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原po分享心得,
我未读过此书,以下就研究方法的部分提出我的回应以及解释。
欢迎讨论指教:)
※ 引述《levs (levs)》之铭言:
: 书的最开头有定义符合她想研究的“后悔当妈妈”所具备的条件
: 并且说明什么是她研究中所指的“后悔”的情绪
: 这一段我觉得有点硬不太好读
: 不过有可能跟我很少读社会学相关的书有关?
相较于自然科学,人类的行为复杂且暧昧不明许多,
以我较熟悉的心理领域而言,“情绪”、“人格”等词,各自有几十种的定义,
那衍生的快乐、难过、内向更是难说清楚到底要讨论什么。
因此在研究之初便得针对要研究的对象、议题、现象等进行定义,
可分为“概念定义”与“操作定义”。
概念定义是以文字说明描述、较为抽象,
譬如以“后悔”而言,
维基上写“是一种希望自己过去做出不同决定的情绪,因为该决定的后果是负面的。”
看起来很清楚吗?但这完全不能拿来做研究XD
因为什么叫“不同决定的情绪”什么叫“后果是负面”的,
可能受每个人的理解而有不同的解读。
此时我们需要操作定义来让这个定义是明确、清楚、(尽可能)客观,
故操作定义很常采用行为、分数、表现等客观资料,
就算换个研究者、由研究生收案都可以“区别”目标对象与非目标对象。
操作定义让研究问题界定在一定的范围之内,
使得两边不会鸡同鸭讲吵半天才发现讨论的问题有落差。
举个例子:内/外向、气质,在学术上的定义跟一般社会大众常用的不同,
男女板最近某篇在吵“会主动追求女生的人才不是内向者”的问题即是在此。
对于内/外向我很喜欢的一本书是《内向心理学》,
由生理证据与行为来定义内向者与外向者。
因此我猜研究者定义的“后悔”,可能会有:
1. 情绪:悲伤、无法快乐(可能纳入医疗史、忧郁量表分数)
2. 认知:反复出现“如果当初不要生孩子的话……”的想法
3. 行为:搜寻当初与自己能力相当的女性目前的生活与成就表现、
与亲友讨论“不当妈妈”
4. 生理:由fMRI测量大脑对于回忆“当妈妈”的特定活化脑区(我觉得这点机率不高)
以上是对于如果要研究“后悔”(或其他任何主题),
怎么让它变成是“明确而可操作”的方法。
有兴趣可以试着开始为生活的常用词汇来下“操作性定义”,
会发现好玩的事喔>_O
副作用:
高机率对于自己语文能力产生不确定感、
出现“我好像不会讲话”的想法。
对于“后悔当妈妈”,我的理解是只要是人,
对“消逝且没有机会重来”的选择多少都会有
“当初若选另一边自己会是什么样子呢?”的想像,
像是平行世界的另一个自己会过什么生活?
(以此为题的科幻小说《人生复本》是可以一读的小品。)
强烈程度可能受性格、事件大小与影响和对当前生活的影响而高低,
其中当母亲确实是完全不可逆又有重大影响(生理、心理、生涯)的选择。
况且即便有预期、想像过种种可能,
真实的生活通常更加疯狂、混乱与超出预期。
但即便会想像,却并不等同这些女性不是“好妈妈”。
如同我们偶尔会想往老板脸上揍一拳,
可是还是每天准时打卡、对同事有礼、有好好完成工作的好员工。
论迹不论心,论心世上少完人。
一个是偏好、一个是行动,
两者有相关、偏好也可能会影响行动,
但不能轻易做出若p则q的推论。
而若是连讨论“后悔当妈妈”的空间都没有,
除了“若是不当妈妈”本身的失落,
也叠加上另一层“不被承认”的痛苦。
这就像对于失去宠物、与伴侣分手的人说,
“有什么好哭,再养一只/再交一个就好了。”
原本的难过化解了吗?怎么可能。
却还加上了“有这种感受不可以”的否定。
除了“不当妈妈”,社会上还有很多类似的议题也是如此。
流产时大家通常第一想到的是妈妈,那爸爸呢?
被分手的一方难过理所当然,可是提分手的人呢?
……
当社会所推崇的价值过于单一,
许多不同的声音便容易退守到看不见的角落。
而我们永远不知道自己失去了什么。
感谢原po和原原po分享,
这本书我会和《菁英妈妈想上班》(游击文化)一起找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