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书店买个好人生》读后心得:阅读的好处比你想像的还多
日本百万畅销作家教你透过阅读改变人生
图文好读 https://readingoutpost.com/better-life-bookstore/
你上一次去书店,是什么时候?如果你觉得去书店只是打发时间,那你可能就错过了改变
人生的机会。今天要分享的这本书,作者从一个原本只看漫画的问题学生,转变成大学期
间挑战自己读完一万本书,后来更成为日本百万级的畅销作家。
这本书在说什么?
《去书店买个好人生》的作者是千田琢哉,自从他开始投入书本的怀抱之后,他从书中学
到的知识彻底改变了他的生活,也奠定了日后财富自由的人生基础。他写这本书,就是想
帮助更多人透过阅读提升自己的人生视野和生活品质。
书中提倡各种阅读的“好处”,像是提高生存、行动和沟通能力,甚至是帮你加速学习成
长和工作变现。透过这本书,你会学到如何善用阅读提升能力,在自己面临职场、人际关
系及未来规划等难题时,能够见招拆招、迎刃而解。作者每个论点的篇幅都是短短的
3~4 页,简单好读。
我认为,这本书主要是写给对阅读有点“却步”的人,以及还不知道如何发挥“阅读的实
用性”的人。读这本书,会让你知道该怎么将书中的知识“学以致用”。相反的,如果你
只想透过阅读来获得娱乐和消遣,那么作者的口吻可能会让你觉得太过“功利导向”。
关于阅读的好处,我同意这本书中大多数的论点。但是有些论点显得太过“武断”,很容
易导致读者的误会,我就试着用我自己的看法来解读这些论点。
一、阅读跟时间与金钱之间的关系
作者认为总是处在“忙碌状态”的人无法拥有长期的财富,反而是“有时间阅读的人,更
容易变成富有的人。”他们因为阅读,所以能够腾出宽裕的时间。
读到这个论点的时候,我的心中产生一个疑惑:“到底是因为富有了,才有时间阅读?还
是因为有时间阅读,所以会愈来愈富有?”就像是很多阅读推广者,常常会提到巴菲特一
天花了多少时间看书,很多人就会留言批评:“是因为他很有钱了,才有那个时间看书吧
。”
这两种论点听起来都有道理,究竟哪一种才是对的呢?
我认为,与其去争辩“有钱”和“有时间”的先后顺序,倒不如回头看看我们到底是“如
何应用时间”的。
有一种很有名的时间管理方法叫做“时间管理矩阵”,把事情依据“重要”程度和“紧急
”程度区分成四个象限。我们的工作任务大多属于“重要且紧急”的象限,而娱乐休闲大
多属于“不重要且不紧急”的象限。那么,“实用性的阅读”是属于哪一个象限呢?
我们都知道阅读的好处很多,所以它很重要;但是一个人短时间内不阅读,也不会活不下
去,所以它并不紧急。因此,阅读很明显的是一种“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
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除了阅读之外,其实还有很多。像是学习额外的工作技能、保持运
动的习惯、坚持健康的饮食、经营伴侣与家庭关系,这些事情都很重要,但是没有那么紧
急。短时间没有顾到,还不会怎样,但是长时间疏忽掉的话,就会导致灾难性的后果。
我认为,要判断一个人是否能长期取得成功,就是看他平常做了多少“重要但不紧急”的
事情。
作者在书中写道:“时间的贫穷,就跟金钱的贫穷一样,是一种传染病。如果‘某件事’
是你真正喜欢的事情,就应该排除万难优先进行。”没错,当我们学会了将“重要但不紧
急的阅读”放在第一优先,让自己有时间做这件“看似没有生产力”的事情的时候,就等
于学会了优先处理“任何”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的能力。
一旦你有了这种能力,“有钱”和“有时间”的先后顺序就显得没有那么重要了。因为你
已经学会了不要被紧急程度绑架,而是“刻意地”让自己有余裕对重要的事情进行思考、
学习、厘清方向。如此一来,你当然更有可能获得长期的成功,有钱只是成功的副作用。
二、无法从书本学习的人有什么问题?
作者指出,有些人会说自己比较倾向“直接向别人学习”,想要透过直接见面和对话跟对
方学习,而不是透过阅读学习。作者认为:“这些主张‘直接向别人学习’的人,只不过
是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就与人见面,偷走对方庞大的时间。”
读到这里,我感到有一点疑惑,难道直接向本人请教,不好吗?向本人请教,感觉起来更
直接、更有效才对呀?直接对谈,那种言语的温度和亲切度,应该是比冷冰冰的文字还好
吧?
其实,作者并不是要否定“当面请教”的好处,而是提醒我们在跟对方见面之前,有更重
要的事情要做。他写道:“先把这个人出的书与撰写过的部落格文章全部读过再与他见面
,学习的质与量至少是什么都没读就去见他的一万倍。”
这让我想到自己经常会访谈一些书籍作者,我就很有感触。如果我在访谈对方之前,把对
方写过的书和接受过的访谈看过一次的话,在心里会更有准备,对谈的品质会更高。相反
的,如果我没有做足功课,见面的时候就会像是见到陌生人一样,问一些很表浅、很普通
的问题。
不过,如果要按照作者所说的,把对方的著作“全部读过”才能见面,这个标准恐怕也太
高了,我们哪有那么多时间读完全部,很多人光是听到就却步了。我自己的想法是,可以
采取 80/20 法则,挑选对方最经典且最重要的 20% 的书籍、文章或访谈内容来看就可以
。
特别是对方最经典的书籍著作,书与人其实是一样的。因为写书的是人,书就像是作者的
分身。透过阅读,就可以将对方花费时间提炼过的人生智慧一网打尽,省下双方大量的时
间。当我们真正与对方碰面的时候,就可以交流更多书本以外的东西。
此外,愿意仔细阅读,也可以更清楚对方写这本书的思考过程,遭遇过哪些事情,写出这
个结论的背景情境是什么。相反的,如果不愿意花这个时间阅读,而是想要别人直接告诉
自己答案,就等于是“跳过过程直奔结论”,这跟只想看短影片和懒人包获取快速答案的
人有什么不同?
我想,这也是作者会提出“无法从书本学习的人,就无法从任何事物学习”这个论点的原
因。我认为更完整一点的写法,或许可以是这样:“无法从书本学习的人,就很难从任何
需要花时间了解过程的事物学习。”
三、成群结队的人难道无法成功吗?
在书中还有一个可能会引起争议的说法:“总是成群结队的人,无法成为真正的成功者。
”这个说法乍看之下,和另外一句我很喜欢的金句有很大的冲突:“一个人走得快,一群
人走得远。”群体带来的影响究竟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作者说的到底是什么意思?
我认为,作者所谓的“成群结队”的意思,更趋近于酒肉朋友或泛泛之交。因为他说:“
年收差不多、职位差不多、想法差不多的人,再怎么热闹地聚在一起,也无法学到任何东
西。”这种人倾向于寻求群体的认同和安全感,这种行为模式可能会限制个人的独立思考
和创新能力。
而且,当一个人过度依赖群体时,他可能会被群体的意见和期望所左右,缺乏独立决策和
承担风险的勇气。这样的人很难脱颖而出,因为他们的思维和行动往往受到群体的限制,
难以突破既有的框架。
作者在书中主张:“成功者有能够信赖的挚友,他只不过是独自行动而已。因为知道有挚
友的存在,因此对单独行动毫无恐惧。”这句话里面的“挚友”是什么意思?
我认为,就像是“读书会”或是有“共同目标与方向”的主题型社群,由各行各业年龄层
不同的人组成的群体,就不属于作者所谓的成群结队。反而更像是“挚友群”。
在一个多元化的群体中,我们可以从不同的经历和观点中获得启发,这反而有助于激发创
新思维和提升个人能力。成功者也需要挚友的支持和合作,拥有一个强大的支持系统可以
提供情感上的支持和资源上的帮助。
总结来说,书中的“成群结队”是指那些没有共同目标和深度交流的泛泛之交,而不是真
正有价值的支持群体。真正的成功在于找到平衡,既能够在必要的时候独立做出决策,又
能够在需要的时候寻求群体的支持和合作。
因此,成群结队本身并不是成功的障碍,也不是阅读的时候要避免的问题,关键是在于找
到“群体品质”和“个人独立性”之间的平衡。
后记:去书店买个好人生
整体而言,《去书店买个好人生》透过简短的篇幅,搭配斩钉截铁的论点,试着影响更多
人踏上阅读这条路。如果你本身已经有阅读的习惯,我认为这本书还是会带给你一些不同
的观点,像是如何阅读畅销书、如何选书和买书、如何评论和使用一本书。对于这些观点
,我们不一定会全部同意,但我们可以试着去理解,再发展出自己的想法。
由于我自己也深受阅读的影响,对书中的一句话有很强烈的共鸣:“帮助你面对未来人生
当中未知难题的所有提示,全都已经被这个世界上的某个人写进书里了。”同作者的提醒
,很多人都在探索自我,但答案就在你的书柜里面。如果我们对这个世界有什么困惑,去
逛一趟书店可能就会有很大的收获。
作者也建议,我们读完一本书之后,摘录一些金句下来,当成礼物送给未来的自己,因为
“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礼物比你为了好好度过限时人生而写下的语言更珍贵。”慢慢读、
慢慢写、不要着急,因为这个世界上没有读得快的人与读得慢的人,只有读书的人与不读
书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