车需要的零件,平均大约有五万件,有的是为了动力,有的为了安全,
有的为了舒适,有的为了空间。
从地面连接到乘客,就说有一千个零件吧。
从地面->轮胎->轮圈->悬吊->底盘->车体->座椅->人体,
每一点都会影响乘坐感,就好像音响一样,将音源经过复杂的讯号处理转成音乐。
今天车厂的想法就是,我才换了一项,顶多打九五折,怎么可能分得出来。
但,问题就在这。
影响乘坐感的因素,假设如前面粗略分类有六个部分,每项都打九五折的结果,
0.95*0.95*0.95*0.95*0.95*0.95 = 0.735
就会有可观的差异了。
而车商省这些材料钱的结果,最多也是
(0.95+0.95+0.95+0.95+0.95+0.95)/6 = 0.95
也就是说,省的钱无法累加,造成的品质下降却是加成的。
当然你会说啊我只省了这个你凭什么黑我blablabla,但今天你连看的到的地方都省,
谁知道不会出现在规格上的你省了什么?
今天大家不信任国产车,觉得铝、觉得船,觉得特别容易坏,
是不是就是因为你们不思长进,总是在cost down,长久累积而成的问题?
对品质的追求是会加乘的,一件改变消费者可能看不出来,但五万件呢?
你今天省的不只是材料,而是你的品牌价值啊!
其实车评不是应该高兴吗?讲了这么久,终于有一些消费者吸收,
知道零件的好坏,安全的重要性,而不是看谁送的电视大,内建影音多屌。
这不就是他们所追求的吗? 何不打铁趁热,多介绍不同悬吊的影响,
甚至可以大手笔比较台版和其他多连杆版的差别啊!
测速、绕桩、或是用仪器判断避震性,用专业的角度堵酸民的嘴,
而不是我专业的所以你给我闭嘴。
我们今天讲的是车不是艺术品,应该有科学化的方法能评断优劣,
我是小废废没能力比较,那让车商或车评专业的来,也是很合理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