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价值,从视野开始》:心得笔记

楼主: MAXjames (麦酷斯)   2023-04-05 12:30:57
部落格图文版:https://maxjamesread.com/value-is-from-vision/
Podcast有声版:https://apple.co/3LZJVsZ
会看这本《价值,从视野开始》,是因先前看过同是水野学写的《品味,从知识开始》,
很喜欢这位日本设计大师的想法与理念,所以又买了这本“姊妹作”来拜读。
这本书并不是单纯的工具书,而是本对谈集。除了水野学,还找来商业策略大师山口周一
同激荡、思辨。巧的是,先前也分享过山口周的《斜杠时代的高效阅读法》,因此看着两
位大师对谈可说十分亲切。
以下分 3 部分来介绍这本书。首先会谈谈为什么当前的设计,需要摆脱过往的“实用”
思维;接下来会分享两人认为当前设计最需要的概念:创造世界观;最后则会聊聊如何去
培养建构世界观的能力。
【1. 实用思维的退位】
书中两人不约而同地说到:现在的品牌设计,必须的摆脱“实用”的思维。
山口说,人们购买商品与服务是为了解决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在过去物质稀缺的时代,
品牌只要解决低层次的基础需求就能生存。如日本昭和中期的家电与汽车产业之所以能急
遽成长,是因为他们能够解决人们的生理需求(如夏天太热)或安全需求(如希望安全舒
适地移动)。
但在物质过剩的现在,多数基础需求都已被满足,过去的“实用”思维面临极大挑战。如
山口形容的,当前的消费者反而因为太容易找到解方,而陷入一种“答案过多”的冏境。
像书中就提到,各品牌的冰箱功能几乎一模一样,单提供实用性难以胜出。甚至多产品过
度追求实用,反而变得很无用。山口戏就谑地说,他家中的遥控器按键多达六十五个,以
后可能会超过一百个,一堆功能根本用不到……
要突破这样的困境,山口认为必须从生产“实用”的东西,转向生产有“意义”的事物。
水野学进一步指出,这是种从“文明”转向“文化”的过程。当文明所追求的实用性被过
度满足时,就必须透过文化赋予意义,才能为商品或服务创造新的价值。
【2. 设计要能创造世界观】
好的,现在我们已经知道,在这物质过剩的时代要抛下实用思维,帮产品、服务创造意义
。那具体要怎么做呢?针对这问题,书中给出一个宏大的答案,也是整本书的主轴:创造
世界观。
书中举了个有趣的例子,在 1987 年苹果发表的名为“知识领航员”的短片。设想未来电
脑将为以何种形式辅助人类: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mJsITGzXd0
里面中提到的网络数据库、触控和视讯等应用,这几十年来都已逐步实现。现在来看,苹
果根本是个大预言家。但山口并不这么想,他说苹果所做的并不是预测,而是构想出一个
“如果能实现,一定会很美好”的新世界。
也就是说,苹果并不是去满足消费者需求,而是创造需求,自己给出问题,再提出解答。
如贾伯斯说过的:“消费者并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直到我们拿出自己的产品,他们就发
现,这是我要的东西”。
因此山口认为,在基础需求多被满足的现在,比起单纯“提出解方的人”,市场更需要像
苹果这样能“提出问题的人”。这种想像创造就是所谓的“世界观”,换言之,现在品牌
要为消费者设计出愿景,也就是上一段所说的“意义”。书中,水野对设计的形容,我觉
得可精准总结这样概念:
设计个功用在于想像尚不存在的未来,并将想法清晰地描绘出来,思考可实现的方法。
因此水野认为,任何产品都要像说故事一样为他们塑造一个“世界”,并将受众客群设定
成主角,想像他们身在这世界中的样子。像他就会去想像买产品的人将如何展露笑容,又
会如何使用等细节。
书中以他为相铁拍的网络微电影《100 YEARS TRAIN》为例。影片中全然没有传统的“实
用”内容(像不必转车、几分钟就能到达○站等),而是专注于传递相铁的世界观,诉说
一个“故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6NsM1h8iJmc
水野笑谈这明明是传递相铁能直达市中心的广告,实用资讯却出奇地少。但这短片却获得
极大成功,许多人看完甚至留言说“我爱上相铁了”、“我想住在相铁沿线”。显然比起
以理服人,创造“共感”是更有效的模式。
另外水野也提醒,世界观的营造不能只专注于视觉,单是外观时尚抢眼并不足以让消费者
买帐。重点是要创造令人向往氛围,建立人们对产品或服务的连结感,产生一种“啊,这
就是我需要的东西”的感觉。
【3. 世界观始于生活】
打造“世界观”听起来很猛,但也有些遥远。究竟我们要如何拥有创造世界观的能力呢?
山口认为所谓世界观始于知识,也就是说,美好愿景的背后需要知识的累积。如他说的:
我们能不能增加自己的知识量,取决于平时看过多少电影、走过多少街道、读过多少书籍
、接触过多少艺术。
水野进一步说,想增加知识就必须用心在生活中体验。像他在等新干线时就会眺望窗外的
人家,想像他们的家庭结构。也就是说,不管身在何处,都要留给自己一点“动脑的时间
”。
另外,山口也提到很多人因为太想追求正确答案,而拔掉接收有趣事物的天线,陷入所谓
实用思维。很喜欢他在书中的这段话:
输入看似毫无用处、与工作无关的知识,正是以创造故事、创造世界观的形式输出自己想
法的材料,而且这些知识也可说是形塑品味的材料。
这些想法或可这样小结。世界观的型塑始于平时的积累,借由生活观察与知识摄取,从微
处步步提升视野,才能找到创造价值的可能。
【后记:世界观?】
读完这本书马上思考的是,我的〈姆斯的阅读空间〉想建构出怎样的世界观呢?
在《阅读的危险》一文中曾提到,阅读让我了解自己的无知,因此更愿意虚心接受不同的
知识可能;同时阅读让我明白自己的无力,进而能同理他人。这是我从阅读得到的珍贵礼
物,也是我分享阅读的初衷。
如此一想,这概念似乎就是我所向往的世界观:一个能接纳多元想法,保持开放沟通,同
情他者并建立共好的世界。在这社群兴盛、知识速食的时代,人们摄取的资讯极度分众,
也更加盲信自己的观点,造成许多极化对立。而我相信阅读能帮助人们突破知识同温层,
并让心慢下来,创造思考、同理的可能。
过去一直对〈姆斯的阅读空间〉的定位有些迷惘,觉得分享的书种很散、不聚焦。但如果
从“世界观”这个从这个角度来看,这些看似混杂无序的书籍分享,似乎都环绕着相同的
愿景。
写着写着觉得这些想法有点托大,毕竟现在的我实在没什么影响力(笑)。但这些思考,
让我对〈姆斯的阅读空间〉的经营方向又更笃实了些。
最后还是很推荐大家看看这本书。山口和水野在书中分享了很多他们的生命历练的反刍结
晶,并援引许多亲身案例,是本思想爆发、理论实务兼备的精采对谈。相信每个人都能在
这本书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收获!
作者: AS2000 (Sid)   2023-04-05 12:50:00
感谢分享~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