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fatisuya.pixnet.net/blog/post/48509192
此时此刻选择读斯维拉娜‧亚历塞维奇的《锌皮娃娃兵》是有充足理由的。本书是作者访
谈当年参加苏联/阿富汗战争的众多小人物之后,撰写的回忆录集。平心而论,这是一场
“无意义的战争”,是阿富汗这个“帝国坟场”的其中一个大“杰作”,史学家回头分析
苏联瓦解的原因,肯定会记上这么一笔:“在阿富汗白白消耗了宝贵的国力……”对这群
参加了这场战争的苏联子民来说,也是如此。他们为此流血流泪,但换来的是什么呢?这
就是亚历塞维奇在本书中要告诉读者的。
作者访谈的人物身分,分别是老兵、遗孀跟其他后勤人员这三类最容易被忽略,但实际上
才是战争真正的“主体”的人。他们说的明明是截然不同的故事,但你又可以在这之中找
到雷同的情节,或许是因为人世间的喜怒哀乐大多有其共性吧。
第一个群体是退伍老兵,他们有的是军官,有的是普通的士兵,但对于战争的回忆都有共
同之处。首先是不知为何而战。很多人都是被“蒙骗”,或者是“被迫前往”。政府宣传
:“这是为了协助国际友人建设社会主义”、“为了保卫我们的南疆!”等到了现场之后
,才在震惊中发现真相。其中有这么一个故事,他说,有一位军官,在路边发现奄奄一息
的婴儿,他坚持要送到附近的村庄,于是带着一名列兵走了。他们去了很久没回来,于是
整个部队只好过去搜寻,才发现两人都被村民用木棍打死,而行凶者都是老弱妇孺,她们
有着满满的敌意。
下一个是普通士兵的回忆,他说,刚到部队的时候,老兵们总是各种恶整,例如叫他们舔
自己袜子之类。但是,老兵们也确实会教导求生之道,战场上冲在前头,受伤了会带你回
来等。或许这就是一种另类的战场情谊?
一位失去两只腿的老兵,他说自己不敢跟人家说是在阿富汗受的伤,会被歧视,觉得他们
是“杀人凶手”。不过他也承认自己“回不了过去”,当你杀过一个人之后,就觉得“再
也没什么特别”。老兵说:他愿意用所有的一切换回过去的自己。
最后一位老兵说,向妇女儿童开枪都是长官下的命令,当然他们自己是手上不沾血的,然
后再把罪过推给士兵。那么,士兵可以反抗命令吗?马列主义说不行。
所以你们活该背锅。还是要用生命去承担坚持自己的良知?
他们是被辜负的一群,没什么补偿,甚至还被禁止提起战场上的过去。除了“伟大的事蹟
”,不允许有真实的自我。
第二个群体是遗孀,有士兵的母亲,也有妻子们。
“为了社会主义杀人,是被允许的。”
第一个故事的母亲,她欢天喜地的送儿子上阿富汗战场,虽然他几乎“毫发无伤”的回来
,但已经彷如另外一个人。那孩子总是忧郁,沉默,对四周冷淡,跟一些同样从阿富汗回
来的人讲着令人害怕的话语,对于血腥无动于衷.....当他终于成为一个冷酷的杀人凶手
时,母亲崩溃了,她说:“我什么都教他,但没教他杀人,是你们!是你们!”
我不知道该不该同情这位母亲。但我只知道,妳显然不知道把妳儿子送上战场意味着什么
。既然选择相信了国家宣传的那些美好,最好不要从中醒来。最后,那位母亲说:我宁愿
他躺在棺材里回来,也不想见到这位“病人”。"
这位是儿子回来已然面目全非,但更多的母亲等到的是一口锌皮棺材,她们甚至连打开来
看自己骨肉最后一面都不被允许(怕是里面根本空空如也)。
第二个故事是尤里,他的妈妈很爱他,甚于任何人。身为图书馆员的她,热爱祖国,让自
己孩子读了许多的名著,诸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长大后,尤里进了军校,有次,他
狼狈地回来对着母亲说:“为什么世界跟妳教我的不一样?”尤里的母亲惊慌失措,她劝
儿子退学,然后改读一般的学校。尤里想到莫斯科读哲学系,他的舅舅反对:“哲学要思
辨,要寻找真理,而你就会得罪当局,最后被当作疯子。”
后来尤里还是回到了军校。几年后,他跟母亲说他要去阿富汗“追寻伟大的目标”,任凭
怎么劝阻都无效。没多久。尤里的母亲就在两三个面色阴沉的公务员口中听到儿子的阵亡
通知。
我不同情尤里的母亲。尽管那不全然是她的错。在那个社会,要知道所谓的“崇高理想”
,往往都是当权者骗人去死的谎言是很难的。"
然而,前些日子俄国母亲节,普丁招待了一堆参战士兵的“妈妈”,表示其慰问与致意,
然后接受采访时说:“我对于她们的丧子之痛感同身受………但我不后悔发动特殊军事行
动。”看到这段,我有点坐不住了。这大概就像是,酒驾撞死人的犯人对着家属说:“对
这场事故我很遗憾,但我不后悔喝了酒开车。”就像田中芳树的《银河英雄传说》中的洁
西卡质问特留尼希特:“歌颂战争的您,家人在哪里?”看完亚历塞维奇的描述,在对照
这位强人与其家人的行径,我实在很难觉得他那句“感同身受”有啥说服力。这类所谓的
“伟大领袖”,总是有着“崇高的理想”,而且肯定是为此牺牲“不惜一切代价”,但别
是我本人或者是我重视的人就好。而且他们也不在意他们的“理想”对“代价”是否有任
何益处。一位老兵曾对作者这么说:“那些下命令的真该进产房看看孩子是怎出生的,每
位母亲又是冒了多大的风险!他们怎么能那么随意的叫人去死!?”
第三个群体是间接参加战争的后勤人员,例如护士。很有多年轻的在校生,她们甚至还没
毕业,就被半强迫半利诱的推上了前线。她们虽然不用直接面对炮火,可是看着从前线后
送回来的各种伤兵时,其震撼是可想而知。有一位护士回忆,自己想救一位胸口中弹,血
如泉涌的小伙子,当她手忙脚乱的从医药箱拿出一卷纱布,刚一扳开,就碎成了片片。更
震惊的是自己发现所有的纱布都是如此。“这些东西说不定是卫国战争那时造的,我看都
是些老物了”。护士回忆著,脸上净是苦涩。在前线,士兵们发现上面发下来的物资都是
些不堪用的烂货,有时甚至根本没有。然后各种盗卖横行,贪污贿赂都是常态。护士说:
“你去阿富汗,两手空空回来是会被嘲笑的。”
这些人看到的是,战争的另外一面。
总而言之,本书是作者以苏联/俄罗斯时期发生的各重大历史事件背后的“小人物们”的
众多回忆撰写而成的纪实文学之一。对比之前读的,以二战苏联红军士兵回忆录为主体撰
写的《伊凡的战争》,赫然发现,这个民族的当权者对待他的子民真的如草芥一般,始终
如一:1914、1941、1979、2022……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一定也会有一本《锌皮娃娃兵
》的乌俄战争版,内容肯定也是大同小异吧。
同作者的书我还读过她写的《战争中没有女人的脸》,这也是一部让人感触很深的名作,
二战苏联看似用不完的人力资源背后,靠的是另外一个性别的支持,但她们的付出却是被
遗忘的更深的那群。
维拉娜‧亚历塞维奇拿到诺贝尔文学奖,实至名归,推荐大家一读。
PS:我在Steam 发现了一款独立小游戏:Russian Soldier Simulator ,尚未发行,但看
介绍感觉有意思,这边顺带跟大家分享一下。
https://store.steampowered.com/app/2008950/Russian_Soldier_Simula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