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底层逻辑》关于工作和人脉的底层逻辑

楼主: wackynoteis (Wacky)   2022-06-23 08:59:42
《底层逻辑》读后心得:关于工作和人脉的底层逻辑
看清世界的底牌,在千变万化的世界中,认清真相
图文好读版 https://readingoutpost.com/underlying-logic/
我们时常看到别人光鲜亮丽的成就和表现(露出来的冰山),却很少注意到背后的真道理
(水面下的冰山)。而学习万事万物的“底层逻辑”才会帮我们看清楚事情的本质,了解
如何去思考问题、如何加速个人的进步、如何让公司营运地更顺畅。
这本书在说什么?
《底层逻辑》的作者是中国知名的商业顾问刘润,他曾经担任微软在中国分公司的战略总
监,也当过很多家大型企业的商业顾问,像是腾讯和百度。他在这本书中谈的是,对于我
们个人在生活、职场和商业世界里,要如何看懂这么多快速变动的事物,其背后运作的根
本道理。
我们一般会想直接听别人告诉我们“方法论”。我们常希望别人直接告诉我们在某个行业
、某个职位上,我该用什么方法,我该用什么策略。我们急着听到“答案”。可是刘润提
醒我们,真正的公式是这样的:“方法论 = 底层逻辑 + 环境变量”。
“环境变量”就是当我们身处一个新的时代、在不同的行业、面度快速变动的大环境,一
定会遇到的各式各样的变化。而“底层逻辑”就是在这些万变当中的“不变”,是万事万
物运作的基本逻辑。只有当我们看懂了世界的底层逻辑,才能持续地看清楚事情的本质,
调整适应新环境的变量,去产生最适合时宜的方法论。
如果我们只学“方法论”,就是获得了一条鱼。而学会“底层逻辑”,就是学会钓鱼的技
术。
这本书主要统整了刘润对于五件事情的底层逻辑:是非对错的价值观、如何思考问题、个
人该如何进化、要如何理解他人、还有看懂社会上与别人协作的最基本道理。我认为他看
事情的切入点都很特别,有些看似复杂的观念,透过他用故事和譬喻来简化之后,会让我
们更好理解,也会让人感到豁然开朗。
工作态度的底层逻辑
在书中有好几个段落,都会读到刘润谈到工作要够拼、要够努力,甚至他提到加速能力成
长的方法之一就是“加班”,也就是异于常人的勤奋工作。我对于某些案例引用感到些许
反感,例如:“有些人会在应酬之后,回到公司独自写报告;凌晨在睡梦中被电话吵醒,
从被窝里爬起来为客户解决问题;假日从不休息,还会工作到深夜。”我认为提倡拼命三
郎的工作方式是不对的。
但是,当我读到他对工作态度的底层逻辑分类时,我产生了一些新的想法。
刘润认为“要把工作当成玩”。他把工作区分为“创造价值”和“消耗价值”两种;把玩
乐区分为“有乐趣的玩乐”和“枯燥的玩乐”两种。
第一种类型的事情,是既枯燥又消耗的玩,像是坐冷板凳、无所事事、整天躺在沙发耍废
,总是当别人的电灯泡。尽量避免这类型的事情。
第二种类型的事情,是有乐趣但消耗的玩,像是逛街、看电影、唱歌聚会,这些事情会消
耗时间和金钱,偶尔还会让你在事后感到空虚。
第三种类型的事情,是枯燥但有创造的工作,指的是我们大部分人感觉枯燥乏味的正经工
作,虽然枯燥,但是会创造价值,帮我们赚进钞票。赚钱之后呢?又重复去进行有乐趣但
是消耗的事。
第四种类型的事情,是兼具乐趣和创造的工作,有些人对于工作充满热情,他主动赋予工
作意义,从工作当中找到无穷的乐趣。这些人的工作是不分早晚的,他们一直工作,也一
直在玩。
以加班做报告这件事来说,我回想起自己也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
第一种态度,是把它当成是枯燥但有创造的工作。我曾经觉得只是为了应付老板要看的,
因此做得不甘不愿。我觉得自己只是在消耗时光,换取金钱。那段时间的我,不但没有变
得更好,反而变得更加消沉。
第二种态度,是把它当成是兼具乐趣和创造的工作。同样是加班做报告,我也曾经完全发
自内心去做。当时的我,想要把复杂难懂的技术转换成简单好懂的语言、想取得老板的信
任、想要在客户面前展现团队的专业。那段时间的我奋力工作,为的是成为一个可以独当
一面的自己。
重点不是工作的时间有多久、也不是工作内容到底是枯燥还是有趣,而是我们用什么态度
在面对工作。
如果我们把工作当成一场打怪升级的游戏来玩,等于是在创造“未来”更好的自己,让自
己在各方面都变得更好,那我们才会玩得更好。如果我们只是把工作当成是用时间来换取
金钱,就等于是在消耗“现在”的自己。当我们无法放眼创造未来,等着我们的就剩下无
情的消耗。
工作应该是创造未来的价值,而不是消耗现在的价值。
人脉发展的底层逻辑
刘润曾经提到有许多读者会问他关于“人脉”的事情,像是生活中,总是会遇到充满负能
量的人和一些麻烦事,该怎么办?很多人可能会觉得自己人脉怎么这么差,该怎么样发展
出更好的人脉?刘润认为,我们真正要逃离的,不是那些人和事,而是会不断遇到这些人
和事的“自己”。
把时间轴拉长来看,当我们让自己先发生了改变,成为了一个更有价值、更有能力、更具
名望的人,我们就会发觉自己的周围突然都是好人脉了。刘润有一句话让我深感启发:“
那些能帮到你的人,不是你的人脉;只有那些你能帮到的人,才是你的人脉。”我们能“
帮”到的人的高度,决定了我们自己的高度。
当我把这个道理,当成是人脉发展的“底层逻辑”,就会发现,即使替换成不同的“环境
变量”,这个逻辑一样适用。
像是在工作上,当我们成为一个更优秀的工作者、拥有了更强的管理能力、展现了更出色
的工作成果,其他的单位的主管,还有你接洽过的客户,反而会主动来找你。如果你是一
个创作者也是一样,当你持续地用心创作,努力经营自己的创作平台,想认识你的人、想
找你合作的人,也会主动来找你。
以我自己的“内向者”个性而言,我对这个人脉的逻辑更感到深刻的共鸣。我不常、也不
善于主动攀谈,但是一旦对方找我聊得来,良好的互动往往会一拍即合。我回顾自己的经
验发现,发展人脉不是一个“向外追求别人”的苦差事,而是一个“向内发展自己”的过
程。
刘润说:“如果想要累积人脉,就是不断累积自己的价值,不断输出自己的价值。当你能
帮越来越多厉害的人,你的人脉网络才会变广,你的人脉品质才会提高。”人脉的本质是
价值的交换,你能给予别人什么样的价值,才会认识什么样的人。
记得总是先创造价值,你能帮到的人,才是你的人脉。
后记:寻找背后的模式
《底层逻辑》的内容大多是取自刘润的《5分钟商学院》单元课程,所以读起来是每一篇
文自成一格,就算是分开读、跳着读、只挑选有兴趣的章节读,都完全可以轻松读懂。我
很欣赏他善用举例跟类比的方式,把原本很难懂的事情讲成很好懂的故事。
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想到《原子习惯》的作者 James Clear 曾经讲过,要寻找策略背
后的“模式”(Patterns):
当你在“研究”策略的时候,寻找模式,而不是故事。只有一个人能成功的策略不代表什
么,能让一百个人成功的策略才是真的重要。但当你在“解释”策略的时候,强调故事,
而不是模式。人们不会记得一大堆复杂的数字和图表,但是人们会记得一个叙述精采的故
事。我们要学的是策略背后的模式,而不是复制别人的故事。给自己使用的,要找模式。
讲给别人听的,才说故事。
James Clear 所说的“模式”,正是刘润所说的“底层逻辑”。这本书中充满了很多好懂
的故事,但背后的底层逻辑才是我们能拿来派上用场的。如果我们想在未来比别人取得一
步先机,与其每天关注新闻媒体报导的新事件、新科技和有的没的新玩意儿,不如关注那
些“不会变”的模式或底层逻辑,并且围绕着它们打造自己的人生和事业。
作者: Alcatraz666 (lalalala)   2022-06-23 12:42:00
推个 对这本书有点兴趣
作者: yak4180 (Yak!)   2022-06-23 14:35:00
文字浅显精练,每篇不长易读,对看事情会有新体悟
作者: IanShih0203 (Ian)   2022-06-24 00:01:00
感觉不错耶,放入购物车
作者: emile1224   2022-06-26 12:03:00
推,谢谢分享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