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0到1》读后心得:重温经典的六个重点整理
打开世界运作的未知祕密,在意想不到之处发现价值
图文好读 https://readingoutpost.com/from-zero-to-one/
我在自己的新书《只工作、不上班的自主人生》分享的许多商业思维中,有很多启发是来
自于《从0到1》这本谈创业和创新的经典商管书。这本书我总共来回细读了两次,认真体
会商业世界的奥祕。由于我摘录的笔记很多,因此整理成总共六个重点跟大家分享。
这本书有意思的地方?
《从0到1》的作者是美国创业家和创投资本家彼得.提尔(Peter Thiel),他是
PayPal 和 Palantir 的共同创办人,也是 Facebook 的第一位外部投资人。他具有哲学
与法律的学位背景,却在科技和创投世界大放异彩。他对商业世界的独到观点,带给以前
没有商业思维的我一个巨大启发。
这本书的内容,很多是来自于作者在史丹佛法学院开的一门课“资讯科学:新创事业”,
所以文字的内容就很像是课堂上的口语重现,读起来十分流畅,充满故事性和启发性。我
后来也去找了 YouTube 上面的课程录影,观看过一次之后再回味这本书的内容,更是收
获满满。
要说这本书带给我最大的启发,就属这一句:“有什么是你跟其他人有不同看法,但是你
觉得很重要的事实 ?”换句话说就是,大部分人都相信“某件事”,但事实却与“某件
事”相反。当我们看得见、找得到这样的事情,就等于发现了一个“痛点”,而只要能解
决这个痛点,就能创造出商业价值。
1.什么是从0到1?
从人类历史来看,进步不会自动发生,而是有一小群人把想像中的科技创造出来。而作者
认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分成两种,分别是“水平或延伸式的进步”和“垂直或密集式的
进步”。
第一种“水平或延伸式的进步”就是复制别人已经成功的方法,就像是数字的从 1 到 n
。拉到更宏观的角度来看,就像是麦当劳在美国先打下江山,之后复制这个成功模式到全
世界建立分店。麦当劳在美国成功的运作模式,这是 1;之后的全球化展店,就是 n。
第二种“垂直或密集式的进步”就是开发一个全新的事物,就像是数字的从 0 到 1(也
就是这本书的书名由来)。如果用一个字来说明这种进步,那就是“科技”,指的是发明
更新的、或是更好的做事情方法。像是原本的餐饮文化,生产速度不快、效率不高、等候
时间很长,这是 0;而麦当劳看到这个痛点并着手解决,发展出了超高效率的速食组装线
,大幅降低了餐点的等候时间,这就是 1。
作者指出一个特别的观点:“大部分的人认为全球化将定义未来世界,但事实是科技发展
的影响比全球化更大。”他的意思是,如果没有科技继续进步,当其它的国家全部都仿效
美国现在的生活模式,只使用今天的旧技术,就会对未来造成重大的环境灾难。如果我们
只是从 1 到 n 复制旧方法来创造财富,势必会导致环境和经济的崩坏,而不会创造富裕
。
根据这个脉络,我们可以进一步思考,如果只是以“复制旧模式”、“重新分配”、“掠
夺压榨”的形式去运用资源,那就是一种“零和游戏”,这个世界不会变得更好,反而会
变得更糟。如果我们是以科技(或任何新的解决方案)去解决一个“以前没被解决”或“
以前被解决得不够好”的问题时,我们就创造了新的价值。像是机器和电脑本身没有需求
,所有产生出来的价值最终会回归人类。只是,这些回流的价值,绝大部分是回流到创造
了这项科技(或任何新的解决方案)的个人和企业身上。
2.最好的竞争就是没有竞争
对于创业来说,作者的建议是“打造有创意的独占企业”并且避免竞争。因为独占企业没
有竞争者,他们可以自行定价,在利润最大化的前提下决定产量与产品价格。
而与独占企业的相反是“完全竞争”,这时候生产者的供应完全符合消费者的需求。这时
候的定价就只能以市场价格来决定,长期来看,在完全竞争状态下的公司将得不到经济利
润。
有趣的是,独占企业为了自保,他们经常会撒谎。他们知道垄断会引来查核、监管和抨击
。像是 Google 在 2014 年的搜寻引擎市占接近 70%,而第二名的微软只有 19%。
Google 面对监管机构时会这样形容它的事业:在广告市场的市占率只有 3.4%,在消费性
电子产品的市占不到 0.24%。Google 将自己描述成一家科技公司,躲过别人不必要的注
意。想要持续保有独占利润,他们通常会夸大(根本不存在的)竞争,想尽办法掩饰独占
地位。
举另一种相反的例子。想像你在台北市开了一家专门提供英国料理的餐厅,你可能觉得没
有其他人做,市场完全属于你。但这个讲法只有限定在英国食物市场才是对的。万一真正
的市场是整个台北市的餐饮市场呢?万一附近城镇的所有餐馆也都是市场的一部分呢?身
处完全竞争状态下的企业,有时候会高估了自己在市场上的独特性。
这个观点带给我的最大启发就是,在商业世界中,最好的竞争往往是没有竞争,也就是所
谓的蓝海市场。许多独占企业会谎称自己没有独占市场(像是上面提到的 Google);相
反地,而非独占企业却到处声称自己已经独霸一方(像是上面提到的英国料理餐厅)。竞
争虽然有助于整体市场的进步,但不利于个人或公司的获利。如果一个产业处于高度竞争
的状态,其中一家企业就算倒闭了对这个世界也没有什么影响;其他大同小异的竞争者永
远准备好取代它的位置。
对于我们个人的职涯发展来说,当我们把眼光都放在跟别人竞争的时候,我们会模仿和复
制别人,想做跟别人一模一样的事情。而更具优势的职涯策略则是,我们以真实的自己去
解决某一个独特的问题、做出某一个非我们不可的产品或服务。并不是我们害怕与人竞争
,而是活成一种别人无法与我们竞争的状态。在这个时候,我们才会拥有最独占的职场优
势,也会拥有最高程度的职场自由。
这个观念,直到我读另一本书《快乐实现自主富有》的时候,看到书中金句“透过活出真
实的自己来退出竞争”,就感到了更深刻的共鸣:如果你以真实的自己做出某个东西,从
基础打造并行销它,没有人可以跟你在那个东西上竞争。
3.成功不是乐透彩
商业界争论最激烈的问题是,成功是因为运气还是能力?
书中批评了一些关于“运气说”的描述,有些出自于归因谬误,有些出自于创业家本身的
谦逊。作者并不否认运气的影响,但他反对那些把运气成分看得太重的论点。他发现在创
业世界中有一个奇妙的现象:有长期规划的公司总是被低估。
2004 年,当时的 Facebook 创办人马克.祖克伯还在哈佛大学唸书,他向作者争取到了
第一个外部融资用来创业。作者仔细评估之后总共借了 50 万美元给祖克伯 ,取得了将
近 10% 的股份,成为了 Facebook 最早期的董事之一。
作者在书中提到,当 Yahoo 在 2006 年提议以 10 亿美元买下 Facebook 时,他以为董
事们至少会考虑一下。没想到,祖克伯一走进董事会就说:“好吧,各位,这个会议只是
个形式,应该不会花超过 10 分钟,我们当然不会在现在出售。”祖克伯知道他要把公司
带往哪里去,而 Yahoo 不知道。祖克伯心中有计画,而 Yahoo 没有(或说是不怎么样的
计画)。
因此,作者抛出了一个深刻的商业洞见:“在大家认为未来是随机波动的世界里,有确定
计划的公司永远会被低估。”这个洞见也带给我一个相似的体悟:有确定计画的个人永远
会被低估。而这对我们自己有什么帮助呢?
如果我们觉得自己有充分的计画跟执行力,但是我们“现在”的价值却被别人低估了,那
这是一种“必然的”现象,千万不要对自己感到灰心。因为这是一个有潜力的人必然的遭
遇。这让我回想起过去三年间,我总是会听到亲友和家人对我要做的事情的质疑和低估,
他们会说:“愈来愈少人在看书了”。他们看见的是阅读世界的“表面现象”,而我看见
的是基于书本背后“底层需求”的计画跟愿景。
我自己获得的启发是,如果大家一直高估你,觉得你即将拥有全世界最幸运的遭遇,这反
而有很高的机率是开始走下坡。如果你觉得自己一直被低估了,这反而是一件美妙的事情
,因为在前方的有很高的机率是开始走上坡。懂得享受被低估的感觉,你会站在跟别人不
同的起跑线上。
最后,书中这一段话值得我们谨记在心:“新创事业是你能确定掌握尽最大努力的机会。
不只让你的人生有个归属,还能影响世界某个重要的角落。这一切都要从拒绝让不公平的
机率主宰开始。你不是被机率决定命运的彩券。”
宁可当一个被别人低估的计画执行者,而不要当一个被高估的、等待运气的、买彩券的人
。
4.幂次法则的世界
作者提到,虽然大多数的公司不需要和“创投基金”打交道,但是所有的人都应该清楚知
道这些创投公司尽全力想理解的事情:我们不是活在正常世界,而是活在幂次法则之下。
“幂次法则”指的就是严重分配不均的模式,这在自然界和社会当中随处可见。另一种比
较常见的称呼是“80/20 法则”,就像 80% 的土地是掌握在 20% 的人手里。对一个成功
的创投基金也是如此,他们投资的大多数公司都会失败,只有极少数会成功。可是这些极
少数公司一旦成功,带来的报酬经常会超越所有失败投资的总和。
有趣的是,创投基金要选择投资公司的时候,并不是一个多元化避险策略的财务问题,不
能用“常态分布”的心态来思考。他们不能为了分散投资,而把基金拿来投资一堆普普通
通的公司。在他们“投资组合”里的每一家公司,都必须有在“大规模市场成功的潜力”
。他们只关注少数有独特基本面、有机会茁壮成数十亿美元的事业。
对于我们个人来说,也是一样的道理。如果我们把“自己”的专业技能组合当成一项投资
,就必须用幂次法则的角度来思考。我们不能把专业能力当成是分散投资,觉得好像学越
多种专业越好,然后期望着在未来的某一项会带来回报。如同作者所说:“你要做什么很
重要,你应该全神贯注在自己擅长的事情上,在此之前,你也要想清楚你擅长的事在未来
是否有前景。”一个有前景的事,才值得加倍投入心力去做。相反的,如果把心思都放在
一大堆不确定是否有前景的事情上,很可能落得一事无成。
少数最有前景的事情所带来的报酬,长期下来将远胜过其他普普通通的事情的缓慢累积。
5.关于公司的营运基础
关于一家新创事业的营运基础,作者在书中列举一些他的实际观察。
首先是执行长的薪资。像是他投资了数百家新创事业之后注意到一件事情:一家公司付给
执行长的钱愈少,公司的表现愈好。如果一家公司的执行长的年薪超过 30 万美元,他可
能更像是一个政客,而不像一个创业者。因为高薪会让人倾向维持现状,捍卫目前的薪水
,而不是和其他人一起努力找出问题并积极解决。相反的,缺少现金的执行长反而会专注
于提高公司的整体价值。
接着是员工的薪资。作者认为任何用“现金”支付的薪资都比较像是着眼在“现在”,比
较没有着眼在“未来”。而高额的现金等于是让员工取走公司现在的价值,而不是让员工
投资他们的时间和精力,为公司的未来创造新的价值。相反的,比较喜欢拿公司股票当薪
资的人,会透露出他比较重视公司的长期发展,愿意付出努力来提升公司的未来价值。股
票报酬才能让员工全力以赴。
关于公司的薪资,我以前觉得领“现金”薪水是最实际的,毕竟可以领到手之后,再去投
资自己公司或者其他公司的股票,是比较弹性的应用。但是以新创公司经营者的角度来看
,如果用股票报酬当作诱因,更有可能让员工的焦点集中在未来股票增值,而不只是当下
的现金价值。很多事情只要加入时间的维度,就会改变我们看事情的角度。
最后是关于创新的讨论。作者认为只要一家公司还在创造新的东西,创业就还没结束,一
旦不再创造新的东西,创业就结束了。重要的是让公司在未来继续创造新的事物,而不会
只是承袭过去旧的成就。如果一家公司的经营手法正确,甚至可以让创业无限期地一直延
长。这个观念就很像亚马逊创办人 Jeff Bezos 提过的 Day 1 理念,把每一天当成是创
业的第一天。
6.成功公司必须回答的问题
在这本书的尾声,作者用洁净能源产业的泡沫化当作案例,来说明一家成功的公司必须面
对“七个问题”,并且给出好的答案。书中提到绝大部分的洁净能源公司,在创业的一开
始就忽略了这七个关键的问题,导致必定失败的下场。让我们来看一下这七个问题分别是
什么。
1. 工程问题:你创造的是一个突破的科技,还是一种微幅改善的方法?
2. 时机问题:现在是开始这个事业的正确时机吗?
3. 独占问题:你一开始就先在小型市场抢得高市占率吗?
4. 人员问题:你有合适的团队吗?
5. 销售问题:你除了有开发产品的能力,还有销售计划吗?
6. 持久问题:你的市场定位可以坚持10年、20年吗?
7. 祕密问题:你是否已经找到别人没看见的独特商机?
以太阳能产业为例子,为什么大部分的公司会失败?以工程问题来说,他们在钻研改善
10~20% 转换效率的技术,太少了;要能够独占市场,必须有比对手好上 10 倍的专利技
术。以独占问题来说,许多公司会夸口自己在美国有很高的太阳能板安装率,然而,把市
场放到全世界呢?把市场放到整个洁净能源产业呢?书中详细分析了许多太阳能无法回答
这七个问题的细节,并且以特斯拉电动车作为相反的成功案例。
这个章节带给我的启发,是对我们个人而言,我们选择投入的专业领域或想要打造的事业
,也一样要经得起这七个问题的考验。如同作者所说:“如果没有好的答案,你一定老是
觉得‘运气不好’,事业失败。如果这七点都没有问题,你就可以掌握机运,获得成功。
”这也呼应了前一段的“成功不是乐透彩”的观念。
关于前一段提到的“有前景”三个字,听起来很美好,但到底是什么意思?我们该怎么评
估?以上的七个问题,就能派上用场。如果我们选择投入的事情刚好解答了上述问题,那
就有很高的机率是一个有前景的事情。这也是读商业书的好处之一,可以把听起来很虚无
飘渺的口号(或鸡汤),转换成自己可以实际操作的问题和流程。
后记:探索不完的秘密
整理完这次的《从0到1》读书笔记之后,等于是我第三次读这本书了。虽然有些公司的数
据已经过时了,但书中的许多观念放到现在仍然一样通用。作者也不断提醒我们,要试着
用不同的角度来看世界,才能发现背后的奥秘。
像是这句:“别人告诉你的决策通常不是正确的,因为最重要的事绝少显而易见,甚至像
祕密般不为人知。”如果我们只用习以为常的态度在看世界,我们看到的也只是跟别人眼
中一样的世界。那么这样的视角,就没办法创造出什么商业价值。
最后,我把曾读过的三本创业相关书籍一次做个介绍,让有兴趣的朋友有个参考的基准。
《从0到1》是从创投家的角度出发,说明如何成为既创新又独占的企业。《用你的不平等
优势创业》则是强调创业家本人该如何放大自己的独特优势。《创业这条路》是一本有步
骤、有策略、有系统的企业经营工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