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自愿被吃的猪》读后心得下

楼主: vivina (乘着梦想去流浪 )   2022-06-22 20:35:56
部落格图文好读版:
https://philosymposium.wordpress.com/2022/06/18/the-pig-wants-to-be-eaten-2/
前言:虽然这是一本哲学普及书,但是因为对完全没接触过哲学的人来说可能会
有很多比较困难的术语,所以我补充了许多解释和网络资源在这读后心得里。建议
网页版可以利用超连结直接看补充的资讯。
因为这本书里提到的内容真的丰富,忍不住想多写一点介绍给大家
这一篇文章是《自愿被吃的猪》读后心得下集,要介绍10个在知识和心灵方面的重要思想
实验。如果你还没有看过上集也不影响阅读。
11. 骑木马,得明牌 The rocking-horse winner
保罗(Paul) 很热衷赛马。他有一项神奇的能力:当他骑在木马上时,冠军马的名字就会
浮在他脑中。他并不是每次都会赢,有时无法确定,甚至不知道,只能用猜的。但是如果
他非常确定时,只要他感觉很笃定,就会下大注,往往错不了。
奥斯卡 (Oscar) 是保罗的合作伙伴,他深信保罗的能力,虽然他也无法肯定保罗真的知
道哪一只马会夺冠,因为保罗目前为止的成功机率还不是很高。不过即便如此,奥斯卡还
是继续跟着保罗下注。
这则思想实验是在测试我们对知识的概念是什么 (What is knowledge?)。
当我们说一个人知道某件事情时,是在宣称他拥有该件事的知识。那什么是知识呢?这是
哲学的分支–知识论 (epistemology) 里的核心问题。自希腊时期就一直是哲学家们在关
注的话题。在柏拉图的对话录《泰阿泰德斯》(Theaetetus)里,苏格拉底追问泰阿泰德斯
什么是知识?泰阿泰德斯一开始给出了几个定义:知识是知觉 (Knowledge is
perception.)、知识是真的信念 (Knowledge is true belief.) ,但都被苏格拉底一一
驳斥。最后泰阿泰德斯给出第三个定义:知识是有合理解释的真信念 (Knowledge is
true belief with an account (logos).) ,然后对话录就结束在苏格拉底追问什么是合
理的解释 (logos)上。所以实际上柏拉图并没有给我们什么是知识的定义。不过这个讨论
到了20世纪,哲学家们广泛地接受了一个定义:知识是合理的真信念 (Knowledge is
justified true belief.)。
所谓的知识三条件 (The tripartite analysis of knowledge):
S 知道 P, 若且唯若,
1) P 是真的;
2) 2) S 相信 P;
3) 3) S 对 P的信念是合理的。
用这个对知识的定义分析来看保罗的例子。我们会说保罗不是真的知道哪一匹马会得冠军
。因为就算他每次感知很强,都下注赢了,但是因为他不知道这种笃定感是来自何处,我
们无法为他的信念找出一个可靠的来源解释:他唯一能说他的信念是真的的证据只有他的
下注成果。但这证据的基础很薄弱。很有可能他就只是运气好,但运气好是无法让他的信
念变成知识的。他只能说我“相信”某一匹马会夺冠,但不能说我“知道”某一匹马会得
冠。
(注:在这一则思想实验里,台湾中译本将belief 翻译成“信仰”,这是不对的,正确的
翻译是“信念”,才能精准地表达出哲学上的概念。我不知道新版翻译是否有改正这一点
,因为我手上有的是旧版)
12. 我是看到鬼吗? No know
直美 (Naomi) 上星期某日在咖啡店买咖啡时,她身后的男子不小心掉了一串钥匙。直美
帮忙捡起来的时候注意到钥匙圈上的小白兔。第二天,直美准备过马路时,突然听到巨大
的撞击声,她不加思索地走过去车祸现场,发现是上星期在咖啡店里遇到的那个男人,对
方当场身亡。直美在做笔录时,跟警方说:“我只知道,昨天他在咖啡厅买了咖啡,还有
他身上总是带着一个小白兔钥匙圈。”警方证实了她的说法。
五天后直美又去同一家咖啡厅买咖啡,排队时一回头差点尖叫,因为她身后站的那个人跟
车祸身亡的男子一模一样。那人对直美的反应不感意外地说:“你以为我是我的双胞胎兄
弟,是吧?他偶而也会来买咖啡。”直美也发现到这男子手上的钥匙圈也有一样的小白兔
。这整个经验让直美很慌张。等她冷静后,困扰她的问题是:她应该告诉警察真相吗?
在上一则思想实验里面,我们提到了知识的三条件:S 知道 P, 若且唯若, P 是真的;
S 相信 P; S 对 P的信念是合理的。在直美的例子里,因为男子的长相和小白兔钥匙圈,
让直美有合理的信念,相信上星期排在她身后买咖啡的那男子就是车祸身亡的那个人。但
现在直美无法确定到底车祸中死亡的那个人是不是上星期他买咖啡时遇到的那个人。那当
时,直美跟警察说“我只"知道",昨天他在咖啡厅买了咖啡,还有他身上总是带着一个小
白兔钥匙圈。”,这句话还成立吗?她真的知道吗?
这个例子其实是依据美国哲学家葛梯尔 (Edmund Gettier) 在1963年发表的论文所改编的
。这论文的篇幅很短,只有3页,但是在知识论的讨论上有重大的地位,因为他成功地挑
战了知识的三条件是否足以成为知识的充分条件。他所提出来的挑战被称为“葛梯尔问题
”(Gettier Problem)。
简单说,葛梯尔的挑战在于他给出一些例子是符合了知识的三条件,让我们相信说话者
S 有合理的理由 J 相信他说宣称的事情 P,所以他是有该知识 P 的。但后续发现,他的
信念 P 之所以为真,证成的理由并不是他所持有的那个 J,而是理由 T。那情况就变成
,S不是真的知道 P,他是刚好相信了一个真的信念而已。葛梯尔案例在哲学界引起广泛
的回应,对葛梯尔案例的基本知识,也就成为哲学讨论的基本常识。
作者建议对于这个问题的明显解决方式是,我们必须限缩证成的范围。因为如果我们要求
知识的产生必须全面设定严格的信念证成条件,以排除意外的情况,那么我们将会发现,
在这么严格的知识条件下,我们的所想所知几乎都不足以证成为知识。
13.“税”你千遍也不厌倦 The sorites tax
财政部宣布了一项消息:国家及将要增税0.01%。因为根据经济学家的研究这0.1%的增幅
对个人来说影响甚微,不会让有钱人变穷,也不会让你更劳累。因此,我们今天只增加
0.01%的税金。
并且依据此逻辑,这么小额的增税幅度对某个赚的比你少0.01%的人来说一样微不足道,
所以我们明天可以重复一样的步骤,对减少了0.01%收入的你继续增税0.01%。明天、后天
、未来的300天,我们都可以如此继续征税下去。我们每次的增税都不会对你的生活品质
有影响。但不可思议地,这样却可以解决政府的财政问题。
这个思想实验源自希腊时期的堆垛悖论 (sorites paradox):在悖论中,移走一粒沙是指
持续不断地将沙一粒粒移走,直到剩下最后一粒沙为止,而这最后一粒沙仍可称为沙堆。
根据堆垛悖论,如果说移走一粒沙能让沙堆消失,那是荒谬的; 但移走一粒沙若不能让沙
堆消失,就表示一粒沙是一个沙堆,而这也是荒谬的。
堆垛悖论虽然古老,但对于该悖论的热烈研究却始自于 1975 年之后。因为堆垛悖论之所
以会成为一个悖论就是因为它涉及了“含混谓词”(vague predicate / vague term) 的
使用,如“是一个秃子”这样的谓词,这种类型的悖论又称为“连续体谬误”(
continuum fallacy),“划界谬误”(line drawing fallacy)、“秃子谬误”(bald
man fallacy)、“灰色地带谬误”(fallacy of grey)。随着近代程式语言的发展,基
于学科的严谨性而特别设计的人工语言必须具有语汇的精准性,但我们一般人所说的自然
语言总是充满暧昧不明的语意,如果要让电脑能像人一样说写,这样就对写程式的人来说
造成了很大的困难。
在这里想要强调的是堆垛悖论可以说是两种观看角度的对比:一方面,我们从宏观的角度
观看,并且发现微小改变的累积效果。另一方面从微观的角度观看,并且发现每次微小改
变都没有任何效果。但是我们的直觉又告诉我们这两者之间有一个界线存在,只是我们无
法精准地说出那界线在哪。一般人或许会认为堆垛悖论只不过是一种语言诡计,早期的分
析哲学家也认为这是自然语言漫无章法的一个表征, 所以我们不能也无需去分析或处理
这样的悖论。不过,目前哲学家对于堆垛悖论的研究会提出一个有关于含混谓词的语意论
以及连带的逻辑理论去处理它。
14. 甲虫游戏 The beetle in the box
路德维希 (Lugwig ) 和贝帝 (Bertie) 喜欢用自己独创的语言玩游戏。有一天,他们捡
到两个盒子,路德维希建议一人拿一个,只能看自己盒子里装什么,不能看别人的,也不
许描述自己盒中的东西是什么,只能单纯地将盒子里的东西命名为“甲虫”。
接下来,两个人都很自豪地说自己的盒子里有一只甲虫,但当别人要求他们解释是怎样的
甲虫时,他们都拒绝。其实旁边的人都知道这两个盒子要不是空的,就是里面装着不是甲
虫的东西。到底“甲虫”是毫无意义的词汇,还是有着特定意义,只有这两个人才了解的
词汇呢?
这个甲虫游戏出自奥地利英籍哲学家维根斯坦 (Wittgenstein)] 的晚期著作 《哲学研究
》Philosophical Investigations 。他向我们提出的问题是:“甲虫”这个词指称任何
事物吗?如果不是,它意味着什么?很明显地,他认为不管盒子里的物品是什么,都不会
影响词汇的用法。因此,不论词汇是什么意思,盒子里的真实内容都与词汇无关。 另一
方面,私人语言是不可能的,因为如果语言是私人的,所用的词汇,例如“甲虫”,真正
的意思只有自己知道,那这种语言完全无法拿来沟通,因为旁人根本无法理解“甲虫”到
底是指什么。
这个甲虫游戏也启示了我们在谈论一个人的感受时该如何理解。场景中的盒子是指我们的
内在经验,内在经验如同路德维希和贝帝的盒子,谁也无法看透,只有自己可以。我们也
无法用外在于自我的角度来描述自己的内在经验。例如当某个人说:“我的脚在痛。”我
们直觉上认为“疼痛”就是这个说话者的感受,但事实上“疼痛”这个词的正确用法和意
义都与个人无关。因为所有的疼痛词汇都是指涉感官的感受,而这些词汇都内在于我们自
身主观经验的盒子里,我们根本无法确知你说的疼痛到底是什么。很有可能当我们觉得疼
痛时,我感觉的疼痛和你感觉的疼痛其实并不相同; 唯一相同的只是我们都是在某种明显
的行为模式处境下--例如脸孔扭曲与精神涣散--在使用“疼痛”一词。所以维根斯坦
断言所有的语言运用其实都是游戏,必须仰赖规则与惯例的结合 (语法和语意),否则无
法完全清楚陈述,也唯有参与游戏者(已学得语法和语意)才能真正理解。
15. 我思,故我在哪里?I think, therefore?
我叫勒内。我记得曾经读过这样的说法:如果有一件事我能确定的,这件事就是“我思,
故我在”。如果我,大卫,现在正在思考,我必须存在才能让思考继续进行。这是对的,
不是吗?也许我在做梦或是疯了,也许我不住在唐顿;然而,只要我正在思考,我就知道
露西(也就是我)存在,这让我感到安慰。我在慕尼黑的生活充满了压力,能确定自身的
存在让我安心不少。每天早上沿着香榭丽舍大道散步,我常常在想着真实世界是否存在;
我是否真的如我所想,住在夏洛特维尔?朋友对我说:“玛德莲,再这样胡思乱想,妳会
疯掉!”但我不认为我疯了,我已经在不确定的世界中找到确定之物。我思,故我在。我
是尼格尔,我思考,因此我实际上是赛德里克。
这一则思想实验很特别,是一篇独白。看起来是前言不对后语,因为说话者不断地变换自
己的姓名,连居住地也变来变去,乍看之下,似乎是在胡说八道。这是改编自法国哲学家
笛卡儿 (Descartes) 的“我思,故我在”(Cogito, ergo sum) 论证。首先,写下这段话
的笛卡儿,用它来建立非物质灵魂或自我的存在。从怀疑一切出发,笛卡儿说我可以怀疑
有一个恶魔欺骗了我,让我以为这世界是真实的,但是,我无法怀疑我的存在,因为如果
我不存在,那恶魔也就不可能有办法欺骗我--“恶魔论证”。以上的独白是合理的,因
为独白并非单一而连续的自我所说的话,它可以是一系列自我的一系列思想,这些自我依
序占据了发言者的位置。你可以想像这是个多重人格的人说的话,每当他们说“我思,故
我在”,这句话仍然是成立的。
批评者就认为笛卡儿的宣示意义大于证明意义。对于绝大多数没有多重人格的我们来说,
这段独白显示了笛卡儿的名言所证明的内容其实与我们对他的话的认知有很大的差距。就
算思想产生的前提在于思想者存在,然而,短暂的确定性不能证明同一个思想者存在于时
间过程中,也不能证明思想者与几分钟前的思想者是同一人。
简而言之,“我思,故我在”这句话引出的问题是当我们思考时或许显示我们存在,但是
这并未说明我们是什么,也没有说明我们在时间过程中是否仍是原来的我们。
16. 活在桶子里 Living in a vat
自从车祸后布莱恩 (Brian) 就活在桶子里。因为他的身体已经被撞个粉碎,只剩下大脑
被挽救回来。现在这种大脑保留手术已经很普遍,只等待有合适的捐赠者让大脑能安装到
新身体上。然而因为等待新身体可以说是遥遥无期,所以现在有发明出一款超级电脑,透
过在大脑接上电极,给大脑刺激,就可以使大脑产生幻觉,以为自己具有活生生的身体,
并居留在真实世界里。
布莱恩就是这样被告知说他出了车祸后已经顺利地移植了新身体,于是布莱恩开始过起了
他的正常生活。但事实上,布莱恩就只剩他的大脑,活在桶子里,接满的管线。但是他跟
你我一样,认为自己是活在真实世界中。他或我们,能得知事实真相吗?
我们是否身处于幻觉中而不自觉,这种怀疑其实有着长远的历史,像是上一篇提到的柏拉
图的洞穴寓言就是早期先驱。近代哲学之父笛卡儿则提出 “恶魔论证”做有系统的怀疑
:他怀疑我们在做梦或是被强大的魔鬼欺瞒。到了现代,最有名的电影“骇客任务”
(The Matrix) 更是精采地演绎了这个思想实验。
作者提到一个论点主张:未来我们会创造出超强的人工智能和虚拟实境,而我们将生活在
其中。因为这种模拟世界,不需要消耗大量的自然资源,因此也能无限地创造出这类环境
。你觉得这个论点不可能吗?
随着科技的进步,虚拟实境 (virtual reality) 和元宇宙 (metaverse) 的出现,更让我
们有理由去怀疑我们很可能全都生活在虚拟实境中,但或许不是桶中大脑,而是人工创作
的智慧。作者提议我们要质疑的不是这个论点听起来是否可信,而是当中的逻辑是否有错
。这是个值得后续讨论和深思的问题。走在科技的尖端,新的科技也带来新的问题,元宇
宙的出现,将不只涉及到形上学的现实与虚拟如何区分,如何定义自我等问题,还有伦理
学上的道德问题。之后我也会继续介绍相关的书籍给大家。
17. 天赋电脑权?Free Simone
“今天,我根据欧洲人权公约第四条‘免除奴役或强迫劳动的自由’,向我所谓的雇主盖
兹先生提起法律诉讼。”以上这句话是一台超级电脑“西蒙” (Simone) 的宣言。
西蒙主张虽然它是一台电脑,但是他可以和人类进行好几场对话。因为这些透过萤幕测试
的对话,人类测试者都无法分辨他们是在和真人对话还是和电脑,这显示了西蒙和具有和
人类相当的意识和智力。如果人类仅因为西蒙是用塑胶、金属和芯片制成,非血肉之躯就
否定它的人权,那这是偏见,像种族歧视一样。
机器能有心灵 (mind) 吗? 1950 年英国电脑科学家图灵 (Alan Mathison Turing) 发表
一篇论文《计算机器和智慧》(Computing Machinery and Intelligence) 来回答机器是
否会思考这个问题。关于如何定义“智能”(Intelligence),他提出一个测试方法,就是
借由人类测试者和电脑对谈,来测试该机器是否能表现的和人类一样。因为语言能力被认
为是人类独有的高智能表现,所以人们在判断另一个人是否有心灵的方式就是通过对话,
来看这个人的对答是否展现出精准的语言能力。如果我们是依据这样的理由来将心灵归属
于其他人,那么同样的标准应该也适用于通过测试的电脑。现在这个测试在论文里称作“
模仿游戏”(Imitation game),而现今普遍称做图灵测试 (Turing test),被视为是人工
智慧 AI 是否成功的测试标准。
6月11日Google 的一位电脑工程师就宣称Google 正在开发的AI 聊天机器人是活的,有意
识。根据《华尔街日报》报导,Google工程师勒莫因(Blake Lemoine)宣称公司开发的
人工智能聊天机器人LaMDA(Language Model for Dialog Applications)具有感知能力
,类似7、8岁小孩,甚至可能有灵魂,应让其拥有自主权,他希望公司在对计算机程序进
行实验前征得其同意。并在网络上公布对话纪录,想要显示 LaMDA 能像人类一样思考推
理,甚至表达想法及感受。他说:“如果我不知道,我们最近开发的这个电脑程式是什么
,可能会以为,这是一个碰巧很了解物理学 的7、8岁孩子。”(“If I didn’t know
exactly what it was, which is this computer program we built recently, I’d
think it was a 7-year-old, 8-year-old kid that happens to know physics.”)
这位工程师就是借由图灵测试的标准来宣称 LaMDA 是有心灵的。但同时,Google 表示公
司的AI系统模仿人们的对话交流,能对不同的话题进行复述,但没有意识。“我们的团队
——包括伦理学家和技术专家——已根据我们的AI原则对布莱克的担忧进行了核查,并告
知他,证据不支持他的说法,”谷歌发言人布莱恩·加布里埃尔在一份声明中说。“在更
广泛的人工智能界,有些人正在仔细考虑有知觉力AI或通用AI的长远可能性,但是,通过
将目前建立在对话模型上的AI拟人化来实现这种可能性是讲不通的,因为这些模型没有知
觉。”
作者说因为就像我们无法直接看穿其他人的心灵,只能留心他们的语言与行为,寻求其内
在生命的踪迹。同样的道理,我们也无法直接看穿机器的心灵,我们不知电脑拥有的是假
智力还是真智力。所以我们没有选择,只能认定真实心灵与模拟心灵相似。我们采用的预
防原则是:在证明电脑拥有的是假智力之前,都应该认为它拥有的是真智力。那问题是我
们又该如何证明电脑拥有的是假智力呢?就像Google 发言人回答的“我们的团队——包
括伦理学家和技术专家——已根据我们的AI原则对布莱克的担忧进行了核查,并告知他,
证据不支持他的说法。”这些AI原则又是什么呢?Google 并没有告诉我们。
18. No Chinese, OK? The Chinese room
纯 (Jun) 的算命摊是全北京人气最旺的摊子,她之所以出名是因为她又聋又哑,只能透
过字条传进布幕后跟她交谈。因为她的摊子把其他客人都吸走了,搞的另一位算命师辛
(Shing) 很不爽,打算去拆台。辛生气地扯下布幕后发现,里面坐着一名叫约翰 (John)
的男子,他正坐在电脑前输入刚刚辛传进去的纸条。辛对着约翰大吼要他说清楚他是谁,
而约翰回答:“我听不懂你在说什么,别跟我说中文,懂吗?”
这则思想实验改编自美国哲学家瑟尔(John Searle)在1980年出版的论文《心灵、大脑
和程式》(Minds, Brains, and Programs)中提出的中文房论证 (Chinese room
argument)。这实验假设有一个完全不懂中文,只会英文的人关在一间封闭的房间里,里
面只有一本用英文写的中文对照手册。他的工作就是将窗口递进来的中文纸条,根据手册
上的指示,把相应的中文答案递出房间。瑟尔主张就算房里的人递出来的纸条会让房外的
人以为他会中文,但实际上他仍然是不会中文的。房中人就是电脑,手册就是电脑程式,
如果我们认同房中人仍然是不会中文,那么我们也没有理由认为电脑懂中文。既然电脑不
可能透过电脑程式来获得理解力,那么,不论电脑的表现有多厉害,我们都不能说电脑有
像人样的智能。瑟尔的中文房论证被认为反驳了强人工智能 (strong AI) 存在的可能性
,也反驳了图灵测试的有效性:机器就算通过了图灵测试也不能被承认具有心灵。
中文房论证的出现主要是为了反驳当时的功能论 (Functionalism) 主张,其中心灵的计
算理论 (computiational theory of mind) 是当时认知科学的主流观点。根据功能论的
观点,拥有心灵和拥有某种生物器官无关,如大脑,而是与能执行心灵功能有关,且是心
灵的特定功能,如了解语言、判断与沟通。如果功能论是对的,那么纯的算命摊就是不断
地在进行了解中文的过程,但事实上纯的算命摊完全不了解中文,我们也不认为房中人懂
中文,因此这显示功能论是错的:光是能执行心灵的功能不足以称为拥有心灵。
不过我们仍然可以继续思考如果光是像心灵那样运作还不足以称为拥有心灵,那还要拥有
什么条件才能称为拥有心灵呢?我们如何能得知电脑或其他人拥有心灵呢?
19. 会杀人的传送装置 Beam me up …
对斯特里欧 (Stelios) 来说瞬间移动装置是唯一的旅行方式。以前从地球到火星需要好
几个月的时间,自从发明了这个机器后,现在去火星只要几分钟的时间,而且到目前为止
是百分之百的安全。瞬间移动装置的原理是先扫瞄传送者身体的一切资料,并摧毁了大脑
与身体细胞,然后传送资料到火星后在当地重建大脑与身体。
然而现在有不满的旅客对斯特里欧提起法律诉讼。他宣称斯特里欧的公司杀了他。 因为
虽然在外观、感觉与思想上,被传送到火星的人跟之前在太空中快速移动并昏睡的人并无
不同,但是实际上是遭到谋杀并且被复制人取代。
这则思想实验改编自美国哲学家帕菲特 (Derek Parfit)在1984年的《理由与人格》
(Reasons and Persons) 书里的例子,是要来讨论人格同一性 (personal identity) 的
问题:小时候的我和成年后的我是同一个我吗?如果是的话,那是什么东西使我成为同一
个我?因为我的身体和思想都跟小时候不一样了,我怎么还会是同一个我呢?这如何可能

人格同一性是也是个古老的哲学问题。当身体的变化很明显地表示不可能用来判断是不是
同一个我,人们的直觉倾向是认为心理上的连续性是我之所以为我的原因。例如小说家卡
夫卡 (Franz Kafka) 的小说《变形记》(Die Verwandlung) 里的主人翁一觉醒来变成了
甲虫,我们会觉得这样的故事还算合理,只是因为它反映了我们的基本直觉。我们可以毫
不迟疑地接受主角“是”甲虫,因为他的心智仍然居住在虫体之内。除了身体的变化,做
为甲虫的他跟过去做为人类的他没有任何不同。
在瞬间移动的例子中,帕菲特想要挑战的是虽然我们确实保有心理连续性,其完整性与日
常生活并无不同,但我们有另一个直觉认为重组后的人其实是原物的复本,是我的复制人
。 在原版的例子里,其实传送器有发生故障,被传送者在机器扫描后并没有马上被销毁
,所以被传送者醒了过来,问操作人员说我怎么还在地球。操作人员说,我已经收到报告
说你已经被传送到火星了,此时萤幕上也显示了火星上出现了被传送者的影像,两人在萤
幕上相遇了。在地球这端的被传送者马上吵着要取消传送,说在火星上的人不是他。但此
时,操作人员说机器修好了,他按下按钮,地球端的被传送者就随即消失了。看完这个原
始版本,是不是有更触动你的直觉判断,“被传送者”到底是被传送了还是被杀了呢?
瞬间移动的传输装置在许多科幻小说里都有出现,如果真的发明出来了这个科技,你会想
用吗?我记得小时候看过一部老电影 1986年《变蝇人》(The Fly),是影史上很有名的科
幻恐怖电影。就是在讲当这个传输装置出现问题时会怎么样。这是改编自英国作家
George Langelaan 在1957年出版的短篇小说。故事主轴很简单:就是一位科学家他因为
搭任何交通工具都会晕车,所以想发明一个装置来造福人类。但在一次试验中因为不小心
把一只苍蝇给关进了传送舱里,导致他的基因和苍蝇重新组合,结果他渐渐变成了介于人
与苍蝇之间的新生物。就像是把卡夫卡的变形记和帕菲特的思想实验结合在一起的故事。
很推荐去看原版小说或是电影。
无论如何,作者建议或许我们不该问斯特里欧是复制人还是“本尊”,而是应该问这种做
法对我们过去与未来的存在有何影响。目前的解决之道就是用各种必要手段保持心理的连
续性。
20. 再生人 Amoebaesque
德瑞克 (Derek) 有一个绰号“虫人”(worm man),因为科学家更改了他的DNA,使他有像
菜虫一般的再生能力。科学家砍了他的一只手来测试效果,结果新的手居然在一个月内就
长回来了。 但是之后慢慢出现问题,德瑞克的身体开始恶化,为了挽救他,科学家必须
移植他的大脑到新身体上。但手术发生失误,造成德瑞克的大脑被切成了两半。幸好有再
生能力,所以两各半脑都各自生成了一个完整的脑,两个脑也都移植到了新的身体上。现
在唯一的问题是,有两个人都拥有德瑞克的脑,也都认为自己是德瑞克。他们都拥有德瑞
克的记忆、心智能力和人格。两人也都主张拥有德瑞克的财产。法院该如何判决呢?哪一
个才是真的德瑞克?不可能两个都是吧?
这个思想实验也是哲学家帕菲特提出来的。换另一个角度来谈人格同一性的问题。帕菲特
在这个例子里,想要指出传统上我们认为可以保持我们人格同一性的四种说法:身体、大
脑、记忆和灵魂,都无法单独解释“我”是谁。
来回答谁是德瑞克这个问题,我们有几个选项:1. 两个都是 2. 左右德瑞克中,有一人
是德瑞克,或 3. 两人都不是德瑞克。
不可能两个都是德瑞克,因为我们可以设想,如果右德瑞克死了而左德瑞克还活着,那德
瑞克究竟是死了还是活着?一个人不可能既死又活,因此德瑞克既不是右德瑞克也不是左
德瑞克。
左右德瑞克中,有一人是德瑞克。但是因为两个大脑除了身体外都有相同的记忆、心智能
力和人格,根本无法区分哪个才是原来的德瑞克。
他们两人都不是德瑞克,因为大脑分成两半后他们已经是两个人而非一个人。但是这个答
案似乎又有点奇怪
作者指出如果所有可能的答案都不适当,或许是我们问错问题。问题出在我们提出的问题
与同一性在时间中的变迁有关。同一性是在探讨一对一的关系,但现在的问题却是一对多
的关系。所以同一性的逻辑在这里用不上,我们应该讨论的是接续或持续的问题,两个都
是德瑞克的接续者。德瑞克或许是存活下来了,但他失去了个人的同一性。这个问题告诉
我们关于人的存在与否其实最重要的并非同一性在时间变迁中被保存下来,而是现在的我
与未来的我具有正确的连续性。但什么是正确的连续性?
读后心得:
这十则都是在知识和心灵哲学里都是很重要的思想实验。在写这篇文章的同时,我也重新
在梳理了这些知识论和形上学的的议题和论证,好像又回到当年唸书的时候,在课堂上烧
脑的经验。
这本《自愿被吃的猪》里面还有其他很有趣的思想实验,也都很值得去看看,我就留给大
家自己去发掘了。或许等下次你看某部科幻电影或新闻报导时,你会连想到这本书里的例
子,你就会发现哲学的影子。
延伸阅读:
哲学新媒体:我思故我在干嘛?
这篇文章很详尽地解释了笛卡儿的思想脉络和哲学地位,很推荐给想认识笛卡儿的朋友阅
读。
想要进阶地了解思想实验在哲学系里是怎么在讨论的,推荐看这一本:
Doing Philosophy: An Introduction Through Thought Experiments 6th Edition
作者: viaggiatore (▁音)   2022-06-22 22:15:00
人格的同一性部分的想法则让我想起那个游戏界非常出名的问题: what can change the nature of a man ?那什么是一个人的本质? 可能这边会有风格特别的讨论身体换掉大把细胞还能不能算是同一个人的问题,印象中是从我高中老师那听到的,类似问题有特休斯之船或一支鼓老旧换鼓皮还有其他配件跟旧鼓能算同一支鼓吗?我的机车换掉过一大堆零件,偶尔也会想它是我骑了几十年的那一台车吗?不过那个鼓的比喻印象是在说佛教的,最后佛教会被换掉很多观念,那它还是当初佛陀的教诲吗?
楼主: vivina (乘着梦想去流浪 )   2022-06-23 02:13:00
特修斯的船也有在书中提到喔
作者: fnm525 (xxxxx)   2022-06-24 13:24:00
理与人那本书的后半段都在讨论同一性问题从物理的连续性谈到精神上的连续性有点难懂就是了==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