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最高学以致用法》活用知识的五种方法

楼主: wackynoteis (Wacky)   2021-11-18 18:47:58
《最高学以致用法》读后心得:活用知识的五种方法
日本“输出狂人”的锦囊妙计,让学习发挥最大成果的输出大全
图文好读 https://readingoutpost.com/power-of-output/
我自认为是一个很勤劳的输出者,直到我读到一位日本作者的著作,简直让我惊呆了。他
每天发行电子报,持续 13 年。他每天更新 Facebook,持续 8 年。他每天更新 YouTube
,持续 5 年。他每天写作 3 小时以上,持续 11 年。他每年平均出版 2~3 本书,连续
10 年。他到底怎么办到的?
这本书在说什么?
《最高学以致用法》的作者是日本精神科医师桦泽紫苑(Shion Kabasawa),同时也是一
位出版过二十八本书的作家,他最为人所知的是他惊人的输出能力。我认为他根本是一个
“输出狂人”,活生生地就是这本书的真人实践版。
他认为,只依靠“输入”来吸收资讯是不够的,因为实际上不会为你的生活带来任何变化
。只有当你动起身来“输出”,才有办法对你自己还有这个世界带来变化和影响。他在这
本书中整理了输出的所有面向,并且把输出分成三大类型,分别是“说”、“写”、“做
”,总共罗列了 80 个输出的方式。每个方法他都以 2~4 页的短小篇幅说明,搭配插画
版的图表加深读者的记忆。
这本书的难度属于“入门篇浅”,适合初学者和想要接触更多种输出方法的读者,读完之
后就可以直接应用(方法都很简单直接)。但是,如果你想对口语表达和内容写作要有更
“深度”的钻研,这本书就没有那么适合你。以下介绍五个书中主要章节内让我感到印象
深刻的观念和技巧。
1.输出的基本法则
输入和输出的“比例”。
作者开宗明义就说道:“很多人都是输入过多,却输出不足。”如果我们吸收了许多东西
,却没透过输出转化成自己的东西,那么很快就会忘掉那些输入的内容。那么,要花多少
时间输入、多少时间输出呢?作者提到最好的输入 vs. 输出比例是 3 : 7。这是有科学
根据的。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心理学家亚瑟.盖兹(Arthur Gates)曾经做过一项非常有趣的实验,
他找来一百名年龄介于 9 到 14 岁的学生,让他们在九分钟之内,默背一份“社交名人
录”。接着他把这些学生分成不同组别,安排给每一组“记忆时间”和“练习时间”的比
例各自不同。
最后成绩最高的,花了 40% 的时间在“记忆”。年纪越大的学生,花在“记忆时间”的
比例相对递减,其中以 30% 的组别成绩最好。所以,初学者适合用四成的时间输入,六
成的时间输出。更熟练的人可以用三成时间输入,七成时间输出。掌握这个观念,比起单
向输入的时间,我们要花两倍的时间去练习输出。
2.以科学为根据基础的表达术
用“说”的方式来表达。
我在读这本书的时候,一开始以为作者会把“写作”当成输出的主轴,没想到他第一个介
绍的输出方法是“说”。因为“说”是最简单的一种输出方式,试着转化自己输入到脑袋
的东西,描述你读过、听过、体验过的事情给其他人听,就可以让大脑更灵活,记忆变得
更深刻。
用说的方式有两个好处,第一个是拉近跟亲友的距离。作者建议我们可以使用“自我揭露
”的方式偶尔去分享自己的秘密,自己的弱点,自己不好的地方,就能拉近和对方的心理
距离。这在科学上的根据称之为“社会渗透理论”,指的是当你跟对方自我揭露得愈多,
感觉会更亲密。
第二个好处是提高自己的学习效果。对自己“提问”是最简单、且效果最好的一种输出方
法,可以大大地刺激大脑活动,去脑中寻找更多必要的资讯。有一项叫做“测验效应”的
实验,证实了在学习新知识的时候,对自己提问、回想和回答,记忆力会比起重复阅读的
人高出 10~20%。例如读一本书之前先问自己:“我想从这本书学到什么?”读到一半时
问自己:“我刚刚学了什么?”用自问自答让自己练习输出。
3.激发极限能力的书写方法
用“写作”激发创造力。
除了说之外,透过写的方式,能够进一步加深更长远的记忆力。根据神经学的研究,“写
”的动作会刺激大脑的“网状激活系统”(RAS: Reticular Activating System),这个
系统就像是一座“注意力塔台”,当他开始运作的时候,你的大脑注意力就会集中在眼前
的事物,开始努力从脑袋当中蒐集跟这件事相关的任何资讯。这也就是为什么,手写的时
候会激发我们更多的创造力。
接着,如果你要把想法转换成数位版的笔记、文章,那么“打字速术”就是一项必须精进
的技能的。你可以想像一个人要看着键盘慢慢敲,一分钟打 20 个字;一个人可以不看键
盘盲打,一分钟打 120 个字。他们在最基础的输出速度上面,就差了六倍。打字速度是
一个很容易被忽略的基本功。
在整个写作的段落里面,我认为有一个值得注意的步骤。无论作者想要写一本书、制作一
份投影片,只要是长篇的内容,他都一定会透过这三个步骤:先手写便利贴激发灵感、再
条列式整理架构、最后才写文章或制作投影片。手写输出就是透过“鸟的眼睛”,俯瞰整
体;数位输出是透过“昆虫眼睛”,详细且缜密进行。从大脉络进到小细节,是他高效输
出的诀窍。
4.成效远胜过他人的行动力
输出的关键“行动力”。
让我们回顾文章开头的一句话:“只依靠输入来吸收资讯是不够的,因为实际上不会为你
的生活带来任何变化”。这边要改成:“只依靠‘说’和‘写’来输出是不够的,最重要
的是采取“行动”,才会对你的生活带来变化。”与其每天写下“每周做两小时有氧运动
”,更重要的是真的去“做”。
开启行动力的开关有一个好方法,叫做“五分钟法则”。德国精神科学家埃米尔.克雷佩
林(Emil Kraepelin)曾提出一个叫做“劳动兴奋”的理论,他发现人们“一旦开始做事
,心情就会愈来愈兴奋,渐渐产生动力”。最近的科学实验解开了这个谜题,证实了这个
理论。
在大脑有一个叫做“伏隔核”的部位,当它的神经细胞开始作用时,会对海马回(掌管记
忆力)和前额叶皮质(掌管计画和推理)发送讯号,使大脑开始兴奋。但是,要有一定程
度的刺激才可以让伏隔核开始运作,这个时间就是五分钟。想采取任何行动,只要先告诉
自己“做五分钟就好”,如果五分钟之后真的没兴趣了就停下来吧。你或许会惊喜地发现
,你一旦开始之后就停不下来了。
5.提升输出力的训练
找一个你喜欢的输出“形式”。
我观察到作者的输出方式非常多元,短文、文章、写书、影音、讲座…等无所不包。像是
我目前还不擅长的影音模式,他在 YouTube 频道上面就发挥得淋漓尽致,至今已累积
3600 部以上的影片,1.35 亿次的观看数量。他的每日更新几乎是什么都聊,从昨天午餐
吃了什么到严谨的医学知识都能聊。
我认为,对于任何想开始“输出”的人来说,找到适合自己的输出方式仍然是很重要的。
我的建议是要跨出一点点舒适圈,但是也不要一次跨太多,否则太高的难度和挫折会让你
不敢前进。作者在书中提供了七种方式,写日记、纪录状态、写读后感、发送情报、社群
平台发文、部落格发文、分享兴趣。
对于想透过“写读后感”练习输出的读者,书中提供的范本非常好用。这个范本的架构只
有三个:Before、发现、To-do。读完一本书之后,先写下“在读这本书之前,我…”,
再写下“读了这本书之后,我发现…”,最后写下“今后,我打算做…”。你可以先从各
写一句话开始练习。熟练之后再把每个句子展开成更长的段落。读完三本书写下读后感,
比起读十本却什么都没写来得好。
后记:戴上输出者的滤镜
我觉得最近每次读日本书,都有一种在读“锦囊妙计”的感觉。《最高学以致用法》这本
书就深具日本人写书的特色,没有太多囉嗦的故事,直接给出重点和方法。这种写法的好
处是简单直接,好采用、好执行,很适合想要速效得到结果的读者。但缺点是,少了一些
思辨的过程,你不容易读懂他为什么这么做、不同的做法优缺点是什么、哪种情境适合哪
种不同类型的人。
这个感想也是当我试着“输出”这篇文章的时候,感觉到一种脑中想寻找的答案没有获得
完整解答的失落之情。当我们戴上了“输出者的滤镜”,就会发现许多原本不曾想过的问
题,以及原本自己还缺乏的知识,在输出的过程中,不断地思考跟寻找答案。
《最高学以致用法》这本书谈的是“输出”,我对作者的下一本书《最高学习法》谈“输
入”也很感兴趣。之后吸收完这两本之后,或许会有更完整的想法也说不定。我想这也是
作者期待看到的,我们可以先行动后思考:先输出、找到缺口、再度输入,形成一个不断
自我成长的循环。
作者: nineya (so what??)   2021-11-19 08:07:00
推,对这本书很有兴趣
作者: Alcatraz666 (lalalala)   2021-11-19 08:46:00
推个 看起来蛮有意思的
作者: RLH (我们很近也很远)   2021-11-19 11:21:00
推 请问您有推荐哪一些对表达跟写作更深入或有帮助的书籍吗
作者: brella (府城严选臭懒趴)   2021-11-19 23:15:00
作者: RLH (我们很近也很远)   2021-11-21 11:26:00
谢谢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