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先声明我不知道这位胡芷嫣是何许人,我是在朱家安那里看到转录的,
我觉得这篇文章我看了很怒,所以转贴过来:
***
等一下,要下架孟若的作品很合理,但我不解,
明明整件事情的始作俑者是父亲(而且还是生父继父联手两位),
为什么整个社会可以理直气壮不成比例地把女儿受伤的责任,归咎给母亲?
以事实来看,孟若确实是罪无可赦的坏妈妈:她得知女儿Andrea遭受侵害,
却选择留在加害者丈夫身边,甚至还对媒体编织美满家庭形象,漠视女儿感受,
对女儿造成二次伤害。这些都是铁铮铮的事实没错,和Andrea的创伤一样真实并残忍。
(衷心祝福她的疼痛伤口有日完整trans-form为勇敢的伤痕)
但是,这些是不完整的,去时空脉络的事实。
让我们试着还原时空情境,去理解人心的复杂:
当孟若收到女儿Andrea的信、得知女儿曾被继父地理学者Gerald Fremlin侵犯,
女儿已经25岁,已经是一个完全独立、拥有行为能力的成年人了。
暴力事件是16年前的往事,如何处置,合理落入两名女性成年人交涉的领域。
而孟若向Andrea说太迟了,她选择她深爱的丈夫。
但,但!当 Andrea 九岁时,被伤害的第一时间,
她便求助主要照顾者生父Jim Munro。事发当下就知情的Jim Munro,
不仅仅刻意沉默、不告知孟若,还依然按时每年暑假都把
无自主能力的九岁小女儿往继父家里送。
在事发十几年伤害已造成后,作为母亲的孟若,因懦弱、自私、甚或愚蠢的爱,
成为了加害者。在女儿投书媒体后,孟若更成为了社会舆论众矢之的,
成为了失职的邪恶的令人唾弃该被绑在柱子上活活烧死的母亲,
那么在事发当下,事发现场,两位直接伤害年仅九岁Andrea的男性呢?
这些舆论有用十分之一,不,百分之一的力气谴责他们下架他们追杀他们吗???
(真心满头问号)
让我先声明两点:第一,这里没有要主张什么作品与人格应该要分开的问题。
直说,我从不觉得洞察人性的艺术家本人就一定充满人性光辉,那是极危险的误解
——因为事实往往相反——跟古代科举觉得士大夫写得一手好作文就会治国一样。
第二,这里也没有要帮孟若说话的意思。在Andrea幼年时期,
孟若就知道丈夫特殊癖好,也抱怨丈夫“喜欢Andrea 多过于她”,
这场悲剧孟若100%有责任,it’s 100% negligence.
况且在Andrea 成人,动用每一个细胞的勇气向母亲坦露童年受虐时,
那无非是一个困在创伤时空的小女孩,需要感受到母亲的爱来治愈,如此而已
——但孟若自私到连这个都给不起——也因此母亲的漠视与自我,
对女儿才会如此具毁灭性。
所以要下架甚至要撤销孟若的诺贝尔奖我都双手双脚赞成,
因为在我心中所有让儿童变成暴力牺牲品的人都该死,生理性与社会性都是。
我没有想帮孟若本人与作品说话,我只是感到疑惑甚至无比愤怒,
在这些谴责声浪中,这起暴力事件的始作俑者们,
两位男性加害者Jim Munro 和 Gerald Fremlin的份呢?
看起来,社会要妈妈为孩子牺牲生活与事业,社会还要妈妈要追求自我实现;
社会要妈妈温柔包容孩子的对错缺陷,社会还要妈妈为孩子刚硬决绝义无反顾。
都你们在说,那爸爸呢??
请问爸爸装饰用的吗??
我愤怒,是因为这事件舆论中对母亲角色的不成比例的期待,
对照对父亲不成比例的纵容。
Fremlin 在2005年已被判刑,媒体不置一词,如今的批评舆论,大多针对孟若。
有人说 Andrea 等母亲死后投书是对母亲的温柔,我倒觉得,Andrea 等母亲死后投书,
对母亲不甚公平——我们看到Andrea的痛苦,我们感同身受,我们气到发抖。
但我们也永远无法听到母亲孟若的说法了。
我们永远无法知晓在Andrea的叙事观点外,属于孟若的视角,与她的内心挣扎。
if any. (虽然不喜佛洛依德,但我同意母女关系是极其纤细复杂的。)
回过头来说,要下架孟若 、拒读作品都合理,但哈维维恩斯坦的作品呢?
贝托鲁奇的那部恶心的巴黎最后探戈呢?黄子佼、陈建州到现在还在博同情版面。
男性暴力加害者在公开场合西装笔挺狡辩无罪,舆论大军攻击间接加害者坏母亲姑息,
除了性别歧视在暗地作祟,我真心想不到更合理的解释。
(用手机打长文好累本篇应该很多错字但我真的好疑惑好气不管了啦)
****************
我看了这篇文章也很火大,听听看大家的意见。
补充: 听说这人是台大历史系的?
真是本系之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