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专访台语现代小说选主编吕美亲

楼主: medama ( )   2022-07-17 22:14:17
从用大家看不懂的台语写论文,到迈向台语文学的新时代──专访《台语现代小说选》主编
吕美亲
采访:谌淑婷 / 2022-06-16
https://okapi.books.com.tw/article/15872
吕美亲从小是讲台语的,嘉义出生长大的她,虽然受的是华语教育,但一离开校园,台语就
是生活的语言。直到进入东海大学中文系,接触到一些来自台北的同学,才发现自己有“台
湾国语”,她回忆,“当时受到很大的文化冲击,我从不知道自己讲华语有口音,当时虽然
已有一点台湾意识,还是会有点自卑,也开始意识到社会看待台语的态度和华语不太一样。

吕美亲真正认真研究台语,是受到两件事刺激,一是大学时读到林央敏发表于《自由时报》
副刊的诗作〈读汝这本册〉(2000年9月15日刊登),她第一次发现原来台语可以写出优美
的诗;二是进入清华大学台文所之前,接触到二二八事件的家属,访谈时皆以台语进行,吕
美亲意识到语言对于民族文化的重要性,决定以“日治时期台语小说”为研究主题,并尝试
以台语文写论文。
当时教育部尚未公布“推荐用字”(2007-2009年才陆续颁布完毕“推荐用字700字词”),
吕美亲靠着读文本自学,以汉字夹杂白话字(罗马字拼音)的方式书写,非常辛苦。“而且
当时整个社会还没什么台语意识,有人质疑,台语文学有什么好研究?为什么要用大家看不
懂的文字写论文?”吕美亲很挣扎,但她知道,如果没有人开始,就无法走出一条路。没想
到这个决定,成了22年后她编选《台语现代小说选》的行动根基。
2007年吕美亲交出20万字硕论《日本时代台语小说研究》前夕,她正看着口考意见修改论文
。(照片提供 / 吕美亲)
距离台湾第一部台语小说选、1998年宋泽莱主编的《台语小说精选卷》,吕美亲编选的《台
语现代小说选》是阔别了24年后,再一次精选从日本时代到台湾当代作家的经典创作。这个
不可能的任务,谁听了都觉得吃力,吕美亲却是自愿扛上肩头,“我要做这件事!华语文学
什么都有,但是台语小说选、台语散文选、台语诗选都空白一片,到底这一百年台语文字和
文学发展如何?”目前任教于师大台湾语文学系的她,希望学生也有机会读到优质的台语文
创作。
台语文有“教育部推荐用字”是这十几年的事,吕美亲选文时遇到的第一个困难是,这百年
来每个时期的用字都不相同,早先台语很多用词也让人看不懂,她先和学生编整成标准字,
出版社编辑再校对;同时还要勤做功课写注解。她说,“可见这本书来得太晚了,但再晚就
不行了。我们付诸行动的实践太不足,以至于拖到现在做起来这么吃力。但为什么会这么晚
?是什么原因让台语文学无法进入主流阅读市场?”
受限于篇幅,《台语现代小说选》只收14篇文章,吕美亲解释,当代文学一篇就有上万字,
再多就会过于厚重,这本选集只是一个起头,但光是起头就很困难,日本时代使用台语文写
作的作家不多,能落实“书面语和口语一致”的作家更少。书中的郭顶顺〈拯救〉是使用罗
马字(白话字)写作,呈现当时的作家也曾受到西方宗教视野的影响;杨逵被认为是“日语
作家”,但他其实曾用台语文写作,〈剁柴囡仔〉就是作品之一;还有赖和的〈一个同志的
批信〉,展现了百年前的台湾作家如何模仿中国白话文之后,再落实书写“台湾话文”的作
品。
此外,〈与其自杀,不如杀敌〉是当时最激进、最提倡女性自主的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小
说,对屠杀鎮压或是资本集团在殖民地等各种作为进行批判。作者署名“苏德兴”,由黄石
辉寄件投稿给赖和,却未被刊出,直到1990年代才被出土发表,这是吕美亲列为推荐必读的
文章。
1990年后,台语文学论战启动,加上杂志发行与文学奖举办,台语文作品质量都有提升,吕
美亲也在文学奖首奖作品中寻觅,收录了陈明仁的〈诗人的恋爱古〉,这是一篇自我探索性
向的同志小说;陈正雄的〈命〉写一段被魔神仔牵走的往事,谈及偏乡弱势孩童处境;蓝春
瑞〈夺人的爱〉,从男性观点反省传统婆婆压迫现代媳妇;林美丽的〈八卦红之心〉则以精
神病患为主题,描写他们苦于疾病的心理状态,以及致病的可能原因。
透过选集,吕美亲希望读者能看到,台语小说虽比华语文学步伐稍缓一点,其社会关怀、文
史反省与多元议题,并没有落后太多。吕美亲认为,“我不敢说,主流市场一定要看见《台
语现代小说选》,但这本选集用了标准字,有历史爬梳,还有多元议题的呈现,对新时代的
台语文读者来说会是很好的文本,这是一个开始,让读者对台语文学有不同的想像,我也渴
望看到台湾其他本土语言有文选出现。”
她写下长达两万字的编者序文,细细说明从日本时代开始,“台湾话”如何进入“新文学运
动”,如何实践“言文一致”的过程。当时台湾被日本统治,日语为国语,文化上的祖国是
中国,所谓的“美文”是以汉字书写。在这场新文学运动里,知识分子以“全汉字” 进行
语文改革,先从 “文言文” 改成 “白话文”,再修改成 “接近台湾话的文章”(当时称
“台湾话文”),过程曲折繁复。而“教会罗马字”虽然也是书写的选择之一,又能表现发
音,但台湾人熟悉汉字文化,且战后国语政策对于罗马字各种打压,导致现代读者阅读罗马
字原文非常困难。
从1920年代初期,以台湾本土语言出发的语文及文学改革,走了近一百年。“这段过程很困
难,就算是研究台湾文学的人也不一定重视,很多年轻人甚至不知道台湾以前的主要语言是
台语,还以为日本殖民前的台湾就是讲华语。”吕美亲这篇长长的导言,除了希望台湾文学
的研究者,更理解母语现代文学建构的不易,也希望一般读者知道这段曲折的历史后,能明
白延续台语的必要。
吕美亲想要对话的还有文学主流市场,每年都有华语文学选,却不见台语、客语、原住民语
的选集,更别说诗选、散文选等类型。当一个国家还是习惯以华语写作,就称不上是“多元
语言”国家,因为不同语言有不同的思考脉络,每个民族有不同的语言表现方式,也有不同
的价值观,“当华语文学变成台湾文学的代表,只会延续母语书写的困境。”所以吕美亲还
有更多目标,她要继续编台语散文选、诗选。
她特别敬佩感谢过去努力的前辈,当时台语文学的主张被污名化,批评者认为台湾文学已经
发展不易,强调台语文学只会造成负担。“但母语文学是希望台湾每种语言都可以复兴,只
是因为说台语的人比较多,所以声量比较大,并不代表忽略其他母语,而客语或原住民语在
书写上的无力,也不是台语文学所造成。”
“前人启蒙我们,现在我们接棒、产出,接下来呢?”吕美亲坦言,即便是没经历过“说台
语要被处罚”的当代青年,受到国语政策影响,内心某方面可能看不起母语,也不觉得用母
语写作的必要性,更不会想到,其实台湾各种母语都应该和华语“平起平坐”。
吕美亲目前任教于台湾师范大学台湾语文学系。(照片提供 / 吕美亲。摄于读博班时的日
本一桥大学)
近年开始有母语创作和有声书出版,但这条路孤独且难走,无论读者数量或市场都远低于华
语创作,这也让吕美亲更感谢愿意付出努力的母语作家,“十个作家里有两个人愿意尝试以
母语写作,就能造成影响,新世代的创作者就算母语不好,也可以借由编剧、演戏,推动语
言文化的行销与传播;若政府愿意投注资源,让母语成为流行文化的一环,也会减轻母语作
家的负担。”
吕美亲把台语文推动的目标放在30年后,且必须借由教育来深化,这两年,她参与高中台语
教科书的编撰与推广,希望让学生使用与时并进的台语教材,内容包含媒体素养、人权、性
别、环境等议题,但现今最大问题在于台语师资不足。“这是一段很长的阵痛期,社会的文
史意识还没回来,母语能力也在重构中,可是,30年前的人在论述‘台语能不能写作’时,
或许无法想像现在我们能使用政府推荐字写出这么多文章。运动者当时有目标,恐怕不敢奢
望能实现。但如果当时他们不做,就没有现在的发展。现在也是,如果我们要等一切准备好
才做,这个语言就死了。”吕美亲说。
对于许多人抱怨本土语文教育,或批评台语在家学就好,不应该“让学生很忙”。吕美亲已
经听惯了,她笑称自己就是靠着学台语得到工作,所以一种语言使否有用,是被建构出来的
。她认为,未来母语发展是认同论,而非血统论,有不少学生是外省人第三代、第四代,却
在学习台湾史观后,认为应该学台语,“前人让这个语言受伤,所以现在他们愿意成为止血
的角色。”她认为,“当这些学生成为台语老师,一定会为台湾未来的语言环境带来改变;
困境和困难都过去了,我们可以一起开创台语文、台语文学的新时代。”
最后,OKAPI 也请前卫出版社主编郑清鸿谈谈出版端的思考:
Q:与编辑华语书的经验相比,编这本书最困难的地方在哪里?
A:和华语书相比,编辑台文书大概有两种层次的困难。
首先是“工具”。台语文虽有不少汉字和华语共通,却也有自己专属的汉字。尽管目前已有
本土字体厂商或专案愿意在开发过程中,纳入台客语常用汉字,美术编辑造字的负担已经减
少许多,但还是难免会有漏字、缺字,罗马字声调符号位移等问题。同时,还要依据教育部
的建议汉字与罗马字方案进行标准化,在书写规则不一的文本中得前后确认,且部分细节必
须纳入原作的状况和作者的考虑予以保留或呈现,这些问题都会让改字、校对变得更繁琐。
其次是“美学”。内文方面,要找到能支援台语汉字和罗马字、且能互相搭配协调的汉字、
欧文字体,减少混排调整的困难,并取得舒适的阅读节奏感(部分字体虽已能显示台语罗马
字调号,但和其他常用字体搭配时,仍须斟酌效果);封面设计,要怎样跳脱过往某种既定
的刻板印象,创造出关于“台语”的现代设计感,让不熟悉台语的读者也能被吸引,进而尝
试阅读。这中间又要如何跟设计师沟通、琢磨,甚至让对方能够稍微理解台湾的语言文化议
题,转化为设计上的概念和情绪。这些是台文书编辑的日常,也是本次《台语现代小说选》
肩负新时代使命、力求突破同温层的挑战。
《台语现代小说选》注脚最初尝试以楷体呈现汉字,以源样明体呈现罗马字。源样明体可支
援台语罗马字,但外观较宽,与汉字并用时,阅读节奏相较之下有被拖长的感觉,一时不察
,也仍会发生字体被取代的小问题(如红底线所示)。最后选用Taiwanese Serif与楷体搭
配,感觉较为协调、俐落。(图 / 郑清鸿提供)
Q:台语文学在书市并不吃香,尤其是文选集的形式,对出版社来说,在此时推出《台语现
代小说选》的时代意义为何?身为编辑,您未来希望能看到什么样的本土语文书写文学出现

A:以我自己的观察,最近十年来,社会大众对于本土语文、国家语言议题的重视程度高度
成长,绝非过去的我们所能想像。这一方面固然突显台语、客语和原住民语分秒流失、更加
严峻的传承危机,但另一方面,2019年通过《国家语言发展法》,“公视台语台”设立,以
及文化部“语言友善环境及创作应用补助”的挹注,的确都有助于本土语文的推行与传承。
我们从各领域的新锐创作中也都能看到,年轻世代也开始愿意重视语言问题,进而重新认识
台湾不同的族群与文化,化为精神的养分,成为作品的骨肉。
换言之,许多前行创作者、运动者(也包括前卫出版社社长过去的“超前部属”)的投入,
在过去未能被看见、被重视;但如今因应时代的需求、读者的呼唤,我们才能在这些重要的
基础上,即时汇整这些资产提供给读者。而在文化方面,历史、文学史上留下来的未竟之业
,日本时代未能完成的“言文一致”,到了今天,已经透过数次的论战、时间的沉淀、政策
的讨论,形成作者与读者能有共识的方案。这是台湾语言文化运动经历断裂与阻碍,但却命
定一般静静蕴含、开花结果的瞬间。
身为编辑,我热切期待未来台文书的注脚能够越来越少(笑)。事实上,在作品中的“多语
”状况必然越来越普遍,而且也越来越复杂。除了台湾的本土语文之外,越来越多的新住民
、新移民语言文化,也正在台湾土地上生根,形成下个世代的多元认同──在可预见的将来
,“本土”的意含将会越来越扩张、混杂,在此之前,我们能否透过文学的创作,创造多元
、互为主体的文化环境,培养观念、训练能力,做好迎接未来的心理准备?
我也非常期待目前各种国家语言都能跨越限制或框架,创造各种文学类型和主题,甚至更多
元的内容,带动新一波的流行。在每一个当下,不管什么样的语言,都能友善互动、雅俗共
赏。
但到时候,编辑说不定又有更多烦恼,又要面对各种不同的挑战了吧?
作者: badboy99 (新来的是女的)   2022-07-18 19:04:00
大推!!!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