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零规则~~反而有无限的可能

楼主: d13579638 (睡醒了)   2023-05-23 15:52:45
部落格连结:
https://sdf000123000.pixnet.net/blog/post/571801388
Netflix 在吸引眼球能力是所向披靡,这点是无庸置疑(财报上先不论)。那为什么成功
的是Netflix而非其他公司呢!不用外人评断与猜测,创办人海斯汀便不吝公开Netflix成
功心法,他邀请了与欧洲工商管理学院教授艾琳‧梅尔研究与员工访谈,将其心法展现于
世人眼前。
每一间成功的公司会成功肯定有个正向循环的轮子向前滚动,而笔者认为其中三个因素为
Netflix关键。高人才密度、薪资业界之最、高底薪而非透过分红奖励。
高人才密度
海斯汀认为一个人才抵过数十个资质平庸之人。能力在同一水平才能听懂彼此的意涵,即
便开玩笑娱乐时也是如此,工作起来反而充满乐趣,对于彼此也才能互相激励启发。
当笔者初出社会时,一位前辈曾对我讲过一句挺有意思的话。
“当你觉得别人想法是垃圾时,只有两种可能,不是你太强不然就是你太废。”
这话,当时听觉得是前辈的下马威,不过后来想想确实如此,而多数情况都是属于后者太
弱。能力平庸之人常常陷入自己已经足够强的心墙里而不再积极进步,久而久之便会开始
拖累整个团队前行,不仅跟不上思考还不愿执行,因为认为他人想法是垃圾,但实际却大
相径庭。看似垃圾是因为强者想到更远开始提前做预防,却会被平庸之人当作浪费时间。
不在同一水平上的讨论也只是浪费时间,浪费了公司成本,也会降低竞争力。
另外笔者认为高人才密度还有很大优势-彼此精益求精。持续进步是优秀的人的特点,当
每个人都足够优秀时,自己便显得相对平庸,但这时优秀的人会砥砺自己追上周边的人,
良性竞争会带给公司更优秀的人才,同时吸引同等优秀人才加入。
薪资业界之最
这点确实不难理解,在以创意为主的公司,突破性且吸引眼球的想法相当重要,若是追赶
的公司有可能因此扭转战局,若是前列者则会扩大差距。两个好公司分出胜负往往都是在
于一个策略好坏与否,近年最让人热议莫过于英特尔与超微的决策,后者放弃先进制程的
开发选择相信台积电,前者则在先进制程屡屡碰壁一再延迟,进而被蚕食鲸吞市占。两间
都是好公司,只是决策的差异便有数百亿美金营收差异,而决策关键在人,因此以脑力作
为主要竞争的公司,不惜花大钱招聘优秀人才也是可以理解。 Netflix 是完全靠脑赚钱
公司,也许前期因为招聘人才花费大量资金,但后期带来源源不绝的好影集与IP那是无法
想像的蝴蝶项应效应与获利,迪士尼就如此,硬件你可以模仿甚至可以做得更好,但软实
力完全不是对手,那是深植人们心中的童年,人内心永远有个童年的自己,而这是源源不
绝的营收来源。此方针用于Netflix上是创办人分析通透而策无遗算的结果,也才有如今
Netflix的成就。
此外,Netflix还有一点让人觉得不可思议-鼓励员工多跟猎头接触,看看自己的行情是
否有被公司低估,若有,公司将会为你加薪,当然前提是要你要有被加薪的资格。有如此
的方针也不难理解,毕竟此公司主打就是业界最优渥薪资,对于人才从不吝啬。这点倒是
让在台湾土生土长如井底之蛙的笔者开了眼界,想不到有求才若渴到如此颠狂的公司。毕
竟台湾即便缺人也‧‧‧‧‧但,哈哈!
高底薪而非透过分红奖励
这是挺有意思的点,因为就目前笔者接触到的案例或者在网络上看的业界大老介绍,通常
都会为了避免起初拿出大量聘雇费,但员工却没尽力,因此透过后续奖励制度(包括达标
奖金与股票)让员工持续尽心尽力为公司赚钱。
创办人认为“从事创意工作的时候,头脑需要保有一定程度的自由。如果一部分的你聚焦
于表现够不够好、能否拿到奖金,你的头脑就很难进入充满灵感与创新的开放认知空间。
”,这点笔者感触挺深,还在神山工作尤其明显,当然在绝大多数大公司都是如此,一个
人职位越高领的分红与薪水越多时,对他人的要求越发苛刻,对自己则越不愿改变,深怕
改变了就铸成大错,奇思妙想越来越不可能出现。常说新人天马行空能力强,反过来说是
因为对生活、对职等、对薪水对其束缚少,所以赶想,不是资深的人变笨了,而被自己有
意无意识地限缩了所有想法。
守旧不是不好,只是容易被时代洪流吞没。嘉庆皇帝就是很好的例子,勤政的他不明白为
什么自己兢兢业业仍无法将大清从失速的衰败中拉起,认为自己肯定哪里做错,因而更加
守旧让自己从罪恶感里挣脱。“体皇考之心为心,本皇考之治为治。”,只要祖宗之所为
,他便依样画葫芦,结局你我都清楚,大清最终仍跌入万劫不复。当然,也许改变也不一
定更好,但笔者认为如此思维是逃避的思维,没有任何的方针可以永远不改变便能顺应每
个时代潮流,需要是在变中不忘初衷且让自身选择正确道路的能力不断提升,唯此,才能
屹立不摇于高强度的竞争中。
看完这书,大开眼界是笔者最直接的感受,毕竟与自身待过或听过的公司也著天壤之别。
不过台湾95%以上的公司肯定做不到,也一定无法这样做,主要在于台湾依靠的是制造业
,员工数量就不再同一级数,另外制造业需要的是良率,因此遵循SOP做事是圭臬,尤其
科技业,毛利已经不高了,能做除了控制成本就剩提高良率了,这点创办人也是认同,并
非所有行业都可以如同Netflix一样给予员工高度自由与薪资。
每个行业或者国家擅长领域会突出肯定有其原因,不可能一个策略打遍天下无敌手。能做
的就只能截他人所长补己之所短,让自身优势行业持续领先。但有点值得思考,台湾、韩
国与中国这些年比拼的都是低毛利、高工时、高污染与高压力的面板、半导体与内存业
等产业,而这些都需要高度统一化与制度化,会不会因此越来越走不出去,进而让国家渐
渐没有突破性的想法,进而只能自身相杀(价格战),如慢性病不死却也无法再跟人竞争
,被人牢牢掐住咽喉!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