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手语译者的育成笔记》:认识“他们”,

楼主: lokazdszone (人一月刀俞)   2023-04-04 14:09:44
《手语译者的育成笔记》:认识“他们”,让“我们”更完整
致谢 微批Paratext 刊登本文:https://paratext.hk/?p=4390
说到手语,我们一般人的理解几多?除了电视上偶尔出现在萤幕一角的一位人士比手画脚
以外,似乎没有彼此更多的了解。我们不知道那些手势所表现的符号代表的意义是什么,
因为那明白著的不是向“我们”传达的讯息。这些讯息所要传达的“他们”,一直处在于
视野之外,但在整个社会之中,“他们”也是“我们”的一份子,因此《手》这本著作即
是让作为社会一份子的自身对于整体有更完整的理解—经由对那些我们平常未见的成员。
本书的内容如其以“笔记”为名,探讨的范围着实广泛,包括了手语传译技巧、聋人文化
、历史、传译模式、理论应用、脑容量、传译策略、道德决策、心理调适、议价、合作等
等,就如同我们在课堂所做的笔记一般,因此要说这本著作就如同一堂课程—对于手语、
译者、聋人的课程—也不为过。
从原先只有在萤幕一角所见的译者,到知悉手语译者的工作细节,甚至是手语译者所面临
的困窘情境、道德两难,在书中有各式各样十分细节的撰写。尤其,如同作者所述,
“翻译存在于文字与文字之间,手语和口语之间。广义的翻译也可以包括影像、图表、肢
体动作,反正只要是属于人类的沟通,就有译者的需要。”(p.2)
手语的翻译是一种沟通行为,因此手语并非专属于聋人的议题、学问,却是语言学的知识
系统的一支。但什么是翻译?是否是如实逐字逐句地照译?然而语言之间是否有能全然符
应的概念?难道诗翻译成别的语言还会是同一首诗?又或者已是忒修斯的船?
这是比手语翻译的实务工作细节更大更形而上的问题,然而手语作为一种“语言”,在对
另一者的语言(包括口语或手语)进行理解再行转译后,即如同任何的翻译一般,都是一
种诠释。
“译者是中立的吗?如果中立的意思,是译者必须抽空自己,不去影响对话双方的互动,
甚至认为面前发生的情况事不关己,那传译研究告诉我们,这是不可能的。我们每做一个
决定,每说一句话,都会带来后果,影响沟通的轨迹。”(p.103)
翻译—诠释的问题不仅是在语言的层面上,更是在人际互动层面上,更是在人作为媒介即
改变讯息内容的层面上。就如同现下眼前的这篇书评,这也是一种翻译,与一般通俗理解
的翻译的相同处在于同样存在着行动者(agent)的意志在其中,差异在于一者为隐、一
者为显而已。
正巧近日前往台北国际书展时,因应今年主题国为波兰而在场有Andrzej Sapkowski(《
猎魔士(The Witcher)》的作者)的见面会,当他在与现场民众打招呼时他以“
Chinese Reader”称呼,然而现场的翻译却以“台湾读者”译出。在台湾的语境里中国(
即便不称中国而以大陆称之)是与台湾(或是称作中华民国)有所差别的,因此这个翻译
究竟是种背叛、超译,抑或是种善意的介入?而善意是否就能豁免僭越译者之位?
手语译者作为翻译也必然面临类似的问题,而经常也难以两全其美,似乎任何一路都将造
成得罪。但我想仍然有个平衡点存在,在翻译的过程固然无法避免译者的介入,毕竟自始
译者即在场而无法被忽视否则自欺欺人,但要如何约束自身对于意义的权力将会是个难题
。在著作中作者也探讨了类此的诸项问题,也于是即便我们没以亲历这些疑难现场,也能
去想像这些情境中所将产生的决策难题。退万步言,作者更加贴心的是在每章的最后附上
延伸问题,邀请读者静心思考在这些预想却实际的情境中,我们何去何从。
而作者在著作中提到写作本书以及从事手语传译的立场,我认为可以用“平等(equality
)”称之。“…是以,自由如果只是某一个人拥有,就不是真正的自由;若仍有聋人因沟
通受障而无法参与社会,平等就只是虚幻;当机会只是掌握在听得见的人手中,那我们还
是要继续谈失落的公义。这些权力是属于每一个人的,当然包括聋人,可是在汹涌巨浪中
,这一点经常被遗忘。”(p.4)
在平等的价值上,作者的主张是值得赞许的,甚至他也提到作为港人在风雨飘摇的时代,
在更多更大问题的时代仍然执意实践此志,我想这是具有理想性的,而理想性的行动本身
就不现实,现时与否也无从轻重。甚至,许多议题的推进都有赖于这些具有理想性的行动
持续推进,待到某日时机突临让议题显现在前台时,这行动所倡议的主张就成为下一个时
代的新现实了。
然而,作者在叙及“聋人”这个群体时似乎是以身分政治的方式在理解这个概念,作者在
论及意义时如此说:“…沟通中的‘意义’,是由译者和每位聋健朋友一起向堆积木般构
建出来的。每次有人讲话,或能推进理解,或会理解倒退。译者觉察著这空间中的万变讯
息,加入自己能贡献的一部份,促进理解。”(p.31)就此固然无疑,意义是持续被建构
的。但作者谈到“聋”时虽有提到所引据的立论是较为激进的观点,于其后却也未以相反
的看法作反论,即以
“‘听觉障碍’一词,是从医疗角度出发,把‘聋’建构为一种需要被改造的缺陷。”(
p.47)
“听不见,以手语为主要语言,真的有那么不正常吗?西方医学一直建构完美正常的人体
,这想像中的人体,年轻力壮,会跑会走,能看能听,身高体重肤色都有标准。谁人不是
属于这正常标准的,都有需要被修理一番。因而从医学角度,听不见固然是极大的缺陷。
聋人社群却反驳,健听人手眼笨拙...”(p.50)
高夫曼曾在《污名》提到“正常的与受污名的不是人而是观点”,而这是因为任何人都有
或隐或显的身分,这些身分的讯息管控正是主题,然而并非所有讯息都能被隐藏,例如残
疾外显如斯是藏无可藏的讯息。而当如此显明的特征彰显在外时,否认之就如同睁眼说瞎
话一般,就像生理性别(sex)要以性别认同(gender)取而代之一般荒谬。简言之,任
何人作为主体所具有的身分都有其特征、利弊,然并不能因此认为形成此身分的事实基础
非真。我认为在主张平等价值的取向上,并非必然须以反事实的立基点才能达致。
聋是一种缺陷是无可置疑的,尤其在以“社会”的整体观点而言确实是“不正常”的,至
于社会如何形成此标准,抑或此标准正当与否则是另一个问题。换言之,正常与不正常是
一个“实然性”的问题。只不过,纵使如此也不代表使用手语是不正常的,至多是能称作
非主流的,或是说少数的。这二者应予区分才是。
而作者在内文中以如此的论述似乎想要抹除掉聋人与非聋人间的差异时,却又提及,“‘
残疾’是社会建构出来的概念,‘残疾人’也应该加入整个围绕这概念的讨论。以轮椅使
用者为例,若有法例规管,让交通、公众设施和大下都装有轮椅专用的升降台、斜坡、专
用座位,或能大大减轻‘行动不便’所引致的影响。”(p.53-54)等语,我认为就会是
矛盾的。若说聋人与非聋人间不是种不正常与正常、缺陷与没缺陷的关系,那么要为残疾
主张优惠性差别待遇就会是矛盾的了,毕竟优惠性差别待遇的前提正是以特定群体所具有
与他人不同之处作为立论根基。
惟,本文所欲批判者也仅此点而已。此点也无碍于全书对于聋人、手语、传译的倡议、主
张、呈现。无论是世上哪个国家、社会都无法脱免于包括聋人在内的成员,而这些成员无
论他们与我们如何不同,仍然是“我们”的一份子,去认识他们也就是认识我们自己,甚
至去认识他们的语言,也是在认识“语言”的更大问题上的努力。而译者正是扮演如是角
色,让我们去认识聋人与他们的语言,作者则更进一步以本书向更多人呈现此议题。我们
或许阅读完《手》并不会将自己育成一位手语译者,但我们却能育成自己为更好的公民。
作者: AS2000 (Sid)   2023-04-05 07:39:00
感谢分享~之前也曾想学手语,后来得知每个国家手语都不太一样,就立刻放弃了XD"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