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李维史陀:实验室里的诗人》

楼主: bobo940308 (神奇海蟑螂)   2023-11-16 23:54:11
Medium全文好读版:https://reurl.cc/l7j2AQ
初读李维史陀是在大一时,阅读的是他最著名的《忧郁的热带》(Tristes Tropiques)。
当时对人类学不甚了解,抱持着阅读旅行文学的心态醉心于他细致优雅(有时则像流水帐
般幽默且满是抱怨)的行文之中。
几年过去,很迂回地透过精神分析接触了人类学,也在前些阵子去了趟法国,跑了各间人
类学博物馆,回到台湾才终于入手一直在书单中的《李维史陀:实验室里的诗人》。
此书为李维史陀的传记,理所当然会记录他的生平;但在阅读时我更加着重的是他的思想
架构,以及其人类学研究方法与理论。
追溯李维史陀的早期岁月,童年时期深受父亲影响,醉心于艺术、《堂吉诃德》、华格纳
音乐剧与各类异国工艺品,在日后广泛的阅读——从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到政治理论——
皆在小小李维的心中种下了人类学的种子。作为享誉世界的人类学家,李维史陀却是无师
自通。在索邦大学哲学系的枯燥日子中,他透过自学细读各大人类学经典,诸如弗雷泽(
James Frazer)、泰勒(Edward Tylor)与牟斯(Marcel Mauss)等著作。
-
一次偶然的机缘使李维史陀得以离开巴黎生活,在乡间山岳的健行过程中,边推敲著四周
的地形样貌——层峦叠嶂的山谷、石灰岩的侧肋、岩面上的锯齿裂缝。李维史陀将这些地
质运动转化为其思想路径,对他而言,真实有事相 (reality)层次亦有需透过分析而得
的潜文本(subtext)层次,两者相互交织且关系复杂,如每次的地貌变形都蕴含着一个
地质学的“主意义”(master-meaning),亦如同在社会与经济现象中寻找马克思所谓的
剩余价值理论、商品拜物教等学说,抑或是从梦境与歇斯底里探寻佛洛伊德所言的本我自
我与超我。地质学、马克思与佛洛依德便是指引李维史陀一生思想的三大缪思,还被其称
为是他的“三位情妇”。
-
李维史陀早年的巴西纪行,除了决定他终生的事业取向外,更也使其完成了经典之作《忧
郁的热带》。历经一番辗转抵达巴西后,除了在圣保罗大学教授社会学外,他也深入了诸
如卡都尉欧人、波洛洛人以及南比夸拉人的部落中进行一连串田野调查,而这些巴西原住
民族的宗教习俗、神话与美学则会跟随李维史陀一辈子,在日后不断重回他的作品之中。
巴西纪行十五年后才开始写作的《忧郁的热带》则是李维史陀反思在这些族群中所截取的
文化碎片。对他而言,这些土著即是卢梭笔下的“高贵的野人”(noble savage),他们
是处于自然状态而未被人类社会污染的族群,是被化约为最纯粹的人类社会。但书中的悲
观论调也预示着人类社会的未来,苟延于保留地中的原住民族群似乎象征著全球化的恶梦
,建筑与文化日渐趋于一尊,许多民族早已面临穷途末路。这本结合文学与民族志的“反
身性”(reflexive)民族志先驱也展现出李维史陀的一套思考方式——一种二元对立、
执迷与“倒转”与“对称”的几何学架构。以卡都尉欧人的脸画与波洛洛人的居住布局为
例,李维史陀发现脸画的花纹中对称中有不对称,轴线两边线条、弧线的颠倒对映反映出
卡都尉欧人僵化的社会系统,其美学创造是种“社会的幽灵”,乃是在潜意识中表达族群
的不安与焦虑。而波洛洛人的居住结构则呈现一种回声样式,其中则包含关系仍矛盾的二
元及三元社会群体。如同之后《神话学》的论证,《忧郁的热带》暗示各文化之间都有着
相互关联性,既独特又系统化。
-
在结束巴西的考察之旅后,李维史陀的学术事业与名声日渐稳定,但他还缺少了理论的组
织性原则。在这时,他遇见俄国诗人暨语言学家雅各布森(Roman Jakobson)。
雅各布森带给李维史陀结构语言学的概念:即语言是由一套相互连锁的元素所构成的形式
系统,但字词的意义不是在字本身,而是其相互关系。因此可以说,语言的根本是一套差
异的系统。雅克布森也引介了索叙尔的《普通语言学教程》。这些也都影响了李维史陀,
使他将研究的焦点从个别的民族志上转移至抽象系统间的比较研究。同时,他也将两位语
言学家的概念拿来处理亲属关系,发现虽然世界各地的婚姻规则千奇百怪,但却都依循着
一种近乎数学般的结构运作著,这份研究最终成为他的论文《亲属关系的基本结构》。
此书是一部挑战性相当高的作品。在论文中,李维史陀取径结构语言学的方法,他以“+
”、“ ”符号将亲属关系的所有可能排列组合并试图分析上述的大哉问,最后证成出乱
伦禁忌是所有亲属体系的出发点,它使人类受规训成为被束缚的存有。
-
综观李维史陀的研究,会发现他始终关注的一个问题即是“劳作(labor)”,以及所谓
的认知上的“修补术(bricolage)”。在李维史陀观察这些原住民族的过程中,发现到
他们对大自然的分类方式使用的是无拘无束、即兴的科学思维,李维史陀将这样的过程以
“修补匠(bricoleur)”作为比喻,认为原住民与艺术家一样,懂得以即兴的方式,将
手边各种材料拼接、重组进而解决生活上或美学上的难题。李维史陀将这样的“修补”概
念用于自己的研究方法中,致力探索这些“修补术”或“野性思维”底下的逻辑。同时,
他的思考风格也如“修补匠”一般,以漫游、即兴为特色,而非讲求效率与绝对的理性。
在行文中虽然再三提到“结构”一词,但我只字未提常与李维史陀一起提及的结构主义。
原因是,李维史陀始终与其渐行渐远,他不认为结构主义是应当作为一门学派、一种归属
,更不能奢求它给出真理。反之,结构主义应仅能是种做学问的方式而已。在文章最前面
也提到,我在读时会稍微留意李维史陀的研究方法,会发现虽然他某种程度上有点相对主
义,不过其地质学式的思考却也值得注意。同时,在思考的是“修补匠”的问题,做学术
能够这般即兴吗,又该如何像“修补匠”一样,去思考甚至去行动?
IG: ycxxii_livres
Medium: ycxxii0723.medium.com
作者: chintz (chintz)   2023-11-17 04:48:00
谢谢分享
作者: lionadon (inside out)   2023-11-18 10:42:00
推分享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