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冒险之书》:心得笔记

楼主: MAXjames (麦酷斯)   2024-12-01 15:23:52
部落格图文版:https://maxjamesread.com/adventure-book/
Podcast有声版:https://apple.co/493oRv3
“为什么要念书?”“为什么要上学?”相信大家学生时应该都曾在心底哀号过吧(笑)
。那么,你有没有想过,要是没有任何规定与限制,你心目中理想的“学习”会是什么样
子呢?这本《冒险之书》就是从这样的问题出发,展开一场精彩的探索之旅。
学习本来应该是非常快乐的事,为什么学校的教育却如此无聊呢?人生本来应该充满兴奋
与期待,为什么却总是活得如此不安呢?
作者孙泰藏是日本的连续创业家。书中,他带着“为何要学习”的疑问出发,探索了教育
的演变,再反思当前社会制度的弊端,最终理出他心中理想的学习蓝图。孙泰藏以随笔的
方式,漫游古今思想家的观点,深入探讨“教育”的本质。阅读时真的像是在“冒险”一
般。接下来,就让我们也来探险一下吧!
【现代教育的诞生】
既然要谈学习,就必须要先了解当前教育制度是如何产生的。
小朋友要上学的“普及”教育概念,最早可能源自约翰.阿摩司.康米纽斯这位十七世纪
的波希米亚哲学家。饱受战乱所苦的他,认为唯有透过教育让青少年正确地认识世界,才
能理解人性美好,进而成为新社会的创造者,为世界乱象画下休止符。他也因为这样的理
念被誉为近代教育学之父。
透过教育改变社会的愿景虽然很美好,但该怎么实践呢?答案就是“学校”的诞生。
十八世纪时,英国教育家约瑟夫.兰开斯特创立了一所学校,并使用他发明的“导生制”
。这种制度会先按学力将学生分组(class),由先学会的学生担任小老师,测试其他学
生,合格者可晋升至下一级。这作法可说是班级制度的滥觞。
https://imgur.com/rK1b6ko
“小老师”教班上其他学生(截自《冒险之书》,原图来自兰开斯特所著的《英国的教育
制度》)
随后,英国教育家塞谬尔.威尔德斯平开发出了一种叫做“画廊法”的同步教学法,让数
十名学生坐在阶梯上,集体向前方的教师学习。
https://imgur.com/Ws9uSjW
画廊法(截自《冒险之书》,原图来自威尔德斯平所著的《青少年教育制度》)
1862 年,英国政府将这两种教育体系结合,创立了学年制教学形式,将同龄孩子组成班
级进行教学。没错,这就是我们今天所熟悉的“学校”。康米纽斯希望所有人都能受教育
的野望终于实现了!
【学校教育的问题】
学校虽然表面上实现了康米纽斯的愿景,但这一制度却逐渐成为学习“无趣”的根源。孙
泰藏翻遍各种思想家的观点,再加上他自己的反思,提到了几个原因:
〔玩乐与学习被分开了〕
日本教育学家佐伯胖指出,学校让人们把玩乐与学习分开了。如果你观察那些还没上学的
“小小孩”,会发现他们总是在玩乐中学习成长。然而,一旦开始上学,这两者之间的界
限就越来越明显。学习成为枯燥的“读书”,而玩乐则沦为打发时间的单纯娱乐。
〔被创造的“童年”〕
学校将小朋友视为特别的存在,认为需要透过上而下的教导,才能使他们成为对社会有用
的大人。然而,这种做法却让孩子失去了与大人共同学习的机会。其实在十八世纪前,人
们七、八岁就会进入职场和大人一同工作,不会被视为需要教育的幼稚存在。法国历史学
家菲利浦.埃里耶斯甚至认为,“儿童”这个概念是随着现代教育的兴起才被“发明”的

〔评价的陷阱〕
检验一个人学习成果最常见的方法就是考试,这也是学校定期举办测验的原因。然而,孙
泰藏认为,这样的“评价”做法会削弱人们成长的可能性。明明学习本身是件快乐的事,
很多人却因为被成绩否定,觉得自己没有才能,结果就放弃了深入学习的机会。
〔基础的神话〕
现在的教育很重视“基础”,大家都说要先打好基础,才能灵活地应用。然而,学习应该
是很自由且个人的事情,每个人的路线可能都会很不一样。孙泰藏认为,过度重视基础等
于把学习塞进一个框架里,结果就是让教育变得无聊透顶。
【社会体制的推波】
除了教育制度,我们的社会也是造成学习“无趣化”的重要原因:
〔能力信仰〕
孙泰藏指出,当前社会存在一种严重的“能力信仰”,认为提升能力就能获得幸福。
如此想法让很多人产生“才能迷思”。大家不再因为觉得一件事好玩而学习,反而很容易
受外在的评价影响,认为自己没才能或资质,觉得努力再多也没有用,最终放弃学习。与
才能迷思相对的“努力就能提升能力迷思”。这想法看似正向,却导致“强化”能力成了
学习的唯一目的。于是乎,学习不再是为了探索与认识世界。学生与家长关心的只剩下成
绩有没有输给别人,学习因此沦为一种比较与竞争的漩涡。
〔菁英体系〕
能力信仰进一步催生了“菁英体系”。与贵族制不同,菁英体系强调平等,认为每个人都
有机会通过教育往上爬。这想法看似正义,却暗藏许多问题。
首先,菁英体系让那些经过拼搏爬到顶端的人相信,他们的地位来自自己的努力与优秀;
而底层的人则不得不接受自己能力不足、努力不够,所以活该失败。结果,赢家失去了对
社会的同情,输家则陷入自我否定。然而,许多对于“能力”评价往往只是结果论,人与
人差距很大程度上源自偶然因素,例如出生在较好的社经环境中。
更糟糕的是,这种看似“平等”的体系反而让社会更加不平等。菁英体系让人们陷入无尽
的比较与竞争,如孙泰藏所说:
我们一方面羡慕能力比自己好的人、轻视能力不如自己的人,一方面对自己能力与自己不
相上下的人施加“不可以掉以轻心”的压力。像这样无时无刻、战战兢兢活在别人评价中
的社会,实在太憋屈了。
他甚至直言,菁英体系非但无法让人获得幸福,反而会让大家生活在一个普遍不快乐的社
会。关于菁英体系的弊端,我大推《成功的反思》这本书,探讨得非常透彻。
〔资本世界〕
与菁英体系绑定的是当前的资本世界。在资本主义的薰陶下,人们往往认为必须提升自身
价值,才能获取更多资本。这样的想法让许多人将自身的价值与“能让别人在自己身上花
多少钱”挂钩,将自己视为一种商品。
这种思维使学校教育沦为工作服务的工具,学习不再是为了兴趣,而是为了学习那些“有
用”(白话点就是能赚钱)的知识。学习被贴上了价码,人们开始相信某些科系更有价值
,因而一窝蜂地报考;相反地,某些不被资本世界重视的领域则被鄙视,甚至认为在学习
“无用的东西”。
综合以上,不难理解,如果学校只是为了这样的价值观服务,难怪教育怎样都有趣不起来
。许多人虽觉得上学无趣,却又无可奈何,最终成为“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或该做什么”
的人,只能盲目地随教育体制前行。
因此孙泰藏认为,真正要改变的,不是学校本身,而是我们每个人“对学校的期望和看法
”。这让我想到之前看网络上在 108 课纲的讨论时,有人说:“只要社会观念不改变,
教改再怎么改都没有用。”与孙泰藏的观点可说不谋而合。
【翻转教育】
康米纽斯起初的美好愿景,如今却成为令许多人感到痛苦的巨兽。是时候该翻转学习了!
书中孙泰藏提出了一些新的想像:
〔重新定锚学习〕
-用“学育”取代教育
孙泰藏认为,教育应该是一个胸怀开阔的活动。他提议将传统强调“教导、培育”的教育
转变为“互相学习,互相成长”的“学育”。不分年龄,所有人都可以在讨论中学习,彼
此教学相长。
-摆脱基础的束缚
与其僵化地遵循“基础到应用”的学习路线,孙泰藏觉得比较好的方式是让每个人一开始
都先透过自由地玩耍来学习。如果对某个领域产生兴趣、想进一步了解时,再深入钻研“
自己认为是基础的事物”就可以了。这样的过程更自然,也更容易走进那个领域。
-以欣赏代替评价
现行的评价制度往往会打击人们学习的热情。因此,孙泰藏主张以“欣赏”取代评价,不
让冷冰冰的评分抹煞学习的热忱。透过尊重与感谢,每个人与生俱来的潜能才更有机会绽
放。
〔拥抱“无用之用”〕
能力信仰使学习沦为竞争与比较,甚至催生了无法带来幸福的菁英体系。要打破这种循环
,最根本的就是改变学习必须“有用”的想法。
事实上,有用与无用没有大家以为的那么绝对。比方说,爱因斯坦在思索相对论时绝对也
不是想它有什么“用”,但这个思想却影响了整个世界。换句话说,若以短视的眼光来评
断,迅速舍弃那些看似无用的事物,反而会失去许多创新的机会。
因此,孙泰藏认为我们应该拥抱“无用之用”的价值观。世界上没有真正无用的事物。与
其追求有用,不如抱持着“世界万物都会盘根错节地影响,所以才会孕育出多采多姿的世
界”的想法来探索。如此一来,学习不仅更有趣,也会更有“用”。
【打造未来学校】
当前的教育旨在培养孩子的生存能力,使他们成为对社会有用的公民。然而,所谓的“生
存能力”往往只是为了服务资本主义社会。如果以这种目的来推动教育,最终只会导致无
法带来幸福的菁英体系。
更别说,在这个 AI 高歌猛进的时代,在不久的将来,恐怕会让许多人引以为傲的“能力
”相形见绌。如果继续坚持能力信仰,只会使人们陷入无路可走的窘境。
因此,孙泰藏认为,未来的学校教育必须摆脱“培养生存能力”的思维。他建议从以下两
个问题重新思考教育的意义:
1.身为人类,如何好好生活?
2.什么是公共利益?
如同前面提到的,现行的教育让许多人感到迷茫,不知道自己真正想做什么或应该做什么
。同时,菁英体系也加剧了社会竞争,导致社会越来越分裂。因此,孙泰藏认为,未来的
教育应该要能帮助人们“好好生活”,并透过学习探索,创造一个“共好”的世界。
对此,他提出了“终生游乐场”的概念。在他心目中,理想的学习场域应该要是一个“为
了让世界变得更好而聚在一起的探究者社群”。在这里,大家可以尽情地玩,学习自己感
兴趣的事物,并共同讨论、创造和分享,一同发想如何让世界变得更好!很喜欢书中的这
段话:
我们只是巨大圆弧中极小破碎的一小段弧线。然而,正因是“破碎的弧线”才能汇集许多
小小的弧线,集合众人之力描绘出巨大的圆。
如孙泰藏所说,这才是教育和探索的本质,不是吗?
题外话,孙泰藏在 2016 年时创办了 VIVITA 这个非营利组织,以“全球共同体”的愿景
,发起许多具有社会使命的教育事业,可说是呼应了他在这本书的主张!
【后记】
读到最后会发现,这本书从探索学习意义出发,最后带出的其实是关于人生目的与社会共
好的反思。
透过这些探索,我们可以看见,很多令人生厌的制度其实都曾怀抱美好的初衷。如孙泰藏
说的,许多想法在当时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是我们停止思考,没有深入理解他们为什么
会这么想,只是盲目承袭,才导致一切朝向了不好的方向。一旦了解制度生成的背景,就
能知道当前的一切并不是必然,而是可以重新思考和塑造的。
另外,这本书也让我对经营自媒体有了一些新的反思。许多谈职涯的书都会提到一个三圆
交集图,认为要找到“喜欢”、“擅长”与“社会需要”这三项的交集。过去我也觉得这
说法很有道理,但现在想想,只做自己喜欢的事难道就不行吗?一定要迎合社会对“成功
”的定义,用外在的评价标准来追求“成果”的最大化吗?关于这些,我也还在思索。
总之,这本书完全是标签杀手,内容超级有料。不过,要说这本书最精华的地方,我觉得
是最后那一页的空白:
https://imgur.com/uesbbFR
你的答案是什么呢?(截自《冒险之书》)
今天这篇文章是我与孙泰藏一同在书中遨游冒险后所得出的心得与体会。邀请大家一起进
入这本书,书写属于你自己的冒险之书吧!
作者: weimr (小胖)   2024-12-01 16:27:00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