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白工作法》读后心得:打造策略性停顿的职场指南
为自己创造白色空间,摆脱瞎忙,做真正重要的事
图文好读 https://readingoutpost.com/minute-to-think/
你经常感到忙得喘不过气,行程表满到爆炸吗?现代人生活压力大,我们更需要留出空间
来思考、休息和发挥创意。今天我想和你分享的,就是如何在喘不过气的工作与生活中,
策略性地停下脚步,为自己和别人创造白色空间。
这本书的特色是什么?
《留白工作法》的作者是企业顾问和培训专家茱丽叶.方特(Juliet Funt),她的专长
是帮助企业人才从繁忙的工作中解放出来。她合作过的对象包含了 Spotify、Nike、百事
可乐等全球知名的企业。她的态度热情又亲切,培训和教学的方式也很容易被落实到工作
上,使她赢得全球最大型领导力活动中的最高评分。
这本书在谈的是现在这个“过劳时代”,大家永远都忙个不停,每天都疲于奔命,把行事
历塞得满满满,好像愈忙的人愈有生产力。作者提醒我们要慢下来,替自己和别人创造“
白色空间”,也就是在日常活动之间,刻意插入一些空白的时段,用来放空、思考和制定
计画。这个道理我们多多少少都懂,可是该“怎么做”?作者在书中给出了很实际的指引
。
有一些书兼具了理论和实用性,有一些书读起来很生动又有趣,但是能融合以上“所有”
元素的书就是屈指可数了,这本书就是其中一本。这本书给我的阅读体验是“渐入佳境”
,读到愈后面愈精彩,很多地方都让我读到会心一笑,勾起了很多以前在职场的回忆。接
下来介绍一下这本书的重点和我自己的体会。
为什么要刻意留白?
首先,要帮大家科普一下,为什么我们要刻意留白、创造白色空间?这是有科学根据的。
人类的大脑中有一个区域叫做“额叶”(Frontal Lobe)1,它专门负责很高层级的“认
知功能”和“动作控制”,所以当额叶的功能运作顺畅的时候,我们的表现就会很好。但
是,当我们在执行复杂的密集任务时,如果不给大脑一些时间恢复,将导致“认知疲劳”
,损耗大脑有限的资源,对表现造成负面影响。为什么呢?因为额叶的功能特别容易受到
认知疲劳的影响。如果额叶的功能降低,我们就无法有效提出策略、熟练执行复杂的动作
。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就是让大脑稍微休息一下。
作者举了一个很生动的譬喻,让我们更方便记下这个观念。就像是我们在烤肉的时候要“
生火”,木柴之间需要有空隙,才会有足够的氧气可以流通,让火焰继续燃烧。如果我们
把木柴排得密不透风,火反而烧不起来。就像是在工作上,如果我们总是把行事历排得密
密麻麻,让自己都没有时间思考和做计划,这就像带了很多火苗去工作,却没有给自己足
够的氧气燃烧。
特别是对于知识工作者来说,空出时间来思考和计画,反而更有利于长期的成果。另外,
对于需要创意的工作来说,《心流》这本书的作者曾经说过:“创意力或许是人与人之间
最基本的差异。若要以有创意的方式运用心智能量,就要看留了多少注意力处理新鲜事。
”我认为,长期来说,一个人的生产力的程度高低,取决于他保留了多少氧气给自己。
我们的时间都跑去哪了?
在作者辅导过的许多企业当中,她发现了一个共通现象,其实很多工作者是非常努力又拼
命的,可是这种态度不一定会带来最好的结果。书中提到了四种常见的时间小偷,这些小
偷“偷走”了我们的时间。
第一个小偷是“干劲”,也就是对任何事情都全力以赴,甚至到了冲过头的程度。第二个
小偷是“卓越”,也就是对任何细节斤斤计较,全都不放过,甚至到了完美主义的程度。
第三个小偷是“资讯”,也就是不想错过任何资讯,把自己逼到了资讯爆炸和超载的程度
。第四个小偷是“行动力”,也就是碰到任何事情就直接跳下去执行,甚至像个无头苍蝇
一下停不下来。
这四个小偷,从比较正面的角度来看,是属于很好的特质。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反而
会让我们把自己逼得太紧,忘记保留氧气让自己呼吸。我们愈是觉得没有时间,就愈想要
快点做完更多的事,结果却导致我们更没有时间。为了对付这四个小偷,作者建议我们时
常问自己这四个问题。
对于干劲,我们要知道慎选目标才会带来品质更好的成果,我们要问:“有可以放掉的事
情吗?”对于卓越,我们要知道困在不必要的细节里面是浪费时间与力气,我们要问:“
做到什么程度就算够好了?”对于资讯,我们要知道人类大脑能处理的资讯有限,我们要
问:“真正有必要知道的事情是哪些?”对于行动,我们要知道忙个不停会让人难以思考
,耗损精力,我们要问:“有哪些事情真的值得我们投入心力?”
因此,我们要记得在会议跟会议中间、在每一个任务之间、在每一次切换工作场景的空档
,都要保留至少一到五分钟的时间,思考一下上面的自我提问。这个方法在书中被称为“
策略性暂停”,我们需要的不是更多时间,而是刻意创造出更多空间。
黄名单:校准紧急程度
在书中提供的许多方法当中,我觉得其中有一项特别引起我的共鸣,因为我曾经犯过这种
错误。
以前我还在台积电当主管的时候,由于工作节奏很快,很多事情都觉得很急迫。所以我只
要收到 Email、接到电话、上头交代的任何大小事情,我都会在最短时间把团队成员叫到
身边直接问,想要赶快讨论和处理。但是,作者认为,一想到什么事就把人找过来,这很
像“凌迟式”的东问一点、西问一点。这种行为会干扰和打断员工的工作效率,而且很多
事情其实没有想像中“那么着急”。
她的建议是制作一份“黄名单”,挑选黄色的原因是,黄色就像红绿灯里面的黄灯减速,
用来控制冲动,调整紧急程度,大幅减少不必要的通讯。我们可以针对每一个经常来往的
人列一份清单。想到要跟对方说的话、想要问的东西、想要分享的资讯,就先写在黄名单
上面持续累积。我们可以等到累积一定的数量之后再找对方,或者等到固定的一对一会谈
的时候再讨论。
作者指出,这种方法会有神奇的“减法”效果,因为等到真的见面讨论的时候,有些事情
已经事过境迁,那个资讯或事情已经不重要。而重要的事情,又能够一次性地完整讨论,
提高彼此沟通地效率。
这种方法也让我反省自己的行为:我在处理自己的事情的时候,很喜欢用“批次处理”的
方式一口气完成同性质的事情,但是在运用别人时间的时候,我却用“即时处理”的方式
在对待。往后,我会试着采取黄名单的方式来进行沟通。
后记:这是一本有趣又务实的书
我在开头的介绍有提到,《留白工作法》读起来很生动又有趣,我举两个实际例子。第一
个是作者给我们写 Email 的一些建议,在一连串看起来很正经的范例跟说明里面,突然
跑出一句话:“Email 的正文要像比基尼泳装,布料愈少愈好,但重点都要遮到。”我当
时读这段的时候刚好在搭火车,不小心笑出来被旁边的人听到。
第二个是作者谈如何打造公司文化,她说:“文化是虚无飘渺的,不同的公司有不同的秘
方,需要出动顾问、碟仙版与使命宣言,才能从迷雾当中召唤出来。”这段话相信有工作
过的人都很有感触。然后她说:“跟各位介绍一下,另外这位是‘心态’,它是文化的亲
戚,性格没有那么严肃,通常穿着夹脚拖。改变心态是随口就能聊的主题,改变文化则显
得严肃许多。”这段话也很幽默,但是仔细想想却非常务实。我们不需要口口声声把“公
司文化”挂在嘴边,而是从“改变心态”这种小地方来着手。
总结来说,这本书给我一种倒吃甘蔗的感觉。愈读到后面,我愈能了解作者多年以来服务
了这么多家企业,累积了很多扎实的案例和方法,然后用贴切又轻松的方式跟读者分享。
书中后半段的说明,也很适合公司主管跟领导阶层阅读,以自己当作出发点,展开白色空
间的推广行动。这是一本我想要早一点读过的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