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当权的第三帝国》希特勒的复兴梦。

楼主: fatisuya (伊达枫)   2021-10-03 09:20:05
https://fatisuya.pixnet.net/blog/post/47896410
本书是理查德‧埃文斯 (Richard J.Evans)为纳粹德国撰写的通史三部曲的第二部作品
,关于前作《第三帝国的到来》与作者的一些介绍,已经有敝人之前写的书评可以参看。
懒得翻阅的我直接先下个结论:在敝人心中,这三部曲算是纳粹德国通史的决定版,现行
中文的其他作品都可以退休了。以上。
那么,在本作之中,埃文斯是要告诉读者什么呢?那就是:“一个看似衰颓的战败国如何
在六年之内重新变成新一轮世界大战的主角?”
在进入本主题之前,我们得先了解一个基本背景。在当时的德国人民与社会之中有个普遍
的共识,那就是《凡尔赛和约》的不公平与英、法等国对德国地位的打压。自一战战后以
来,威玛的政客无不致力于满足这个心愿:修正和约与拿回德国应有的国际名望。这也是
后来纳粹上台前的口号之一。不过,必须再三强调,这两者之间是有差别的。一般德国民
众的心中只是想回到威廉德国时期的那种“强国地位”,而希特勒则是“吸收了个人战败
经验”之后,认为“如果不想再次被打压,必须拥有足够的生存空间来完成经济自给自足
的目标,而这则必须向(德国)东边去取得,甚至不惜再打一场世界大战”。
这是希特勒的个人理念,也是纳粹主义的核心。其实一般来说,许多学者都很难解释清楚
究竟何谓“纳粹主义”。因为它没有像其他的意识形态那样,例如共产主义,有一个马克
思的“资本论”做为“圣经”。那本《我的奋斗》只是一个自传型态的喃喃呓语(其实元
首传世的两本著作都有中译本,有兴趣可以去坊间找找不难看到,能不能读下去才是重点
),很难成为一个“指南”。那么,人们大多时候,是按照希特勒的实际政治行动去推测
跟找寻“纳粹主义”的内容。在本书作者埃文斯或者另外一位大学者伊恩‧克肖的定义里
,它是一个独裁主义、中世纪封建主义跟现代性的混合物。第一个就无需赘述,第二与第
三个指的是,希特勒后来在规划它对征服的欧洲的处理方式。那个未来的新领地将以种族
主义为中心,将所有人按阶级划分,而日耳曼民族是居于最顶端的统治者,他们将全欧纳
为己有,资源全为自己服务。但讽刺的是,即使在自己国家内部,也存在着差异身分;表
面上所有德国人是一视同仁的,但“菁英将比其他人更平等”。因为希特勒认为战争不会
结束,即便他们征服了乌拉山以西,被赶过去的斯拉夫人与其他民族依然会持续反抗到底
,所以他会要求保持百万以上的常备军,服役一定年数后,士兵将会得到被征服的土地与
妻子作为奖赏。但这种分配是建立在阶级标准之中,菁英管理者将拥有更好的资源,生活
在充满高科技的都市中做为统治阶级而存在,而农民出身的只能安分守已,他们的生活水
平是会比其他民族高,但还是难以掩饰这种差异,一如中世纪的封建社会。这就是希特勒
心中的新秩序。它只是一种对十九世纪老派的帝国主义思想的修正,混合著一种菁英主义
跟利用现代科技造就的伪乌托邦,存在着剥削、征服、廉价的人命跟无个性的集体。
这个就是希特勒版“日耳曼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德国梦”。
那么,要怎么让这个混乱衰弱的威玛德国,转变成一座战争机器呢?让我们先看看下面这
段网络流传从《商君书》撷取出的驭民五术:
1、壹民:统一思想
2、弱民:国强民弱,治国之道,务在弱民
3、疲民:为民寻事,疲于奔命,使民无瑕顾及他事
4、辱民:一是无自尊自信;二是唆之相互检举揭发,终日生活于恐惧氛围中
5、贫民:除了生活必须,剥夺余银余财(即通货膨胀或狂印钞票),人穷志短。
五者之后尚不能制,则杀之。
这其实是一套放诸四海皆准的手段,任何一个“统治有方”的独裁国家都必然运用自如。
而希特勒在开始执政之后,也是按照上述的原则,一步一步将德国改造成他想要的战争机
器。(以下或多或少有点附会,大家可以自行斟酌参看,如果想更具体的学术论述,可以
参阅:《独裁者手册》与《独裁者的进化》两本大作)
一‧思想统合的齐一
希特勒很清楚要改造德国变成自己想要的样子,“从小教育起”更重要,毕竟成年人大多
已经有自己的政见,而孩子尚未定型,可以塑造,于是整个教育体系开始纳粹化。它们的
最终目标是打造出“坚毅、具服从精神且有战斗力量”的雅利安民族,要求孩子行纳粹礼
,灌输服从元首意志,删除“无用的学科”,去除不服从党意志的老师,建立“青年营”
展开军事训练,即使因此造成知识水平的低下亦无所谓,毕竟对士兵来说,不需要太多的
文化,只要能懂指令就够了。
反智的程度不止于此。
纳粹制定了减少大学生的相关法规,文科等与军事发展无关的学科都被压抑,女性被要求
不得追求学历,只要满足中学水平,其他时候专心在家“相夫教子”即可。很快的,各企
业的人资发现这些刚出社会的青年整体素质直线滑落。
但是,德国的科研水平在二战期间依然是冠绝全球。毕竟,纳粹是坏不是傻,他们在跟军
事有关的领域的投资是毫不吝啬的,第二帝国跟威玛时期奠定的基础并没有被完全破坏,
而几个重要企业也都有自己培养的科研团队在撑著。
此外,纳粹是所有现代独裁政权中,对艺术跟文化这块领域最重视的,这有一部分原因来
自于希特勒个人的偏好,另外就是他们宣称的“国家社会主义”要求的方方面面无所不包
。然而,将这两个领域按照政治需求单一规制化的结果就是扼杀了所有原创的自由发挥,
最后变成枯燥乏味的“美感”。戈培尔的精神动员并不能算成功,尽管也有〈意志的胜利
〉这样的成功作品,但人们最终还是对日复一日相同的东西感到厌倦。毕竟,尽管各种宣
传渗透进了生活、语言,塑造出的政治神话确实容易使人入迷,但经济上的体验是直接的
,如果没有实效,美梦很快就会破灭。
媒体当然是不容错过的环节,纳粹很快就将所有的报纸机关都掌握在手中,只有《法兰克
福新闻报》因为其特殊背景跟国际享誉,在纳粹当权早期依然保有一定程度的自由。但即
便如此,他们也还是不能太过直接的批评与报导。于是他们想出了一个方法,即,在一些
敏感的报导前加上“以下内容纯属虚构…”,但内容却是详实的细节,读者一看即明白。
(这跟ptt的爆卦:我做了一个梦…有异曲同工之妙啊) 而纳粹运用的最有力的其实是刚刚
盛行起来的收音机,戈培尔在这方面算是炉火纯青,他控制节目的安排,让娱乐跟大内宣
均衡,否则人民会感到厌烦而想办法偷听外国的频道,精明的部长对此可是心知肚明。
只是,明眼人都能看出,德国社会的文化水平在按照纳粹的要求长期实施后,将会直线衰
弱,或变成只有部分阶级能维持或独占知识,重演中世纪以前的人类社会的差异境况。
二‧国强民弱
纳粹执政取得支持最重要的支柱在于经济,希特勒发誓“消灭失业”,所以这确实被他列
为首重之重的目标,而它们看起来也像是在数年内达标了。
德国的经济其实在33年时已经开始好转,巴本等前几任总理开始采取了凯恩斯的经济学说
,已经逐渐产生效用。此时接手的希特勒,也一改他们之前的那种激进的社会主义风格,
努力争取商业界的支持,维持资本主义的体制。
在“一切不变”的情况下,纳粹党的第一招是开发大型基础建设,这可以创造许多就业机
会,建设所需的材料又可以赋予企业订单,又是最容易炫耀与宣传的政绩,一举数得。第
二招是立法迫使企业辞退女性,让出空额给失业市场,代价是给予补助金,好让她们可以
“专心当个家庭主妇”。第三招则是征兵,重整军备除了武器之外也需要兵源,这可以非
常有效的降低统计数字。这三板斧打完后,要是数字还不太好看,纳粹的最后一招就是强
制劳役,迫使一般失业人口去低薪资的工程,刚毕业的新鲜人去农村服务。如此,希特勒
可以大声的向国民跟世界宣告他们战胜了失业。
另外,很快的,希特勒任命了天才金融家沙赫特,在此人的主持下,巧妙地以“梅福票”
这种半债券的方式让国内投资能够展开,但又不至于因发行过度货币造成通膨。同时,沙
赫特努力地向中南欧找寻市场,在缺乏国际硬通货的情况下以物易物的换取了资源,替国
内工业争取到了订单。德国经济在三零年代中期确实开始飞快的复苏。然而,始终不要忘
记最终目标是为了战争,希特勒认为德国必须对外争取“生存空间”,才能让这个民族长
治久安。于是纳粹开始大张旗鼓的重整军备,而这项政策在初期也对经济复苏产生了助益
。然而,毕竟军事工业跟消费性产业不同,它不能出口换取外汇,并产生循环(西班牙内
战或许帮了些忙,但38年之后就开始消退,可参看《希特勒的影子帝国》一书),德国的
贸易赤字日益严重。而国家对于工业界的干涉日益增强,不断的强迫各大厂把资源投入军
事产业也引起许多商业巨头的不满,于是沙赫特开始跟希特勒产生裂痕,最终下台。接手
的戈林更加异想天开,他开出了许多根本难以达成的计划,但对经济的现况却是不管不顾
。至于为何纳粹敢如此妄为,简单的来说,就是希特勒认为只要对中南欧出手发动几场军
事冒险来掠夺,即可填补这些债务黑洞。(他并吞奥地利、捷克斯伐洛克确实尝到了甜头)
他们敢作这种掠夺思维,是因为他们在国内吞噬犹太人的财富已经行之有年。纳粹在德国
境内驱逐跟残害犹太人,而这些群体富裕的财产则被无情的瓜分,少数有良知的教养份子
尚能抗拒,但绝大多数企业家跟平民都跟着参加的这场掠夺盛宴,着实发了一笔横财。
希特勒主张要建立经济自给自足,然而德国的资源与农业始终无法撑起所有的需求,在大
砲与黄油之间纳粹选择了后者,要求德国人民勒紧裤带,将来争取到“生存空间”之后会
给予他们丰厚的报酬。然而这些既得利益者实际上过著富裕又奢侈的生活,他们在希特勒
有意无意之间的纵容之下腐败,特权横行。然而,纳粹又始终强调着要打造出一个德意志
民族共同体,这是他们执政的目标。至于不论他们是否有没有做到,贫乏的德国人民已经
无力反抗。
三‧社会单位的原子化
纳粹对德国社会的每个阶级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造。
帝国时期的旧贵族在保守主义立场上跟纳粹颇为接近,因此一开始是采取同情的态度,而
希特勒也刻意拉拢他们。但随着其立场逐渐稳固,这位独裁者并不愿意让德皇归来分割他
的权力,于是就开始转冷淡。不过,希姆莱却深深地被贵族的作派吸引,他让大量的年轻
军事贵族加入党卫军,希望提升手下组织的“格调”,因此两边一拍即合,旧阶级在新组
织中很快就找到了自己的定位,尽管他们很快就会感到幻灭与失望。
农民对纳粹的支持向来是比较薄弱的,但希特勒的经济自主政策又不能缺少了这环,所以
在改造这阶级时,是小心翼翼。纳粹的农业专家达雷主张要建立农民共同体,巨大的农场
与合作社跟国家统一定价。他反对德国农民的传统:分割继承制,要求立法加以禁止。但
他低估了农民的社会结构在经历了工业革命后仍未被破坏的现实,遭到了冷淡的抵制。而
且许多分不到家产的年轻人纷纷出走到都市谋生,反而更加减少了农村的劳动力。迫于此
,纳粹在农村社会组织了其地方党部巩固这些人力,并希望趁机瓦解传统的社会结构,但
没有奏效。在害怕过度改革反而影响农业产量的情况之下,纳粹根本不敢对那些依然有很
高凝聚力的农村用强行手段。而推行机械化跟现代化农业的效果也十分有限,纳粹的农场
经济政策失败了,达雷的农业乌托邦终究是幻影。
德国社会阶级中有一群人有着专属且难以翻译的词句指代:Mittelstand,它类似法语的
“小资产阶级”或者英语中的“中下阶层”。这些人介于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他们
脚踏实地、认真勤勉,但常常在政治运动中被忽略。其职业通常是小店主、手工业者跟小
农场主。20年代的混乱之中,纳粹就是注意到这些人并成功拉拢,而得以起飞。他们憎恨
百货业、大工厂跟大农庄对其职业的威胁与迫害,所以希望纳粹能给予帮助,很快就感到
失望。尽管新的执政者确实对于那些大型产业进行了限制,但同样的也对他们实施监管。
各种证照,合作社是为了控制方便抽税,而价格管制则影响了其利润。于是Mittelstand
很快就发现自己处于一种饿不死但也过不好的尴尬境界。
但其他职业跟阶级也没好到哪里去。纳粹是按照其重整军备的需要来决定重视的程度,它
将各行各业都纳入监管,认为没有太多助益的行业被压抑跟贬低,而即便是“有用”的,
也是必须按照其需求来行事。例如工程师,就被指派去打造军事建设;医生,在管制下成
为军事医疗跟种族政策的工具。
至于政府的文官系统,因为之前经济恶化,预算被大砍,在薪资福利大幅减少的情况下,
士气跟吸引力都处于相当恶劣的情况。纳粹上台后,其威权主义跟强调国家至上的理念,
至少帮助留下来的那些人重整旗鼓,他们接受了新政权的驯服成为其助手,而这本来就是
官僚基础,也不令人意外。
社民党跟共产党被摧毁之后,旧的工人组织也一并解散。不过纳粹还是重建了一个新的,
不是为了工人的利益,而是为了方便控制他们。表面上这个新的工会保障了工作权跟薪资
稳定,但同时也限制了他们在不满的时候能够争取的任何可能。事实上的仲裁法庭只是摆
设,或者偶尔处理一些无关痛痒的案子。大部分时间里,纳粹禁止任何工人有任何自主想
法,只能按照安排行事。古罗马为了安抚人民,采取的是“面包与马戏”,纳粹也效仿了
。他们组织了“力量来自欢乐”,一种大型的官方俱乐部,安排让那些工人在指定的假日
,可以出国度假。这表面上看起来是美好的一趟旅程,但其实还是要工人自掏腰包,而且
行程都是低廉的,活动都是官方的样板。工人虽然不满但还是能够接受,毕竟还是很多贫
穷的工人终其一生是进行不了这样的旅行的。
下一个遭到毒手的是宗教。纳粹痛恨德国境内的宗教分裂,他企图整合新教跟天主教,将
之合并成为一个“德意志基督教”,做为服务政权的工具。确实,一开始新教在某些政策
上跟偏右派的纳粹不谋而合,因此他们倾向于支持这个政党。然而,随着纳粹的种族政策
,各种偏激主张与控制力道开始萌芽上升,双方的分歧日益加大。著名的牧师马丁‧尼莫
拉(Martin Niemöller)就是一个例子。最初他也是强烈支持纳粹的,但他在一些迫害政
策上的坚决反对终于让当局选择将他列入敌人名单。纳粹将他送进的集中营,但出于其国
际知名度,希特勒保全了其生命。尼莫拉在集中营的坚持成了一种典范,他晚年忏悔时说
出了一段经典的话语,作者埃文斯点出了一件事情:尽管他的言语是深刻的,但这段话还
是呈现了德国宗教的深刻分岐,尼莫拉没有提到天主教徒。
纳粹对待天主教会的手段某种程度也是延续了现代欧洲世俗化之后跟罗马教廷之间的对立
,然而,他们的镇压造成的结果就跟古罗马对待基督徒一样,只是造成更多的殉道者。纳
粹希望整合基督教,但失败了,因为他们也无法拿出具体的替代品。埃文斯说,有些学者
认为纳粹是一种政治宗教,可他并不这么看。并不单是,因为纳粹没有一部至高的经典可
以遵奉,也不是因为他们不述说什么永恒愿景(纳粹主张的是现实的政治期望),而是这个
希特勒主张的更多是全方面的对社会的控制,是一种政治的纲领,生活的指导,这种是比
较具体而现实化的,把纳粹描述成宗教并无助于了解这种现象。
总而言之,希特勒对于德国社会的改造也是为了一个目的:备战,为了向外争取德意志民
族的“生存空间”,而这所有的牺牲都将以从东欧取得的“战果”来补偿。不过纳粹不跟
你讨论怎么分配的问题,而是只能单方面接受。如前所述,这个政权企图建立的是一个“
半现代化半封建”的“乌托邦”。由大量德国人前往东欧殖民建立农庄,奴役当地人,以
供应资源给本土的科技都市菁英。在这个建构中,所有人都将找到自己的位置,成为德意
志民族共同体的一份子,所有个人私利都将向集体公益让位,牺牲与奉献成为最高的情操

听起来是挺美好的,但要破除这种迷汤也很简单的,只要看看它们在实践中是否存在着欧
威尔的《动物农庄》中的名言:“所有动物都是平等的,但有些动物比其他动物更平等。
”纳粹明显腐败的高层就是戳破谎言最简单的利器。而德国人民其实心知肚明,但他们除
了偶尔的牢骚外并没有什么作为。因为这个政权彻底的利用了他们对二三零年代的经济失
败带来的政治混乱的恐惧,使其宁愿选择那一点虚假的稳定与温饱,也不愿意再对既有的
秩序发起挑战。而且德国社会已经被原子化了,很难再有什么串联起来的大型社会运动。
而绝大多数的中底层人每日都汲汲营营的求温饱,根本也没有时间去思考。而这恰恰是纳
粹想要得到与期盼的,这正是专制统治的最佳状态。
四‧建立恐惧社会
在清洗了罗姆跟冲锋队之后,希特勒赢得了国防军的效忠。于是他把对国家的誓词改成了
对他自己个人的效忠,这将影响之后的历史。这也代表了德国变成了双元国家并存的开始
:一个旧官僚体系组成的“常规国家”跟由纳粹党机构凌驾其上的“特权国家”。希特勒
为了方便其行使独裁,放任这两个架构并存,彼此竞争,但是,随着“党国一体化法”的
颁布,后者逐渐侵蚀了前者。
此外,原本只是担任希特勒个人护卫的亲卫队,逐渐由希姆莱扩大成“党卫军”,他替这
个单位增加了许多新的元素,例如,要求全部成员必须是纯净的雅利安人等。之后,随着
恶名昭彰的海因里希的加入,野心勃勃的他成立了特务机构“盖世太保”,并将原本的警
政体系合并,从此,一个“合法的暴力”警察国家就此诞生了。
纳粹清除了冲锋队之后,对内的控制手段就从暴力转向了恐怖。本来,长期的使用暴力是
不现实而且成本过高的行为,而让人民心生恐惧的自我约束才是真正行之有效的政策。
人们长期存在的一个迷思是,盖世太保无所不在。这其实并不正确。因为他们实际的编制
数量并不高,尽管他们合并的警政系统,可是旧有的体系并不是所有人都愿意加入纳粹,
而希姆莱也无意无条件地接收。真正让人心生恐惧的手段是:毫无限制,实质藐视法治的
刑罚体系与告密制度。虽说告密事件的发生也并非想像中那样的频繁,事实上绝大多数的
德国人很少随意举报,尽管如此,只要有一部份的人做了这样的行为,就足以杀鸡儆猴。
毕竟盖世太保是宁枉勿纵的。
此外,纳粹建立了体系严密的集中营,并把许多“不受欢迎”(罪犯、流浪汉、精神疾病
者)的人送进去,同时也把监狱中“社会的多余”(重罪)一并“处分”,这对许多普通德
国人民来说,并不受影响,反而觉得“治安变好”。但其实这是幻觉,纳粹才不在乎那些
小奸小恶之辈,他们只是以此掩人耳目,让人忽视了同时有许多无辜的政治犯也遭到了不
公正的待遇与酷刑。此外,它们把司法体系纳入自己的控制范围,虽说“依法行政”,但
实质藐视所有法治精神,最著名的就是“新法不溯及既往”的共识精神,当他们发现有新
的“罪行”,就会立刻编排出新法向犯人治罪。法律在纳粹的手中只是“鞭子”。用来控
制人民与社会的工具。
以上,就是希特勒为了将德国打造成一个完美战争机器所实施的各种政策与改造。是否很
符合《商君书》所说的“原则”呢?
A.P.泰勒曾经在其知名著作《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源》中提出一个引发不少争议的论点,
他认为希特勒在39年9月引爆全面战争是其外交冒险中的一个误算,并非计划。
这种解释只能说对了一半。
综上所述,说到底,纳粹政权的终极目的是要再掀起一场大战来挑战“凡尔赛体系”。希
特勒基本上接受依照国防军高层的意见,认为备战至少要到40年代中期之后才能完成。但
德国国内的经济无法负荷他那种急速爆发式的扩军与备战,等待的结局要嘛不是破产,否
则就是必须急速转向黄油,最下策就是正常国家不可能想的第三条路:通过对外侵略夺取
财富。奥地利是第一个受害者,他原本期待在38年就在捷克大打出手,但在内有戈林外有
张伯伦与墨索里尼的情况下“失望”了。(其实他在慕尼黑会议结束后在柏林举行的一场
战争游行中,市民冷淡的反应也表达了某种态度)
但希特勒并没有停住步伐,或者是说他根本不可能有收手的选择,他听信了李宾特洛甫这
些好战派的理论,还是认为英、法会继续退让,于是再次于但泽投下了骰子。但是他赌输
了。 据说希特勒在听到英国宣战时,曾质问其外交部长:“现在你看怎么办!?”
不管怎样,这都改变不了一件事实,那就是希特勒一心求战,只是时间的问题。而德国社
会在纳粹的改造之下,已经扭曲变形成极端的状态。这将在大战开始之后展现出的各种残
暴行径中展露无遗,特别是那些年纪越小,越受纳粹思想改造越深的年轻人之中越显著。
历史给我们的教训就是人们从不记得任何教训。我们必须反驳这个论点。悲剧的发生往往
在于人们的纵容,而我们是否能够在事前防范于未然,则在于是否熟悉过去发生过的惨剧
。纳粹德国对人类历史“最大的贡献”即在于此。
在这个风云多变的当下,阅读本书,其实是很有意义的。
“千年易过,德国罪孽难消”(“Tausend Jahre werden vergehen und diese Schuld
von Deutschland nicht wegnehmen”)
埃文斯接下来的第三部《战争中的第三帝国》将会描述后面悲惨的历史。
作者: cloudworld (艾利欧特)   2021-10-03 10:19:00
作者: ACRM2929 (司马娘)   2021-10-03 11:56:00
推推
作者: p0pblg9876 (joe)   2021-10-03 18:46:00
真希望这套能出繁体
作者: decorum (Festina Lente)   2021-10-03 19:26:00
Evans的英文很简洁,容易阅读,看原文就好。不过Kindle版错字很多。
作者: bibigaga (毕毕尬尬)   2021-10-03 19:42:00
推! 希望能出繁体
作者: deliciouspie (bluemoon)   2021-10-03 19:49:00
作者: Clindr   2021-10-04 11:02:00
作者: wtchen (没有存在感的人)   2021-10-04 20:34:00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