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华氏451度》:知识们燃烧吧!

楼主: MAXjames (麦酷斯)   2023-11-05 15:48:22
部落格图文版:https://maxjamesread.com/fahrenheit-451/
Podcast有声版:https://apple.co/47fP9rN
这本《华氏451度》是雷.布莱伯利在 1953 年出版的反乌托邦小说。当初会买它是被封
底书介烧到:
蒙塔格是一名打火员,
在他的世界里,电视主宰的一切,
文学则濒临灭绝,
打火员的工作成了放火而不是灭火。
它的工作就是要摧毁“非法的产品”,
以及藏匿这些书籍的房子。
雷.布莱伯的文字灼人,读来莫名地躁,完全符合此书的放火意象。书中情节更是诱发我
许多思考。能经历时代淬炼的作品真的不会让人失望。以下分享些心得。
【没有书的世界】
如书介预示的,这是个不允许人们拥有“书”的世界。
而由于科技的进步,所有的房子都已改成防火建材,火灾不再是人们的梦靥。失去灭火功
能的打火员因此有了新的使命:烧书。
在这世界,打火员们只要接到“书灾”通报(有人私藏书籍)就会出发“灭书”。官方口
号直白地说明了他们的工作内容:
▍星期一烧米莱,星期三烧惠特曼,星期五烧福克纳,把书烧成灰烬,再把灰烬也烧了。
故事的主人翁蒙塔格就是一名这样的打火员。他对这工作很满意,每天喷火毁书,简单、
直接、有意义。很喜欢书中这段诗意的烧书描写:
▍看着物体遭火舌吞噬,看着它们烧焦、变形,有种特殊的愉悦感受。他握著铜制喷嘴,手
中这条庞然巨蟒喷出剧毒的煤油,喷洒在这世界上;他脑中的血液奔流,双手犹如某个厉
害的指挥家,引领乐团演奏出炽烈燃烧的交响曲,摧毁历史的碎片和焦炭遗迹。
然而这样一成不变的“快乐”生活,却遇上意外的转折……
【十七岁女孩】
在某个返家的夜晚,蒙塔格遇见了一位正在散步的女孩,名叫克莱莉丝。一切从此开始转
动……
克莱莉丝是故事中我最爱的角色。她的话总有点无厘头却又充满亮点。像蒙塔格问她几岁
时,她的回答就很妙:
▍恩,我十七岁了,而且我疯了。
整本书没有把故事的世界观说得很清楚,但从蒙塔格与克莱莉丝的对话中,能稍稍拼凑出
这是个反乌托邦式的极权世界。像是少女说到这个世界很少人散步:
▍有一次我叔叔就被抓了,我有告诉你吗?因为他去散步。
而他们对于打火历史的这段话,则让我不禁想到《1984》:
少女说:“听说以前打火员的工作是灭火而不是放火,真的吗?”
“不对,房屋一直都是防火建材,相信我。”
“好奇怪。我曾听说很久以前,房子会不小心烧起来,就需要打火员来灭火。”
他笑了。
初次相遇的最后,克莱莉丝冷不防地问他:“你快乐吗?”让蒙塔格对自己的人生第一次
产生了疑问。而之后的追问更让他彻底陷入“反思”:
▍是怎么开始的?你怎么入这一行的?你如何选择工作,怎么会选择你现在这份工作?
与克莱莉丝的对话,让蒙塔格产生了质变,开始背离这个原本觉得很理所当然的美好世界
。很爱书中这段纠结的描述:
▍他觉得自己的身体分成了两半,一半热、一半冷;一半柔软、一半刚硬;一半颤抖著,一
半却很平静,两边的身体互相折磨著彼此。
至于蒙塔格觉醒后故事会怎么走,就留给大家亲自到书中一探究竟了。小提醒,不要期待
他会像《骇客任务》的尼欧一样,这不是热血的英雄故事(笑)。
【知识的毁灭】
虽说情节精彩,但整本书最引我思索的是关于知识消亡的描绘。要我说的话,故事中的人
们吸收内容的形式有两种倾向:娱乐化与速食化。
关于娱乐化,最经典的就是故事中的神器:电视墙。这是蒙塔格妻子密卓的最爱。电视墙
如其名用电视做成的“墙”,巨大包覆,沉浸感与互动性兼备。抽一小段密卓的话让大家
感受一下:
▍他们写剧本时会留下一部份空白,这是新构想,主妇的脚色是我,就是剧本里缺漏的部分
。轮到空白台词时,三面墙上的演员会看着我,我就念台词。
这样的量身订做,让密卓深陷其中。甚至还把电视墙中的演员当成亲密的“家人”,是比
蒙塔格更亲密的存在。明明房间已经有三面墙了,密卓却还奢望第四面。
如果说这样深陷虚拟的状况让人觉得荒谬,关于知识速食化的描写则是让我心惊。书中打
火队长毕提对蒙塔格说明打火员起源的段落让我看得冷毛直竖:
▍到了二十世纪,相机速度加快了,书本变薄,然后是浓缩、消化过的版本,成了摘要,一
切都煮到变成笑话,戛然而止。
由于人们变得极度匆忙且没耐心,一切的知识或资讯都被简化再简化、浓缩再浓缩:
▍一则专栏、两句话、一行头条!然后,通通消失在空气里!人们的心智团团转,转得如此
之快,都是因为出版者、剥削者、传播者的双手不停压着离心机帮浦,抛开所有没必要,
浪费时间的念头!
无怪乎这世界的人不散步了,如此慵懒的浪费简直罪过。书中的这段话,更是让社畜如我
心有戚戚焉:
▍生活变得紧凑,工作才是意义所在,一切享受都是为了工作而后生。倘若只要会按下按钮
、拉开关、做些基础工作,何必还学什么知识呢?
这正是克莱利丝被当疯子的原因,因为她太爱思考、太爱问问题了。如毕提说的:
▍她不想知道事情是怎么发生的,而是为什么发生。那可不太妙。你对太多事情都问为什么
,继续下去,最后一定会变得很不开心。
换言之,这是个重娱乐、轻思考的世界。人们喜欢答案而非问题;钟爱确定而非怀疑。大
家沉浸于各种远端虚拟中难以自拔。思考什么的太痛苦了,通通丢掉吧!
或可这样说,故事中的人们被剥夺的不仅是阅读的权力,而是“思考”的可能性。
世界不再需要知识了,于是打火员诞生了!
【后记:回看现在】
读完此书,让我忍不住将书中的世界与现在做比较。很喜欢导读中说的:
▍预言小说真正擅长描写的不是未来,而是现在,叙述某一个令人困扰或危险的面向。
当然《华氏451度》中描绘的状况并没有发生。人们现在依旧需要消防员灭火而非灭书。
但是书中阐述的种种问题,却似乎以另一种模式实现……
电视墙没有成真,但人们却被越来越多萤幕给环绕。社群直播和短影音更是无孔不入地渗
透大家的生活。越来越多人沉迷其中难以自拔。现实与虚拟的分野越发模糊。
而内容速食化这块比起书中则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大家每天都像转陀螺。于是乎,别说书
了,许多人连长篇文章都难以消化。各类浓缩知识应运而起。市面上出现许多强调只给“
干货”,号称 X 分钟让你吸收一本书的文章、影片。学习、思考太费力了,直接给我整
理好的列点摘要就好!
甚至连娱乐性内容,都有越来越多人倾向用浓缩的方式吸收。像YB上就有很多X分钟带
你追完一部剧或漫画的频道。
但这样在意效率的后果,便是失去对事物的细致感受。如同雷.布莱伯在后记中说的:
▍简化故事。剥皮、去骨、抽髓、划破、融化、熬煮,而后破坏。每一个有意义的形容词、
每一个具动感的动子,每一个重量更甚于蚊子的比喻——滚!
我忍不住想到克莱利丝谈喷射引擎车的段落:
▍我有时候会想,那些驾驶根本不知道什么是草,什么是花,因为他们从没仔细看过。
明明书中的描述是虚构,却让我感到无比的真实。想来,现在根本犯不着烧书,书就慢慢
消失了。诚如尼尔.盖曼说的:
▍虚构出的故事是谎言,述说著真实的样貌。
这是本读完后会有许多想法在脑中冲撞、旋转,难以消散的书。只能卑微的希望,未来的
我们还能保有阅读与思考的余裕啊!
作者: richardplch (小路)   2023-11-05 18:31:00
我觉得这本“打火员”三个字翻得很好。英文Fireman本身就可以两面用,但中文“消防员”完全不包含放火的含意。
作者: Tangut (七下挡象)   2023-11-05 22:50:00
感谢推荐 已预约
作者: qinstin   2023-11-06 16:37:00
感谢推荐
作者: Qorqios (诗人Q)   2023-11-07 13:34:00
作者: licklabium (76600ferio)   2023-11-07 22:47:00
很符合现代的情况演变
作者: hedgehogs (刺猬)   2023-11-08 12:20:00
作者: asagi   2023-11-12 23:14:00
感谢分享
作者: bruce3166 (bruce3166)   2023-11-19 11:31:00
感谢分享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