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MrTaxes (谢谢提醒)》之铭言:
: 以前家里有一本刘墉的<超越自己> 书忘了丢到哪去了
: 但是有一篇文章很有印象 刚好搜到网络上有
: 等等贴给大家看 内容是对虚拟世界的批判
: 那篇文大概是1980-1990年之间写的吧
: 当时的电脑运算和画质都还很差 网速也很慢吧
: 可是刘墉已经看出虚拟世界犹如迷幻药令人沉迷有害身心 蛮厉害的
: 那时候他儿子已经把电脑世界视为宇宙了 刚好之前在炒"元宇宙" 隔了三十年有吧
: 贴一下原文给大家看喔
我知道刘墉在讲什么,1997也已经有角色扮演游戏,
最后是叫玩家打开家里的门(同时也是内心的门)去接触更广大的真实世界。
SQUARE社不待自己独立出来做游戏的专业者是很有想法的,
顺便解释给不熟游戏的人听,当时的SQUARE社可以说是日本游戏界的精税公司,
他们用游戏对着日文玩家表达请不要沉溺游戏的手法比光是用文字更洗练,
(若要全过游戏还要稍微会日文,不是只会玩中文游戏的人就能办到的)
习惯沉溺电玩的人通常不会是刘墉的受众,但更可能是任何游戏的受众,
比起作家讲些玩家眼中的干话,
游戏制作者说的故事还比较能命中电玩成瘾者的核心观念。
刘墉跟你对游戏界的经典接触的太少。
我认为刘墉跟你都是在评价你们不是很了解的新兴艺术领域。
连日本都敢拿游戏配乐来当奥运进场曲,就算是被武汉肺炎拖累的一团乱,
但他们不是拿JPOP,不是喜多郎那类音乐,不是日剧配乐,也不是祭神用的雅乐,
代表游戏是上得了台面的创作,可以拿去展现给全世界最精锐的运动员。
游戏这领域不是没接触多少的人以为的有害身心可以盖述。
你和刘墉不会了解其中DQ和FF的游戏主旋律出现在运动场时,
那时唤起全世界多少中年人年轻时代的回忆和感动。
DQ和FF的影响力长达数十年,玩过的人数也数千万以上。
如果你有玩过经典的角色扮演游戏,经典的策略经营游戏,
经典的战略游戏,经典的益智游戏和其他说不完很多很丰富的游戏体验,
你不会这么简单认同一个没什么在玩游戏的文字工作者讲的话。
你没有办法用你自己的选择在几天或几周体验一个文明跟国度的兴衰,
看书可以旁观式地几天几周内体验,但没有切身感,选择不是你做的。
玩过文明帝国、凯萨大帝、ANNO系列等等的策略游戏的人才能体会我说什么。
也没有办法在几天内好像象征性的体验了一生,
看电影看书看剧场等表演艺术,都不像玩过动作游戏风之旅人有这种感觉,
还会对この道や 行くひとなしに 秋の暮れ这种异国俳句产生奇特的共鸣。
更不知道为什么我看那个老是在书板问一些书的片段不去认真系统性求教他人的,
简直是差利溺水,差利溺水是个流传在小众玩家间的典故。
这个典故也来自,象征体验一生的异域镇魂曲游戏。
你也很难光是从静态阅读自动认识多年后还在联络的人,
但是不少人的配偶,和朋友圈是从几十年前线上游戏一起出任务结识的,
某一些特定的游戏形成的交友圈很稳固,不一定是有名的线上游戏。
就我身边的例子看,大概是神之领域和线上创世纪的人际键结最强。
虚拟世界中最重要的是可以继续在现实世界互相帮助的朋友和交情,
这个刘墉也很难理解,他不是我这个ACG媒体发芽到兴盛世代的人,
不过我很讶异你也不是,我认为你年纪应该比我小。
虽然你问的问题和兴趣关怀的书本主题都有点时代了。
你也没办法以其他传统书面或戏剧舞台媒介,
试验性质地把一些概念放到城市中看看长期会演变成怎样,
或者是把一些设计理念放到小范围譬如说自身生活看会有何视觉效果。
这些在模拟城市跟模拟市民之类的游戏能办得到。
传闻曾有建筑相关科系用模拟城市做了些严肃的报告作业,
而我知道模拟城市和模拟市民背后都有参考建筑相关书籍理论去做游戏。
虽然我也认为元宇宙是炒作,但照着刘墉的观念去看待游戏领域的事情,
你就没有办法理解那些游戏曾经让我们GAME族感动在哪里,
发出的评论也不会改变我们这些理解更深的人的想法。
因为说起来你们是门外汉,真的。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QYN2P3E06s
你听过这个吗? 这个听起来很像弥撒曲,它是游戏配乐,
却不是残害身心玩物丧志的代表,
明白歌词还熟悉这旋律出现的场合会有强大的鼓舞力量。
对我来说,游戏领域就像这条歌一样,充满人类创造力的光辉梦想,
真可惜还是有很多人没有办法欣赏这个领域的精妙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