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哲学是职场上最有效的武器》下篇

楼主: vivina (乘着梦想去流浪 )   2022-09-16 16:41:55
这篇文章接续《哲学是职场上最有效的武器》:十个与个人和组织相关的重要哲学概念(
上),要继续谈五个重要的哲学概念
6. 伊曼纽尔.列维纳斯:“他人的面孔”
当我们走出自己与世界互动时,不可避免地就必须面对与他人相处的问题。我们该如何刻
画自己与世界、与他人的关系呢?法国哲学家伊曼纽尔.列维纳斯 (Emmanuel Lé
vinas, 1906-1995) 对生活经验提出现象学式的描述与诠释学的解释。他是最先关注胡塞
尔与海德格的法国知识分子。在1928年于弗莱堡大学跟随胡塞尔研究现象学。随后对海德
格的[[《存在与时间》]] 也有深入的研究。他揭示出胡塞尔与海德格都未曾描述过的经
验层次。这些经验层次是关乎与世界、与人类他者的接触,他将人的生活经验重新建构出
一种由感受与情感所刻画的多层次内在性质。
如何看待他人,是在现代社会确立自己最重要的哲学态度。列维纳斯的 “他者”哲学主
张道德始于为他人存在,然后才是为自己存在。根据列维纳斯区分,有两种“他者”,一
种是传统形上学里,相对于“我”的“他者”,另一种则是列维纳斯强调的“绝对的他者
”,这种他者是不能化约成“自我”或“同一”的。因为这种“他者”是外在于任何的“
自我”,所以它其实超越了“我”的理解。简单说,列维纳斯所说的“他者”,并不是字
面上“自己之外的人”的意思,更精确地说,应该是指“不能沟通者、无法理解者”。所
以我们也不能将“绝对的他者”视为是“同一”的对立面,因为以对立的角度来看“同一
”与“他者”,就有如一个硬币的两面,同属一个整体。这显然还是传统的形上学角度,
不是列维纳斯要说的。
从“绝对的他者”出发,列维纳斯认为“自我”与“他者”的关系是伦理的。我与他人的
“相遇”是一种“面对面”(face to face)的相遇。不过,除了可以看得见的“他人之
脸”——物理上的五官——之外,还有一种看不见的“脸”,这必须透过“言谈”来看见
。而“言谈”同时也意味着“回应”(response)。很特别地,列维纳斯把“回应”与同词
根的“责任”(responsibility )看作一回事。你对脸的反应就是一种回应,不仅仅是
回应,而且是一种责任,这两个词密切相关。这就是列维纳斯的“他者哲学”最特别之处
:由现象的“脸”引发了与他人的伦理关系。
列维纳斯对自由与责任的看法是责任先于自由。这点,与沙特的存在主义里将自由视为“
存在”的出发点——人有自由,才能塑造自由的本质,有根本上的不同。列维纳斯认为自
由不是出发点,自由是被赋予的 ——即,是他者对于“我”的授予。因此,自由是与对
他人的责任联系在一起的,这种自由是一种对他人负有义务的无自主性的自由,是很沈重
艰难的。
列维纳斯的“他者哲学”真的很艰涩难懂,难懂的地方在于他翻转了很多传统哲学概念,
从现象学出发,企图以伦理学“与他者的关系”来翻转形上学以“存在”做为第一哲学的
根基,从现代走向后现代。
而山口周将列维纳斯的“他者”解释为“不太能互相理解的对象”,这严格来说并没有抓
到他者哲学的核心意义,所以他后面说的“只有“不能沟通的人”,才会让人想学习和领
悟”,我想只能说是他自己的超译版本。
7. 艾弥尔.涂尔干:“工作形态改革”的尽头是可怕的未来
在现代社会里,我们在新闻时常看到名人自杀的消息,因为是名人自杀,所以总是会引起
一阵讨论,不分国内、国外,大家都想知道到底是什么因素会让他们想自杀。更可怕的是
,名人自杀的消息往往还会带起一阵自杀风潮。
1893年法国社会学家艾弥尔.涂尔干 (Émile Durkheim, 1858-1917) 在他的《社会分工
论》(De La Division Du Travail Social) 提出“脱序” (Anomie) 这个概念。通常多
译为“无规范”、“失序”,或是“迷乱”。山口周认为这些翻译不如说都是脱序带来的
结果。如果尊重原始的文句意义,应该译成 “无凝聚感”。
“脱序”这个概念是起于涂尔干认为只有社会成员间存在一定的向心力,即“团结”,作
为成员集合体的社会才能存在。社会团结可以分为“机械式的”:在这样的社会中,人们
有共同的价值、信仰、规范,彼此共享的集体意识十分强烈,集体意识与个人意识没有很
大的差异。这样高度同质化的社会意识,犹如强大的机械力将社会成员固定在相对恒定的
位置,维持着社会的稳定。在机械社会中,惩罚主要针对破坏或挑战社会同质性的行为,
故大多是残酷的镇压性刑罚。
和“有机式的”:当社会大到某个程度,日趋复杂精密的社会分工,将各集团的人们纳入
其中。透过分工,不同集团的人亦逐渐相互依赖。竞争的压力不再是用战争去解决,而是
透过法律与道德的约束。而集体意识将逐渐现实化、世俗化,个人价值也会得到凸显。法
律因为民法、商法等得到了发展,亦由镇压性质转为赔偿性。
涂尔干认为,机械团结到有机团结是历史的必然趋势,而分工事实上增进了人的团结与幸
福。但是,在由机械社会向有机社会的转型中,传统集体意识的淡化会影响了部分社会成
员的人生定位,从而导致了“脱序”的产生。简单来说,“即使社会规范、法制宽松,个
人也未必能得到自由,反而陷入不安定的状况。因此规范、法制宽松,对社会未必是好事
。”国家如果陷入迷乱状态,每个人会失去对组织或家庭的凝聚力。在孤独感的折磨下漂
流在社会中。而这样的脱序状态,就会导致脱序自杀的现象出现。所谓的“脱序自杀”就
是当团体、社会规范放宽,人们获得了更多自由,导致无尽地追求自己膨胀的欲望,却因
无法实现而有幻灭虚无感,造成自杀。
涂尔干在 1897 年出版的另一本书《自杀论》(Le Suicide : Étude de Sociologie) 最
后谈到:社会应该让人们自发的回归职业团体或合作团体、感受集体意识的温情,从而能
防制自杀;“这种团体本身的性质就证明它能起预防自杀的作用。它是由职业相同的人组
成的,这个条件最有力于培养它们的社会思想与社会情感。同样的出身、同样的文化背景
以及同样的职业使它们的职业活动成为共同生活最丰富多彩的方式。而且在过去这种合作
已证实最能形成集体人格,能引起团体成员的嫉妒心,能促进团体的自治,使其拥有权威
。所以,职业团体能独立成为一个道德环境。”(Durkheim, 1990,台北:结构群)
相同的思路,山口周反思日本社会自1990年代泡沫经济以后,日本的自杀率也一直高居不
下,他认为这就是日本年轻族群对脱序状态无意识的反射。他主要要眨社会继续脱序的关
键要从三方面着手:家庭、社群媒体、和横向社群。重新找回家庭和朋友的价值,借由社
群媒体改变传统社会的结构,形成一个新的社会纽带。最后是利用“同业公会”的方式来
取代公司这种“纵向社群”,借由加入某个共同职业的团体,在该团体内打造自己的生存
空间。
对照台湾社会的情况,我认为台湾相对于日本,社群压力是比较小的,我们比日本人敢勇
于做自己,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反思自己的生活,不想把整个人生都困在工作中,企图为自
己在生活与工作中找到一个平衡,这点是非常好的。虽然要怎么做到,我们都还在摸索,
但能意识到问题,踏出第一步去改变就是好的开始。我自己的方式就是多阅读,从书中或
媒体上撷取他人的经验,寻找自己的解方。
8. 西蒙.波娃:女人不是生成的,而是造就的
身为女性,在性别议题上总是特别的敏感。从小就被教导女生要有女生的样子,要温柔不
可以耍脾气,行为举止要有礼、衣着要端庄,要会做家事等等。因为对比我弟弟他们,就
不会有这样的要求。从小认识到了性别不同的社会差异,长大之后,女人又多了妻子和母
亲的身分,除了自己的工作之外,还要兼顾家务和小孩教育等等。这几年很红的书《82年
生的金智英》虽然是描述韩国女性的艰难地位,但在台湾也不少这样的处境。即便如此,
身处现今的社会,我已经比我的母亲那辈得到了更多的性别地位。这样的转变,确实得归
功于女权主义者的努力。
以现代的哲学与社会运动的观点来看,女性主义起源自 18 世纪的启蒙时代。之所以在西
方社会兴起,有其特定的背景,因为当时欧洲社会女子的地位十分低下。例如在 17 世纪
前,英国的已婚妇女基本谈不上有何权利,除非丈夫自愿地让给她权利。19世纪的改革运
动中,因为当时人们越来越相信女性在一个以男性中心的社会中受到不平等对待,所以女
性主义在19世纪渐渐转变为组织性的社会运动。早期的女性主义者与最初的女性主义运动
通常被称为第一波女性主义(the first-wave),而1960年之后的女性主义被称为第二波
女性主义(the second-wave)。
1949年西蒙波娃 (Simone Beauvoir, 1908-1986) 在她的重要著作《第二性》(Le Deuxi
ème Sexe)一开头便写出名句:“女人不是生成的,而是造就的”(On ne naît pas
femme, on le devient),这句话可算是简明易懂的女权主义。 西蒙波娃区分“生理女
性”与“社会女性”,认为没有天生的女人,“女性化”都是被社会的要求才导致的结果

“如果说在青春期以前,有时甚至从婴儿早期,在我们看来她的性征就已经决定,那不是
因为有什么神秘的本能在直接注定她是被动的、爱撒娇的、富于母性的,而是因为他人对
这个孩子的影响几乎从一开始就是一个要素。于是她从小就受到灌输,要完成女性的使命
。男性亦然。”~ 西蒙波娃 (1949)
《第二性》这本书的特别之处在于,这是一本从存在主义出发的哲学论述。接续著沙特的
存在主义,暗示了整个人类的责任,西蒙波娃虽然控诉男人对于女人的歧视、卑鄙甚至有
时残忍的所作所为,但同时也指出了女人对于自己弱势地位的造成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因为她们被动、屈服、缺乏雄心。简单说,西蒙波娃认为男女之间的地位不平等,只是社
会文化建构的结果,并不是先天上就决定好,因此,女性有改变自己不平等,争取两性平
等的可能。最后,她推论要成功解放女性唯有依靠男性与女性的共同的坚定意志才能实现
。而真正的解放就在于这两点:对于生育与否的自我决定权以及工作权的平等。
山口周用一个故事来指出日本职场上女性遭到歧视的情况。他说有一次在审查一位休产假
的女职员的升迁案件时,一位荷兰籍的长官起身发言说他很震惊在现今的日本还在进行这
种上世纪歧视女性的讨论,这种因为休产假就影响到升迁的作法是不该被允许的。但令山
口周印象深刻的是在场的日本人,表现出很意外,没想到他们居然被指责有歧视女性的行
为。因为他们不认为自己有恶意、是刻意在歧视女性,所以表现出来的不是尴尬的罪恶感
,而是一头雾水。山口周说从这次经验,他体认到性别歧视的问题有多艰难,因为当自认
抱持着自由主义价值的人在这种审查升迁的敏感时刻都会被自己思维内的性别歧视所影响
,还毫无自觉,更误以为早已脱离了歧视的思想,那要谈两性平等是何其的困难。
我认为这个观点真的是一语道破现今女性平权的艰难处境。在一个以男性化为主的社会里
,如西蒙波娃所言,整个社会结构都是由男性主导,如果掌握主导权的男性不愿意合作改
变社会结构,那单靠女性的力量是很难达成的。要让男性更有自觉地发现到他的性别歧视
思想,就得靠女性们不断地勇敢站出来发声,告诉大众。之后我也会在继续介绍几本讨论
性别歧视的书籍,让大家能越来越意识到那些不自觉的歧视。
9. 梅尔文.勒纳:“无形努力必然会得到回报”的大谎言
你相信这世界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吗?你同意“只要肯力,总有一天可以得到回报
”吗?
这样的世界观在社会心理学里被称为“公正世界理论”或“公正世界假设”(Just-World
Theory/Hypothesis),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梅尔文.勒纳自1960年代起就开始研究。他
指出这是一种认知偏误。
“公正世界理论”假设一个人的行为注定会给那个人带来在道德上适当的后果;因此,可
以假设这世界是公平的,终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种信念通常暗示著宇宙存在着
正义、命运、 天意等,也用来合理化人们的苦难是他们“应得”的结果。也会被进一步
延伸成“努力的基本教义”。像是大家熟知的“一万小时定律”:想要成为世界一流的专
家,至少要经过一万个小时的训练。只要能这么做,你就一定能成功。
但这样的想法其实是犯了“肯定后件的谬误” (Fallacy of affirming the
consequent) 就是从P→Q推出Q→P的形式谬误。例如:如果莫札特有努力训练 (P),那么
他会成为了一流的音乐家 (Q)。这只能推出如果莫札特不是一流的音乐家 (-Q),则他没
有努力训练 (-P)。不能推出如果要成为一流的音乐家 (Q) ,就是要努力训练 (P)。因为
事实证明,有很多很努力训练的人,但并不是人人都成为了一流的专家。这不是说努力不
重要,只是能否成为一流的专家,除了努力之外,还有其他因素也必须被考量。所以不要
一昧地只知道努力,很可能最后是徒劳无功。
“公正世界理论”还会导致两个后果,第一个就是“谴责受害人”。因为相信这理论的人
会认为“成功的人,是因为他们经过相当的努力才得以成功”;相反地,看到遭遇不幸的
人,就会认为“遭遇那种失败,原因恐怕是出在他自己身上”,那是一种“责怪受害者”
、“责怪弱者”的偏见 。 第二个是有可能会产生“仇视社会或组织”的想法。因为如同
前面提到的,现实世界并不公正,所以,默默暗自努力,既得不到提拔,也没有出人头地
的机会。那么他们的想法会变成,世界必须是公正的,是这个组织不公正,总之是这个组
织在道义上有谬误,不久就会开始仇视这个组织了。这也正是恐怖主义诞生的心理过程。
山口周在书里举了个1999年在日本发生过的一个悲剧。有位58岁的课长被公司强迫优退,
他悲愤地冲进总经理是切腹自杀,留下了一封抗议信。信里提到他自从入社30多年,为了
公司废寝忘食,连照顾家人的时间都没有,最后却落得这样的下场。这个故事正是警惕我
们其实世界并不公正,不要偏执地相信只要有努力就会有公正的回报,白白浪费了人生。
10. 斐迪南.德.索绪尔:语言的丰富度直接通往思考的丰富度
使用语言是人类独特的能力,借由语言,我们能够彼此沟通和传播知识。语言的使用对人
类文明的发展有关键性的地位。这就使的哲学家们对语言充满了好奇。我们每天不论是和
别人沟通,还是自己独处,阅读和思考等都在用在大量地使用语言,除了自己的母语之外
,还要学习第二、甚至第三外国语,但我们真的了解语言的本质是什么吗?
早期的哲学家对语言的研究只专注在逻辑和修辞学,像是如何修饰自己的文章、语言,清
楚传达自己的意思等。像亚里斯多德更将修辞视为辩证法的相对物,他认为辩证方法是找
寻真理的要素,而修辞方法是用来交流真理。近代分析哲学的兴起,哲学家们更注重文字
与概念的连结,对语言的用法、来源及本质做理性的研究。对于语言哲学家来说,意义的
本质、语言用法、语言认知及语言与现实的关系是他们所关心的议题。
瑞士的语言学家斐迪南.德.索绪尔 (Ferdinand de Saussure, 1857-1913) 被认为是现
代语言学和符号学之父,他认为语言是基于符号和意义的一门科学。他区分出“能指”(
英语:signifier,法语:signifiant) 与“所指”(英语:signified, 法语:signifi
é)、语言 (language; 法语:langue) 和言语(英语:speech/ parole; 法语:la
parole) 等重要概念,对后来的符号学和结构主义影响深远。
索绪尔在《普通语言学教程》一书中提出“能指”与“所指”间的关系。图中圆圈代表的
是一个“符号”(sign),而记号是由上方的“能指”和下方的“所指”所构成。两者的
关系是一体两面。
“语言符号连结的不是事物的名称,而是概念和音响形象。后者不是物质的声音,纯粹物
理的东西,而是这声音的心理印迹,我们的感觉给我们证明的声音表象。”
“能指”的意思是符号的音响形象 (sound-image) ,也就是该符号的特定发音,在人的
心理所形成的心理印迹。而“所指”是音响形象所代表的意义,也就是我们一般说的概念
。例如“书”这个字,当你看到这个字时,你会发出“书”的读音,这个读音在你心理产
生的印象就是“能指”,同时你也会想到“书”的概念,这个就是“所指”。而“书”这
个字就是语言符号的呈现。
那什么是语言呢?语言就是一种表达概念的符号系统,它是言语活动的社会总体。这里区
分了“语言”和“言语”。“言语”是特殊的语言学术语,用来指称某个特定的人在某一
个特定的时间内,有意识的说话行为。例如单口相声喜欢说双关语来制造笑料,其实就是
在把玩着语言系统的元素与规则,这就是言语的一种表现。还有网络流行语等的创造和使
用,也是言语活动的一种。索绪尔说言语和语言是相互依存的关系——“这两个对象是紧
密相联而且互为前提的:要使言语为人所理解,并产生它的一切效果,必须有语言;但是
要使语言能够建立,也必须有言语。”
这样的理解语言后,知道这些概念对我们有什么重要性呢?山口周认为索绪尔的语言学带
给我们两个重点:
第一,我们只能用自己依据的语言框架来掌握世界。既然我们对世界的认知,是建立在所
使用的语言系统架构下,那么我们的思考其实也受到了该语言的框架所侷限。简单说,在
真正的意义上,我们其实无法自由地思考,永远都会受到某种结构巨大的影响。这也就是
结构主义哲学的基本立场。 这解释了为何索绪尔也被视为是结构主义的先河。
第二,索绪尔启示我们,语汇的丰富度会直接连结到分析掌握世界的力量。 如索绪尔所
说,拥有某个能指,也就掌握了某个所指,那么拥有较多能指的人,就可以将世界细细分
割了解。换句话说,只知道某个概念词汇的人,并不能将概念这个词中所蕴涵的“能指”
与“所指”区分认识。只有知道“能指”这个语汇,在表现某个概念时,判辨它是“能指
”还是“所指”的机制才会运作。因而这会影响到用更细的精度将世界分析、掌握的能力
高低。所以,如果想尝试用更精密、精细的计量,来掌握世界,就必须更努力的去了解语
言的极限,组合更多语言(能指),精确的描绘出所指。
这点从学习不同语言上就可以看的很清楚。例如中文里我们会区分包子、水饺、小笼包、
煎饺、粽子、汤圆、烧卖等不同的小吃,但这些小吃介绍给外国朋友的时候,就很麻烦,
因为在英文里通通都用Dumpling 这个字,法文就是 Ravioli 。但其实我们知道英文原意
是指小面团或是包有水果馅的甜点,这完全是不一样的东西。如果真的要很精确地翻译,
就势必要创新字。因此现在的趋势就是用音译的方式来介绍,像是现在在国外很红的刈
包 就是 Gua bao。
另外就是学习各个学科的重要概念,像是这本书里介绍的50个概念,或许在日常生活里用
不到,但是知道了这些概念可以丰富你的心灵,帮助你更正确地解读这个世界。
读后心得
这本书里介绍的50个概念,还有我们比较常听到的“心流”、“反脆弱”、“看不见的手
”、“认知失调”、“异化”、“典范转移”等等,我认为都是很受用的概念,很值得大
家去了解。不过老实说,这些概念有的真的很深,最好的学习办法其实是去读这些学者的
专书才能有比较精确的了解。像这次我提到了很多法国的哲学家和社会学家的理论,其实
都满难读的,在大学里恐怕都要花上一学期的时间去讨论才能有完整的了解。
这本书只能说是个入门砖,让大家一窥要培养人文素养的话,至少要有哪些知识。所以在
这本的的后面,作者也附上了50本这些概念的来源书单,推荐给大家去找来看看。当然之
后我也会在陆续介绍书单里面的书给大家,整理成读书心得分享给大家。
延伸阅读:
《哲学是职场上最有效的武器》:十个与个人和组织相关的重要哲学概念(上)
https://philosymposium.wordpress.com/2022/09/07/philosophy-for-businessman-1/
《斜杠时代的高效阅读法》 读书心得:如何利用自学系统的四个步骤提高知识战斗力
https://philosymposium.wordpress.com/2022/05/18/effecient-self-learning-skills/
《逻辑谬误鉴识班》从侦查谬误来强化你的批判性思考力
https://philosymposium.wordpress.com/2022/07/01/detecting-logic-fallacy/
作者: Vassago (单身真是一种罪)   2022-09-16 17:38:00
作者: grass30630 (Nucleophile)   2022-09-18 09:22:00
推 两篇都有看完~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