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噪声:人类判断的缺陷》读后感

楼主: a102740826 (Ling)   2022-12-14 19:26:00
网络上看到这本书的评价似乎不是很好,大多是说翻译令人难懂、太艰深,我努力读了之
后发现有些段落还真的容易恍神 :p
不过本书知识满点呀!我试着用口语一点的方式节录书中我比较有感的部分。
图文并茂版
脸书:
https://reurl.cc/OEQNZD
IG:
https://reurl.cc/58Xx6v
【推荐你读这本书,如果你总觉得...】
1. 为什么公司换了老板、国家换了领导人,就会大改决策方向?
2. 现在人工智能这么发达,很多事就让AI帮我们做决定吧!
3. 我领导的团队常常有意见分歧的情形,要如何让大家的想法往更正确的方向前进?
【我学到的3件事】
1. 人类的想法有变异是好事吗?
我目前在公部门负责的是健保给付费用审查相关业务,同一件案子,如果审查专家有不同
意见,对我们来说当然是坏事,当审查尺度不一致时,医院和民众不来吵翻才怪(光是连
审查尺度一致时,都还有很多其他东西可以吵了)。但在艺术或创新产业,例如影评、品
酒会、艺术展等,如果每个人的想法和感受都相同,那就未免太无聊了!
有趣的是,并不是所有状况都是一翻两瞪眼,现实生活有许多事情都是处于中间模糊地带
,举例来说,美国曾经有段时间在讨论法院判决是否应采用“量刑基准表”,这张表的纵
轴将“犯罪行为样态”分成43个等级、横轴将“犯罪纪录”分成6个等级,交集之处便决
定“受刑人的监禁月数”,这样做可以屏除不同法官或不同场合下所造成的决策变异;但
反对派宣称此举会“限制法官自由裁量权”,因为每个案件都是独特的,自由裁量权有助
于针对细节来做出“公平和正确”的判断。
2. 为什么针对同一件事,不同人下的决策会不一样?
如果,法官会因为审判当天的天气好而手下留情、医生会因为当天心情不好或接近下班时
间,而忽略检验报告上的重要讯息,你会怎么想?无论你怎么想,这些都是现实中确实在
发生的情况。
影响决策的原因或许比你想像中多(有些甚至听起来满瞎的?),例如:
#1 稳定型态误差
例如知识变异性,每个人的背景、教育程度等不同,造成想法和行动不同。
#2 场合噪声
同一个人在不同场合、条件影响下,会做出不同的决定。例如情绪、压力、疲劳、天气、
顺序(赌徒谬误,举丢铜板的例子来说,如果已经连续出现3次正面,较多人会猜第4次出
现反面,但实际上第4次出现正面或反面的机率仍为一半一半)。
#3 锚定效应
过度偏重先前取得的资讯,有先入为主(或称为锚点)的观念。最常见的例子就是卖家先
把售价订高,再以特价方式销售,不但能提升商品价值,消费者还会认为自己捡到便宜。
#4 捷思法
人类偏好迅速、直觉、不费力的决定,但通常这个决定并不是最好、最正确的决定。
#5 结论偏误
又称情感捷思法,指先入为主、未审先判,即使被证实有误,仍不改初衷,甚至独排众议
,主张坚持到底。
#6 光环效应
又称月晕效应,是人们过度追求“连贯性”时的表现,当一个人在某些领域表现突出,便
以为他在其他领域也一样完美。例如包装精致的商品,即使拆开后内容不怎么样,消费者
也会觉得还不错;或是面试官看到候选人跟自己毕业于同一所名校,便认为对方可以适任
这份工作。
3. 既然有这么多会造成决策误差的原因,那我们到底该如何减少噪声,避免做出尺度不
一的决策?
研究显示,在各种类型的决策之下,人类判断的准确度都远小于“机器演算”的结果(无
论你认为人有多专业、或机器会忽略许多人类才能注意到的细节),因为机器可摒除噪声
干扰,且大数据数据库会让判断越来越准确。
不过单凭机器做决定,会有产生歧视、偏见的疑虑(设定的条件参数会让机器重复偏好某
种选择),也会影响人类的工作士气和尊严,因此我们不太可能完全用机器取代人类。以
下整理本书提供可减少人类决策噪声的方法:
#1 配对比较
有比较基准时,人们的决策会较准确。例如要一群人为一部电影评分1~5,他们可能无所
适从,每个人的分数差距也会很大;但当先告诉他们一个比较标准(A电影是3.5分、B电
影是4分),这时大家的分数就会比较接近、有参考价值了。
#2 群众智慧效应
单一个体所做出的决策往往会比多数决不精准(前提是多数决这群人是明智的,且拥有独
立思考的能力),因此不少企业会采用“德尔菲法”来做决策,目的是在讯息收集过程中
,透过多位专家“匿名”且“独立”的反复主观判断,获得相对客观的意见。
#3 事前预防、事后修正
事前预防包含提升“内在”知识、统计等有利于做出正确判断的能力,及留心“外在”环
境对自我产生的影响(例如消费者较容易购买摆放在与之视线等高层架上的商品);而事
后调整就是在做决策过程中不断重新检视检讨,进行滚动式调整。
#4 中介评估法
用“快思慢想”的逻辑取代“直觉”判断,主要步骤为:(1)先快速“评估”出一个大家
都认可的提案。(2)以慢想方式“讨论”此提案有无噪声或偏误,并在此期间多方蒐集资
料。(3)“再次评估”原先提案并进行修正。过程中需要有一个“出色判断者”带领进行
,他需要有足够的经验、智力以及开放的心态。
【关于本书我还想告诉你】
1. 这本书读起来像一本博士论文,但别吓到了XD 不是很难理解的意思,而是解释得很完
整。书中有许多专有名词,一开始读起来觉得有点吃力,不过读完后收获满满,且往后再
读到有关心理学或人类决策行为相关书籍时,就特别得心应手!
2. 本书作者就是之前很红的“快思慢想”的作者唷~
3. 在准备公务员考试时有写到一题考古题:“请问卫生人员如何以德尔菲法(Delphi Te
chnique)探讨台湾社区健康的问题?”。当时和同学们都觉得这是什么鬼啊~完全没在
课本里看过,考得太偏门了吧!直到最近有空开始看课外书之后,才发现这是一种很常见
的决策方法呢!
作者: mapabeyb (╮(﹀_﹀")╭)   2022-12-15 13:05:00
这种主题的书要翻译的好真的不容易尤其若还有出版时间的压力,要找到好的译者就更难了
作者: arsl400 (dark hatter)   2022-12-17 19:30:00
太难,讨论度低QQ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