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突破人生盲点?试着像“科学家”般思考!】
-读 亚当.格兰特《逆思维》#皇冠文化
脸书好读版:
https://reurl.cc/o5447l
你有没有看过,比医护人员更关心病患的清洁工?
你觉得为什么她会有这份用心呢?
《逆思维》自去年出版以来,
就频受许多大师级作家的援引与分享,
一个个举例都令人印象深刻且堪称经典。
例如,根本没有“温水煮青蛙”那么回事,
青蛙才不会乖乖被煮到熟!
果断且坚定的企业家,在下最佳决策时,
其实像谨慎科学家般留有余裕,而非一往无前;
书中最经典的案例肯定是这个:
在迅速延烧的森林大火中想顺利脱逃,
放一把“逃生火”,反倒能创造一线生机……
光是这些足以刺激你多想两分钟的例子,
就值得你一读!
“逆思维”提醒我们重新思考-“再想一下”,
打破那些可能在不自知时酿灾的“认知惰性”,
无论面对课业、人际关系、职场专业等,
许多你以为“本该如此”的事,
其实都有重新提出来思索“如何更好”的价值。
书中将不同的思考模式以不同职业代表:
1.政客-宣扬自己是对的,争取他人认同
2.传教士-捍卫既有观点,固守神圣信念
3.检察官-致力找理由,证明对方是错的
4.科学家-保有积极的开放心态、测试假设
任何人都可能掉入前三种思维模式陷阱,
毕竟,比起坦承错误的不适感,
“检讨他人、坚持己见”可要容易多了!
为什么我们该像个“科学家”般思考?
理想的科学家特质,应具备下列3项:
1.自信的谦逊
比起证明自己是对的,
发现问题加以解决、获得自我提升更为重要
2.适度的怀疑
质疑目前的决定,跳脱已知事实
3.丰沛的好奇心
重新想像未来计画、更新知识
不过,即使是科学家,
仍然需要小心如同“护目镜”般的信念,
偶尔要试着戴戴看其他副眼镜,提醒自己跳脱,
并避免囿于同温层(群体极化);
可以试着这么做:
1.如太空人般“宏观”看重集体效益(概观效应)
2.反事实思考-为已发生的事提出不同结果&假设
3.加强与异己合作,找出共通点,一起学习
很需要注意的是,
“重新思考”与熟知的良好特性-“恒毅力”常有“相悖”的状况,
越有恒毅力,恐怕会越坚持既定模式,
亦须慎防“过度自信”的危害,
以免错过重新思考的机会。
另外还有一点……
别再问孩子:你长大想当什么?
这恐怕反而让他们太早受到单一选项的限制,
与其如此,探索“喜欢的事”更重要许多!
人一辈子大多会做许多种工作,
更何况这个斜杠的时代,
且仍有新的产业持续出现。
书中每个不同例子都能引发更多想法,
重新思考许多我们沿袭已久的“假设”
(恐龙外表究竟是鳞片、羽毛?冥王星不是行星?)
每段关系或事情也值得定期重新思考--
最终,仍要回到你自身,
找到动机,发生改变。
特别想跟你分享的是,
我非常喜欢《逆思维》末章的这句话:
“每种职业中,
都有人成为自己工作的积极建筑师。”
当癌症患者历经痛苦的疗程之后,
甘蒂丝.沃克总会第一时间陪伴他们与家属,
不仅保护其脆弱的免疫系统,
亦承接他们脆弱的情绪;
她尽己所能,用幽默予以陪伴、带来欢笑,
更动壁画、布置环境,试图刺激昏迷患者,
致力让“化疗中心”成为“希望之家”。
你可能很难想像,
这么尽心陪伴着患者的甘蒂丝.沃克,
并非医护人员、也非社工,
她是医院里负责癌症中心的“清洁工”。
当人家问她,为何要多做这些职责以外的事?
她的回应非常打动我:
“这不是我工作的一部分,
不过,是‘我’的一部分。”
你,有自己的身分认同吗?
现在的工作、眼前做的事,是你真心喜欢的吗?
作者在终章以甘蒂丝的案例,提醒着我们
身分认同、生活模式等都该是“开放式系统”;
不要受限于我们非得是谁、该做什么事,
对琐碎日常提出质疑,开启重新思考的能力。
这本书对我来说颇不容易读,
以前稍微翻过、就感觉有点超出能力,
总算缓慢地啃完,应该会再重复看好几次,
很多地方都需细细咀嚼、
并且时时提醒自己--重新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