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SamuraiJack (杰克武士)》之铭言:
: https://medium.com/@54liaohsinjou_41428/-3e34545db170
从我个人与出版业打交道的经验来谈谈:
: 四、如果不能打太多折,出版社打算怎么刺激购买欲?
: 会这样说是因为,许多出版社自建网络书店通路已是既成事实。可是去看这些出版社的网
: 站会觉得,大多也没有很在意或抓得到读者“想看什么、需要什么、尽力帮读者把购买与
: 使用的各种限制拿掉”。而是仅只把自家官方脸书、Instagram、官网给当成“张贴商品
: 和行销活动资讯的地方”。社群网站(尤其是限时动态)照理来说是相对发文内容可以更
: 有弹性的地方,但也变成形同仅是转贴资讯的地方。
对,大多数的出版社都有自己的网站,出版社也都直接卖书。但是这些网站看来就是
2000年初期建置,然后没有改版。
我之前在某家出版社当顾问时,花了半年一年来协助规划网站改版,但是一直不知道
预算多少、什么时候做。直到离开三四年后,这网站才发包出去正式改版。
台湾出版业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数位产业的速度感,但其实像PC home这样的老公司也
一样啦。总之既有的商业模式能行,就继续下去。然后“没有钱”,虽然现在寄售制
的通路变多了,但很多还是靠经销以书养书,所以拿不出现金来做这些事、以及请人。
不过台湾除了城邦是外商、时报上柜外,大多是中小企业,我真的不相信这些老板要
自己掏腰包的话拿不出钱来啦。
: 而且,更重要的是,如此一来,“每一本书”也会容易在“茫茫书海”之中被看到。但是
: ,我很少看到出版社主动把自家出版的书“放进一个脉络”里展示。更不用说和其他不是
: 自家产品的其他文字内容放在一起。因为图书折扣秩序制,我才意识到,好像很少有出版社会在自家社群平台“把新书和几年
: 前出版但还没绝版、内容也没过时的旧书放在一起提到”,更不用说“把自家的书和其他
: 家出版社出的书放在一个脉络里提到”。且大部份出版社在经营管理上给人的感觉,好像
: 认为这是其他媒体或其他专家的功能。
前面提到的网站改版,就有规划重新彰显“书系”、“书种”,让负责的主编来把自家
出版的书做好导读与脉络。
但是台湾中小企业各位知道的,从业者都只在薪水里想把自己交办的事情做好。所以
要编辑去做这些额外的工作,而手上要编的书没有变少,就没有人想做。然后出版社
我想不是每一家都会让编辑看到即时销售数字,所以编辑只产制、不想多配合行销。
行销也很吃力啊,几乎一个月要负责2-4本书,预算又少,就只能把书讯上架、找一段
文字图片来配合发社群媒体。有大书还要举办发表会、安排媒体曝光什么的。要多花
力气来做网络行销、还要看数字,根本不想做。
我所知道蛮多家出版社都有想要找顾问来协助转型,不过就是遇到极大的抵抗压力,
又没有银弹与人力。最后顾问先走了,很多人转去做电商课程或者其他生意去了,
就是不想再和出版业接触。
: 举例来说:如果一个人家里已经堆不下纸本书,无论出版社办多少新书座谈录多少
: Podcast,这位读者都只能“尽可能不买”、“真的很有兴趣再买”。但如果该名读者有
: 用电子书,空间的限制就不会是障碍了。
: 出版社对电子书的态度是:电子书很难卖,虽然销售这几年有成长但很有限,目前还没有
: 资源把电子书做得更精致。
出版社最大的毛病就是把读者推开啊。
一开始是2010年前后政府补助把出版社养坏了,大平台预付10-100万版税来买独家,
反正多补少不退,让出版社观念错误。然后2016年起EPUB 3普及,新一代的电子书起来
了,还是不想和纸书一起发,因为担心会影响到通路上纸书的销售,所以都压一段时间
才上架。
到现在还有编辑会说:“电子书把成本都推到纸书上头,翻译校对编排都是纸书这边
出了”,拜托,电子书和纸书都还是同样一本书,为什么会有这种奇怪的成本观念?
然后我是以帮出版社做电子书维生,真的过去就是没出版社愿意出钱做电子书。纸书
印刷成本出版社要出,但是电子书没多少钱的成本就是不愿意出,都要电子书平台去
制作,给独家、让利等等。这样电子书就是品质很差、速度很慢、而且限特定平台。
我后来和文化部开会才知道这两年很多出版社申请纾困补助来制作有声书电子书,但是
我这边却因为“疫情影响、共体时艰”,收到的案件反而变少了。结果就是政府拿税金
来协助出版社数位转型,但出版社就拿来补营收,什么都没有改变。
至于我推广的电子书TTS就更糟糕了。纸书一年三万本、有声书一年四百本、就算为了
保护有声书发展,有声书的产量就是高不起来啊。还有一些奇怪的观念:“翻译书
如果要支援TTS,那要另外付钱购买权利。”啊,欧盟有无障碍法、日本也有立法保障
全世界到底是什么版权代理会限制“无障碍技术”啦。
出版社给自己找逻辑崩坏、落后时代的借口比做行销强太多了。
: 手机或电脑里载一堆APP,讨厌一边看东西时会有通知跳出来”。而这也很可能是影响他
: 们要不要买电子书的主要关键。去分析性别年龄居住地学历收入或购买习惯等资料,也不
: 一定能抓到他们的这个共同特质。
没有余力经营社群。结果电子书平台的社群反而有个性明确的读者。
现在电子书平台还小,但出版社自己不做,未来还是会和“纸书+电商”一样被通路
箝制。
: 综上所述,会不会,这一切根本无关行销手法或哪个通路或读者、出版社哪一边素质出了
: 问题,也不是整个社会往不重视文化或浅碟的方向去。而是单纯的,因为这个世界的自然
: 变化,所以这个世界对书的需求没那么高了。所以整个出版产业链就自然而然赚不到钱了
: 。
结论就是科技发展,频宽增加、媒体普及,书不是那么重要的媒体。然后本来电商取代
在地通路就是趋势,在COVID-19后,逛实体书店的习惯也被改变掉。
台湾各种产业大约落后国外十年的时间,所以到现在为止连电子书转型都没有做到位。
但是产业兴衰与使用者习惯改变就是即时变化,这种时间落差导致迄今该做的事都没
做到,然后希望透过制度来力挽狂澜,可以和以前一样做生意,根本幻想。
就算现在出版社都能做到纸书与电子书同步发行,然后开始经营自己的社群,做好出版
品的导览、导购、阅读脉络,其实也晚上很多了。
有朋友从大出版集团跳出来创业,做线上课程,第二年就赚到不少钱,但他本身是人资
,而非编辑。就说:“出版业也可以做这样的课程来转型啊。”但他做一堂课的成本是
五十到两百万。现在出版业根本没有余力做这样的投资,就算有,也都做得很克难。
所以在这时间点,不管是谈图书定价制还是折扣规范制度,真的就是不停研究、一直
不会执行,实际上浪费时间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