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李琴峰《独舞》

楼主: biemelo157 (瓜瓜)   2021-10-26 22:19:59
作者简介
《独舞》一书由李琴峰所著。李琴峰是台籍的日本小说家,出身于 1989 年,并在 2013
年旅居日本。2017 年出版的本书《独舞》在第六十届“群像新人文学奖”中 2016 件作
品脱颖而出,成为两篇优选小说的其中一篇后,李琴峰便在日本文坛渐受瞩目。李琴峰更
在 2021 年,以《北极星洒落之夜》获得“艺术选奖文部科学大臣新人奖”;同年,以《
彼岸花盛开之岛》一书荣获日本芥川龙之介赏,两者皆是台湾人获奖第一人。
书籍简介
《独舞》一书篇幅不长,约两百页上下,体例有点像是《蒙马特遗书》与《鳄鱼手记》。
在后记中李琴峰提到,当她写成这本书时,她刚好在阅读《鳄鱼手记》,多少有受到一些
影响。关于本书,书腰里有一句“同志、性侵、死亡,新世代探索生命苦难根源的轻灵独
舞。”明确地概括了本书的内容。确实,这样的题材与邱妙津颇有雷同,但请不用担心,
李琴峰的文字并不会压得读者喘不过气。与邱妙津笔下那种需要强悍地撑过的无涯荒凉不
同,《独舞》这本书并不歌颂黑暗和毁灭,这本书试图带给读者光亮与希望。在后记中,
李琴峰是这样说的:“若读者有着类似的、无边无际的孤独,且同样渴盼那一缕救赎的微
光,那么我衷心希望这部小说,能成为寻觅那缕微光的,一个至细至微的小小线索。”
本篇心得我不会为全书内容做介绍,我想讨论书中有关“自杀”的概念,会引入一些《蒙
马特遗书》的内容做类比。原本我还想整理台湾同志文学的演变,是如何从被死亡气息笼
罩着到多元丰富的生活描绘,因为本书提到了好几位作家以及其著作。不过这个整理起来
兹事体大,我这周又要开始考期中考,就先搁置在一旁,也许日后把知名著作如《其后》
还有著名作家如“陈雪”的书看完一轮时再来整理吧。
内容讨论
#自杀:理性与非理性的结合
在邱妙津的所有著作中,有一句话深刻的形塑了我对文字的审美观。
“我必须说唯有艺术家深深地被人类的悲情性及死亡所浸渍时,他才能真正感动我,他才
能真正伟大,或与伟大之存在相遭逢。”-《蒙马特遗书》
从高二那年第一次读《日记》至今,我就深深的沦陷在那些在爱情里与死亡和毁灭共舞的
文字,我自己的创作也多受影响,总是带有负面、黑暗、死亡的意象。不过,这样的文字
确实是病态的。这种病态的文字除了总是直言不讳地提及有关死亡的命题外,往往也伴随
著大量的失望、绝望、无处可走的情欲等等。我曾经感到好奇,那这些病态文字的创作者
到底是如何撑起这些情绪甚至挥笔成书的?
答案显而易见,这些创作者并没有撑起这些情绪,邱妙津、太宰治、三岛由纪夫等等,这
些作者都选择了自杀。我无从得知这些人自杀的心情,但从其著作中或许能窥探一二:原
来自杀并不是像我们想像的那样,绝望到无以复加的究极感性举动;反之,自杀是理性与
感性相结合的结晶。
“自杀。然而与从前想死,想从活着里逃掉的欲望相反,如今我感到前所未有地喜爱生活
、生命。”-《蒙马特遗书》
“是的,我决定自杀,那就是整个宽恕过程的终点。我并不是为了要惩罚任何人,我并不
是为了要抗议任何邪恶。我决定要自杀,以前所未有的清醒、理智、决心与轻松,因为是
为了追求关于我生命终极的意义,是为了彻底负起我所领悟的,关于人与人之间美好的责
任。”-《蒙马特遗书》
在《蒙马特遗书》中,邱妙津把死亡区分为“生理上”、“精神上”的死亡,既然体验过
“精神上”的死亡,且认知到若要进一步完整精神的绝对性必须体验“生理上”的死亡。
对于一个毫无畏惧地在追求绝对性的人,怎么能算是不理性?自杀怎么就是不正确的行为
了?关于自杀这件事。在《独舞》中李琴峰也多有描摹,且不约而同的在主角决定自杀后
,体会到的是全新的、阔达的、理性的、自我的境界。
“对她而言,死亡乃是对生命的逃避,但逃避又何妨。所谓出生,乃是无关乎自身抑制,
遭人强加以‘生’之事实。若人类注定无法对抗生之荒谬,那么最起码选择从生命逃避的
权利,总该是天赋的。第七天,她终于决心一死。这决心并非来自绝望的冲动,而是来自
谛观与理性的选择。”
从主角决定自杀之后的内容,是让我开始喜欢《独舞》这本书的理由。因为决定要自杀,
于是可以放下许多背负已久的包袱;因为决定要自杀,于是可以一往直前的追求诗与远方
;因为决定自杀,于是在剩余的日子里更能珍惜自己。破而后立、死而后生的抽象意涵莫
过于此。本书主角迎梅在自杀之旅遇见的每一个人,都代表着一个对于生命的启示,几乎
都能展开发挥成一部中短篇的赚人热泪的小说,但迎梅在走过这些故事之后仍然选择死亡
。这样的坚持仍然是不理性的吗?
我想说的是,透过这些著作,我对于那些抱持自杀想法的人的观感稍有不同。不要再批评
这些人“想不开”了,这些人正是认为自己“想开了”才决定自杀的。
心得
虽然我通篇在谈自杀,但《独舞》一书要传达的是生的意志。
主角最后自澳洲林肯岩的悬崖一落而下,但她的病源之根小雪成功的将其拦下,避免了主
角死亡的结果,最后小雪与迎梅在病房里的对话也是迎梅与自己和解的过程。老实说,我
认为这一段处理的十分不对我胃口,但确实能看出作者想要表达“不要死不要死不要死”
的想法。全书带给我的感受都是“生”,可是这种感受很微弱,而且具有某种程度的代价
。举例来说,书中有一段剧情是迎梅与小雪约会结束后,在分离的路上被尾随然后被强奸
,自然,这是迎梅的病源之一。而在书末小雪和迎梅的对话环节中,迎梅知道了当初那个
强奸犯其实是尾随着“她与小雪”,最后选择侵犯她而不是小雪只是随机的判断。
“她不禁在脑海里想像,在那个没有月亮的闷热夜晚,若遇到那种事的不是自己,而是小
雪的话-光是想像就使她不禁全身悚然,她绝不允许那种事发生。还好,是自己-然而与
此同时,一到嗓音在脑中细碎低语着:为什么非得是自己不可?没理由自己的生命比较卑
贱,为什么不是小雪,而偏偏是自己......”
在迎梅接受到这个冲击之后,她就神奇似的不想自杀了?!(其实书中是写她发现自己的
死会造成小雪的阴影啦。不过都 10 几年了,真的有这么在乎?Why?????)退一步
说,就算真的是因为自己的死会造成小雪的阴影,那不自杀的原因也不过是“为别人而活
”,与最理想的“为自己而活”仍然有相当大的差异。撇开这些不谈,至少这类作品不再
是全然的灰色调性,《独舞》给出了一种答案,而这答案能不能为各自的读者接受?我想
,时间与销量会给出答案。
最后,本书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话是关于创作的:“想着死,而不是想去死。”如果你的
文字启蒙也与邱妙津类似,那我想这句话或许能作为一个区隔创作者与精神病患者的微弱
界线吧。共勉之。
作者: DAKOU (大口)   2021-10-26 22:29:00
今天刚好去Aesop拿这本…
作者: cloudworld (艾利欧特)   2021-10-27 00:06:00
主角在林肯岩被救有些太过戏剧性 太巧合了不过这本比我想像还要好看
作者: MScorsese (^^)   2021-10-27 00:35:00
同楼上 这类情节让我觉得转折生硬 所以比较喜欢倒数5秒
作者: Ryuu79 (阿柳)   2021-10-27 09:37:00
我也觉得被小雪救转得好硬XDD 如果被陌生人救之类的还比较合理(?) 同感受到微弱的生的意志! 喜欢你的心得~
作者: brella (府城严选臭懒趴)   2021-10-27 19:06:00
作者: shinichi (野孩子)   2021-10-27 19:32:00
比起独舞 我比较爱倒数五秒月牙
作者: becky911 (绿仙)   2021-10-27 21:09:00
作者: yoga723 (You'll see )   2021-10-28 08:01:00
我昨天在Aesop也拿这本!
作者: carie (雪雪猫猫)   2021-10-28 12:25:00
五秒月芽赞,独舞还没读!
作者: p610260 (鸭)   2021-10-28 15:57:00
我也喜欢倒数五秒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