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性潜能:华顿商学院最具影响力教授,突破天赋极限的实证科学
图文好读版:
脸书:https://reurl.cc/vpevlk
IG:https://reurl.cc/26D6zv
【推荐你读这本书,如果你总觉得...】
1. 犯错好丢脸,没有必要的话我想尽量避免尝试新东西。
2. 这个专案做了好久都没办法突破,看来我得投入更多心力在里面。
3. 家中财力状况、居住的区域、读哪所学校…似乎都会影响一个人未来的成就,其中的
关键到底是什么?
【我学到的3件事】
1. 表现不好,真的有你想像中这么糟糕吗?
完美主义者常担心,只要有一次的失败,就会被认定为失败者,这就是心理学说的“过度
暗示效应”(overblown implications effect)。但事实证明,人们并不会根据单次表
现来评判一个人的能力:你把一道菜搞砸了,很少人会因此觉得你是糟糕的厨师;你不小
心把手指放在相机镜头上,别人也不会觉得你是糟糕的摄影师,他们知道那只是好几次中
的一次罢了。
别人评估你的能力时,比较会看重你的“巅峰”,而不是“低谷”。假设费德勒碰巧连续
2次发球失误,你也不会因此否定他的出色球技;贾伯斯推出的苹果Lisa电脑失败了,但M
ac的成功依然让大家觉得他充满远见;莎士比亚的剧作并非全都像《哈姆雷特》那样畅销
,他也有不少遭人遗忘的作品(如《雅典的泰门》、《温莎的风流妇人》)。
知道人们是根据“最佳表现”来判断你的潜能,而不是根据“最糟表现”之后,你是否对
自己更有包容心了?
2. “绕道而行”是在浪费时间吗?
你或许很常听到,成功的关键是“极度专注”:专心致志地投入、加倍努力、排除任何可
能消耗你精力或让你分心的事情,例如想在工作中脱颖而出,就要花更多时间在工作上,
早出晚归只是刚好,嗜好什么的得先搁置一旁…且绝对别想兼差或搞副业,因为每个人的
时间和精力有限。
但证据显示,实际情况正好相反。分心不见得会偏离正轨,它甚至可以是能量的来源。
研究发现,人们在晚上忙于副业时,隔天在正职中表现更好,他们在夜里获得的进展,使
隔天早上的脚步更加轻快,“激励”的效益超过了“分散注意力”的成本。
“嗜好”也有类似的效果,人在家里有认真投入的嗜好时,工作上的信心也会提升(前提
是嗜好种类与工作领域不同)。刺激日常动力的最强大力量是“进步感”,努力投入同一
专案并不会提升成就感,有时,你需要绕道到新的目的地以累积动力。
“绕道”是指离开主干道去加油,并不是在休息,也不是坐在那无所事事,你仍在移动,
只是暂时偏离路径,朝不同的目标前进。心理学家发现,获得进步感不需要很大的收获,
小小的成果就能提醒自己“前进”的可能性,你也能因此得到勇气与信心,不再畏惧前方
的漫漫长路。
★延伸思考—
撇除公务员兼职的法规限制,站在老板立场思考,不希望员工兼职的原因不外乎是:影响
工作专注度、忠诚度、可能涉及利益冲突、可能跟别家公司跑了等,而站在员工(也是我
个人)立场,现在社会上需要的人才,需要有自主学习能力和跨域多元经验。
当老板担心员工“不务正业”时,其实也应该反思,员工的投入与努力,是否与他们从你
这里获得的回报(无论是薪资、能力提升还是人脉资源)相衡?
3. 为什么“话多”的人往往能成为领导者?
领导者在“建立团体凝聚力”上扮演着关键角色,可以把一群独立的个体,转变为互相依
赖的团队。可惜每次在决定谁来担任领导者时,我们往往不是选领导力最强的人,而是选
“话最多”的人,这种现象称为“胡扯效应”(babble effect)。
研究显示,那些常发表意见的人最常被拔擢,人们把“自信”误认为“能力”,把“有把
握”误认为“可信度”,把“数量”误认为“品质”,导致自负自恋的人晋升为领导者,
他们自私、鼓吹零和赛局、助长挑衅行为、破坏合作精神,使团体付出惨痛的代价。
其实,值得追随的领导者,应该是“利社会”(prosocial)技能佳的人,是提升讨论效
率的人,而不是主导讨论的人。这类人自己本身的能力可能不是最强,但是却最“合群”
,这里指的合群并不是没有主见、避免冲突、遵照别人的想法做事,而是把使命摆在自我
之上,把团队凝聚力摆到个人荣誉之上,目标不是让自己成为团队里最聪明的人,而是让
整个团队变得更聪明。
【关于本书我还想告诉你】
1. 作者有够厉害,出的每一本书都很畅销,例如今年去日本和新西兰旅行时,机场书店
都可看到这本书被展示在第一排XD
2. 随书附赠6张小卡,正面将书中概念以图像化方式呈现,背面则是用一句重点说明并标
出此概念在书中的页数,很适合拿来当书签或放在桌边当疗愈小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