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人类大历史》一书由 Yuval Noah Harai (以下简称哈拉瑞)所著。哈拉瑞于 1976 年
出生于以色列,毕业于 Hebrew University of Jerusalem 的历史系,专门学习中世纪史
与政争史。毕业后,哈拉瑞在 Jesus College, Oxfordꀠ拿到他的 PhD 学位。也是在这
个期间,哈拉瑞读到了 Jared Diamond 的作品,这大大的影响了哈拉瑞的写作,也是促
成本书出版的一大关键。另外,更引人注目的是,他似乎在 2017 年前都没有拥有过智慧
型手机。除了本书之外,哈拉瑞的著名作品尚有《人类大命运》与《21 世纪的 21 堂课
》。
书籍简介
《人类大历史》一书于 2011 年在以色列出版之后便洛阳纸贵,陆陆续续翻译成各国语言
后,在全球狂销超过 1150 万册(这还只是 2020 年 3 月的数据)。
所谓“大历史”指的是宏观的人类史,这里的宏观指的是试图回答大问题,例如为什么是
人类主宰地球?为什么是欧洲称霸全球?“大历史”虽然冠著历史之名,但就其实质,大
历史显然必须是各个学科的总和汇整。举例来说,本书除了历史之外,还整理了大量的生
物学、心理学等等学科的资料。换句话说,所谓大历史就是试图从一个最全面的角度阐释
所有在此时此刻之前发生的重大事件,并且意图探测看看未来。
本书一共分为四个大部分:“认知革命”、“农业革命”、“人类的融合统一”与“科学
革命”,共有 20 个章节,约 450 页。本书最让人赞叹的地方,便是在许多我们在历史
课上学到的知识基础上,提出截然不同,但又相当经的起推敲的解释模型。例如“农业革
命:不是人类征服了植物,是小麦征服了人类”、“科学革命:让人类真正进步的原因是
承认无知”、“宗教与意识形态:佛教跟资本主义居然是相同的类型”等等。
本篇心得想介绍的是本书有关“想像的现实”的部分,接着会延伸到“宗教型态”。可惜
的是,本书还有许多其他主题,但碍于篇幅我无法一一介绍,如果对本书有兴趣的朋友欢
迎参考我在文末附上的章节笔记,里面有我阅读本书时为每一章做的重点摘要。
内容简介
#智人之所以特别:想像的现实
智人究竟为何称霸了全球?在我们讨论这个问题前,我得先把问题在明确的说明一下:是
“智人”称霸了全球,而非“人类”称霸了全球。
在国、高中学习生物的时候,我们知道生物在五界分类之下依序有七大层级,分别是“界
、门、纲、目、科、属、种”。而智人的学名 Homo Sapiens 指的是智慧的(Sapiens)
人属(Homo),也就是说,智人实际上属于“人属”中的“有智慧种”。这也就表明了,
并不是“人属”称霸了地球,而是“智人种”称霸了地球。那问题就来了,究竟智人跟其
他种族有何不同之处?竟然能够奴役其他差异甚大种族,甚至可以将差异不大,同为人属
的其他种族(例如尼安德特人)尽数消灭,进而占领整个地球呢?
本书给出的解释是:认知革命。大约距今七万年到三万年前,智人出现了新的思维和沟通
方式,这也正是所谓的认知革命。会发生认知革命的原因为何?我们无从得知。最普遍相
信的理论认为,因为某一些偶然的基因突变,改变了智人大脑内部连结方式,让他们以前
所未有的方式来思考、用完全新式的语言来沟通。为什么这只发生在智人的 DNA?我们现
在只能说,这就是纯粹的偶然。这里比较重要的,并不是突变的原因,而是突变带来的结
果。
“前所未有的方式来思考、用完全新式的语言来沟通。”那人类的语言到底有什么特别的
地方?最常见的理论,是认为人类语言最为灵活。虽然我们只能发出有限的声音,但组合
起来却能产生无限多的句子,各有不同的含义。于是,我们就能吸收、储存和沟通惊人的
讯息量,并了解我们周遭的世界;第二种理论,也同意人类语言是沟通、描述世界的方式
;然而语言要传递的最重要讯息,不是关于狮子和野牛,而是关于人类自己。我们的语言
发展成了一种传播八卦的工具。显然,如果一大群人想合作共处,“说坏话”这件事可是
十分重要。大约在七万年前,现代智人发展出新的语言技能,让他们能够八卦数小时之久
。这下,他们能够明确得知自己部落里谁比较可靠可信了,于是部落的规模就能够扩大,
而智人也能够发展出更紧密、更复杂的合作形式。
然而,人类语言真正最独特的功能,并不在于能够传达关于邻人或狮子的资讯,而是能
够传达关于一些根本不存在的事物的资讯。据我们所知,只有智人能够表达从来没有看过
、碰过、听过的事物,而且讲的煞有其事。简而言之,“讨论虚构的事物”正是智人语言
最独特的功能。“虚构”这件事的重点不只在于让人类能够拥有想像,更重要的是可以大
伙儿一起想像,编织出种种共同共享的虚构故事。这样的虚构故事赋予智人前所未有的能
力,让我们得以集结大批人力、灵活合作。举例来说,这个宇宙根本没有神、没有国家、
没有钱、没有人权、没有法律、也没有正义,这些东西只存在于人类共同的想像之中。
有些人可能会对此产生反对意见:“世界上没有神,我同意。但世界上没有钱、没有国家
?至少人权是普世价值吧。”在说明这点之前,我们得先知道“虚构”、“存在于想像之
中”并不是“谎言”。哈拉瑞把这些“虚构故事”称为“想像的现实”,所谓“想像的现
实”指的是某件事人人都相信,而且只要这项共同的信念仍然存在,力量就足以影响世界
。举例来说,现代社会有一项“想像的现实”称为“人权”,为了简单说明,人权的基本
含义就让我们用“平等”来概括。
所谓“平等”是现代社会共同想像出来的,这个概念在从前根本不存在。举例来说,在汉
摩拉比法典中,刺伤贵族与刺伤奴隶的赔偿价格不一;在印度社会中,种姓制度将人类划
分为好几个阶级;就连刚创造出平等概念的美国,都还把黑人当作奴隶来使役。平等只是
个想像出来的概念,但只要现代社会人人都愿意相信这个概念,那么平等便在社会中有着
莫大的威力。换个例子解释,明明纸钞的物理价值(纸的成本)很低,但为什么大家都愿
意使用呢?那是因为人人都相信钱是有价值的,只要大多数人相信纸钞有价值,那么纸钞
在社会中就有价值。
这就是“想像的现实”。从认知革命以来,智人一直就生活在一种双重的现实之中。一方
面,我们有像是河流、树木和狮子这种确实存在的客观事实;另一方面,我们也有像是神
、国家和企业这种想像中的现实。这种透过语文创造出想像的现实,就能让大批互不认识
的人有效合作(稍微思考一下,如果不是世界上所有人都相信金钱这个虚构故事,那我们
在交易的时候就得扛着大包大包的小麦或黄金)。也是因为想像的现实,让智人的合作能
力远超其他生物,甚至是极为相似的其他人属也不像智人一样拥有这么大规模的合作能力
。
但是,如果说这些我们认为的现实都是想像出来的话,那么是否只要稍微更动一下现实的
情境,就能让所谓的想像的现实产生改变?答案是肯定的。正由于大规模的人类合作是以
虚构的故事(也就是神话)做为基础,只要改变所讲的故事,就能改变人类合作的方式。
只要在对的情境之下,这些故事就能迅速发生变化。例如在 1789 年,法国人民几乎是在
一夕之间,相信的故事就从“君权神授”转成“主权在民”。例如人类的思想演进从“帝
国主义”、“民族主义”、“资本主义”不断的演变。
好了,如果已经熟悉“想像的现实”这个概念,接下来就让我们谈谈现代社会中最大的一
种想像的现实:“宗教”。
#宗教:“想像的现实”的产物与支柱
透过上面的内容,我们了解“想像的现实”的概要。更重要的是,我们应该也发现了想像
的现实是如何的脆弱,只要稍微转换个情境,就能转变故事的内容。
那有什么方式能够巩固想像的现实呢?答案是宗教。我们常认为宗教造成的是歧视、争端
、分裂。但在金钱和帝国之外,宗教正是第三种让人类统一的力量。正因为所有的社会秩
序和阶级都只是想像的产物,所以他们也十分脆弱,而且社会规模越大,反而越脆弱。在
历史上,宗教的重要性就是让这些脆弱的架构,有了超人类(superhuman)的正当性。有
了宗教之后,就能说律法并不只是人类自己的设计和想像,而是来自一种绝对神圣的最高
权柄。
简单来说,就是把想像的现实说成一种超人类的秩序。例如《基督教》认为,耶稣是基督
的化身;《伊斯兰教》认为默罕默德是上天派来的先知;《种姓制度》是“神明的不同部
位”带来的差异;《皇帝制度》是“得天命者”得天下;《独立宣言》中的“自由与平等
”是“不证自明”的道理;《共产主义》的资本阶级必然倒塌。做个小结,我们可以说宗
教是“一种人类的规范及价值观的体系,建立在超人类的秩序之上”。这里有两大基本要
素:第一、宗教认为世界有一种超人类的秩序,而且并非出于人类的想像或是协议;第二
、以这种超人类的秩序为基础,宗教会订出他认为具有约束力的规范和价值观。
有些人会有疑问:“不是在谈宗教吗?怎么跑出了独立宣言、共产主义都冒出来了?”要
说明这个问题,就得检视一下哈拉瑞对于宗教的定义:一种人类的规范及价值观的系统,
建立在超人类的秩序之上。其中“超人类”很容易跟“超自然”混淆,但这两者其实相当
不同,“超人类”指的是他们并非由人类制定,但这并不是某种超自然现象。确实,基督
教与伊斯兰教相信的是“超自然”现象,但独立宣言、和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法则不是超自
然,只是他们相信的规则超脱于人类制定的范畴。
也许换个名词会让大众更好了解。相信“超自然”法则的一般被称作“宗教”;相信狭隘
定义的“超人类”法则(自然律)的一般称为“意识形态”。这种新型的自然律宗教信仰
,包括了自由主义、共产主义、资本主义、民族主义和纳粹主义。正如上述的分类,他们
不喜欢被称为“宗教”,而说自己是“意识形态”,但这就只是修辞罢了。我们前面曾说
宗教就是“一种人类的规范及价值观的系统,建立在超人类的秩序之上”,这么一来,苏
联的共产主义与伊斯兰教同样符合宗教的定义。
做个总结。我们相信的种种“主义”其实隶属于“宗教”的一种,而“宗教”则是“想像
的现实”的产物与支柱,让这些虚构故事有了够硬的后台作为支撑。我们都看过宗教的力
量,纳粹的《进步人文主义》;共产党的《社会人文主义》,甚至是现代社会流行的《资
本主义》与《消费主义》都大大主宰着我们的生活。了解上述内容后带给我的最大的感触
,便是告诉我们这一切都是想像出来的,都是约定俗成,且都是“可以改变”的。举例来
说,资本主义并不是普世原则,资本主义不过是我们现在多数人相信的虚构故事。那么这
个虚构故事会幻灭吗?会像民族主义一样被人们遗弃吗?如果会的话,遗弃的关键又是什
么呢?我们能预见这种未来吗?这种未来又有多少种可能性呢?我想,这些都是值得我们
省思的议题。
心得
这是我第二次阅读本书,这次预计会把哈拉瑞的三本著作重看一次,接着去看贾德戴蒙的
书。
比起第一次看本书,对于一些新奇的概念便不再有“啊!还可以这样!”的想法,不过作
者幽默风趣的笔法倒也让我回想起第一次阅读本书时的许多乐趣。《人类大历史》一书将
历史大约分成几个片段,在这几个片段内作者探讨了好几个主题,例如经济、信仰、语言
、行为等等。作者在介绍一个大主题时常常会先归纳出重点要素,再对这些摘要发挥,例
如本篇心得介绍的宗教,作者在一开始便先开宗明义的讲:“一种人类的规范及价值观的
系统,建立在超人类的秩序之上”,其他诸如资本主义、帝国主义等等作者也有做类似的
整理。
我一直都在想这种做法是好还是坏。我的意思是,定义真的有这么重要吗?例如,作者根
据他给出的定义,在本书明确将佛教分入“意识形态”的类别而非“宗教”,我感觉就算
不照这个定义区分,或就算误用了这个定义将佛教纳入“宗教”的门类似乎也没有大碍。
这个问题困惑了我一小段时间,但我在整理章节笔记的时候找到了能说服自己的解答。
我给自己的说明是:定义是为了方便分类。作者在本书第七章提到,由于智人的社会秩序
是透过想像而建构,而维持秩序所需的关键资讯无法单纯靠 DNA 就复制传给后代,所以
需要透过各种努力,才能维持种种法律、习俗、礼仪,否则社会秩序很快就会崩溃。这种
“努力”便是文字诞生的契机。
而有了文字还不够,当文字一多起来,整理文字也势必会成为一个庞大的工程。因此,学
习并内化种种编目、检索和处理资料的技巧就显得相当重要了。那这时候,整理资料就势
必需要一个标准,而这个标准也就是上述提及的“定义”。简单来说,资料的分类需要固
定的依据,也就是定义,而因为人类有分类资料的需求,所以将事物进行定义便是有意义
的。
但反过来说,这也就代表若有不需要分类的行为,似乎就不太需要有定义存在。在《反脆
弱》一书中,塔雷伯就很讨厌凡事都要找寻定义、正确命题并且了解内含的做法。举例来
说,你不需要知道孝顺的定义也能做出孝顺的行为、一个人不需要了解机械力学的定义也
能顺利的踩脚踏车;但若不知道会计的定义很可能就无法顺利的写出资产负债表、不知道
数学的几大公理很可能就无法设计出任何高科技的产品。综合两者,我自己的思考是需要
分类或需要应用的事情才需要去讨论定义。
也不知道我这个小小思考有何用处,不过总归算是自己唸书的一点收获。除了上面的讨论
,在“想像的现实”这个大主题之外,我还捡到许多在第一次阅读本书时没有觅得的小主
题,并且跟这几年的所看到的其他书籍有了结合(尤其是金钱的创造与经济学之间的关系
)。希望再阅读下一本《人类大命运》时也能有这样的收获!最后,文末我附上我阅读本
书时做的章节摘要,对本书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先
行参考看看本书的内容。
章节笔记
第一部 认知革命
第一章 人类:一种也没什么特别的生物
本章旨在说明智人只是动物的一种,并不是造物主完美的创造。确实,人类(human )已
经习惯以为自己是唯一的“人”,是因为在过去一万年间,“人种”确实只剩下智人一种
。然而,human 一词真正的意思是“属于人属的动物”,而在过去,这可不只有智人而已
。再展开一些,讨论整个人属的话, 通人我们会以为,能有比较大的大脑,会使用工具
、有超凡的学习能力、还有复杂的社会结构,都可以说是人类巨大的优势(而且似乎不证
自明,正是这些优势使人类成为地球上最强大的动物)。然而,其实人类早就具有这些优
势,但是在整整两百年期间,人类就一直就只是一种弱小的边缘生物。作者在本章以石器
为例,早期石器最常见的一种用途,就是把骨头敲开,才能吃到里面的骨髓。骨髓有什么
特别的?假设我们正在看着一群狮子大口吃著一只长颈鹿。我们只能耐心等著,等他们吃
饱再说。但还别急,就算狮子吃完了,旁边还有鬣狗在等著,而且他们也不是好惹的;于
是他们又把剩下的肉吃干抹净。最后才轮到我们这群原始人,我们走进长颈鹿的尸体,左
看看右瞧瞧,最后只能向办法去挖出唯一还能吃的组织。换句话说,长久以来,智人一直
只是稳定于食物链的中间位置,直到最近才有改变。在先前长达数百万年期间,人类会猎
杀小动物、采集种种能得到的食物,但同时也会遭到较大型食肉动物猎杀。一直要到四十
万年前,有几种人种才具备实力,开始固定追捕大型猎物,而要到十万年前智人崛起,人
类才一跃而居于食物链顶端。本章后半部,作者试图解释为何世界上的人属最后只剩下智
人种,关于这点,有两种完全不同的理论。第一种是“混种繁衍理论”(interbreeding
theory)讲的是不同人种一见钟情、两情相悦、三生有幸、互相交融;另一种完全相反的
观点,称为“替代理论”(replacement theory)讲的是双方水火不容、互有反感、甚至
是种族灭杀。近几十年,科学界一直抱持着“替代理论”,但在 2010 年有一项关于尼安
德塔人基因组定序的研究指出,现代的中东和欧洲人,拥有 1~4% 的 尼安德塔人 DNA。
虽然这百分比不高,但意义却很重大。关于智人与其他人种的相互关系存在着许多猜测,
相关的争辩必然会继续。而作者在最后指出,无论相互关系如何,最后的结果是智人胜出
,而让智人胜出的秘诀目前最可能的解答,正是让人类得以辩论的原因:智人之所以能征
服世界,是因为有独特的语言。
第二章 知善恶树
本章说明有关智人“独特的语言”的含义。人类的语言有什么特别的地方?最常见的理论
,是认为人类语言最为灵活。虽然我们只能发出有限的声音,但组合起来却能产生无限多
的句子,各有不同的含义。于是,我们就能吸收、储存和沟通惊人的讯息量,并了解我们
周遭的世界;第二种理论,也同意人类语言是沟通、描述世界的方式;然而语言要传递的
最重要讯息,不是关于狮子和野牛,而是关于人类自己。我们的语言发展成了一种传播八
卦的工具。显然,如果一大群人想合作共处,“说坏话”这件事可是十分重要。大约在七
万年前,现代智人发展出新的语言技能,让他们能够八卦数小时之久。这下,他们能够明
确得知自己部落里谁比较可靠可信了,于是部落的规模就能够扩大,而智人也能够发展出
更紧密、更复杂的合作形式; 然而人类语言真正最独特的功能,并不在于能够传达关于
邻人或狮子的资讯,而是能够传达关于一些根本不存在的事物的资讯。据我们所知,只有
智人能够表达从来没有看过、碰过、听过的事物,而且讲的煞有其事。“讨论虚构的事物
”正是智人语言最独特的功能,“虚构”这件事的重点不只在于让人类能够拥有想像,更
重要的是可以大伙儿一起想像,编织出种种共同共享的虚构故事。这样的虚构故事赋予智
人前所未有的能力,让我们得以集结大批人力”、灵活合作。以上这些东西,其实都只存
在人类自己发明、并互相传颂的故事里。除了存在于人类共同的想像之外,这个宇宙根本
没有神、没有国家、没有钱、没有人权、没有法律、也没有正义。但是,要说出有效的故
事,其实并不容易。难的点不在于讲故事,而在于要让人相信。于是,历史上也就不断围
绕着这个问题打转:究竟某个人是如何说服数百万人去相信神、相信民族、或是相信有限
公司这些故事。从认知革命以来,智人一直就生活在一种双重的现实之中。一方面,我们
有像是河流、树木和狮子这种确实存在的客观事实;另一方面,我们也有像是神、国家和
企业这种想像中的现实,透过语文创造出想像的现实,就能让大批互不认识的人有效合作
,而且效果还不只如此。正由于大规模的人类合作是以虚构的故事(也就是神话)做为基
础,只要改变所讲的故事,就能改变人类合作的方式。只要在对的情境之下,这些故事就
能迅速发生变化。例如在 1789 年,法国人民几乎是在一夕之间,相信的故事就从“君权
神授”转成“主权在民”。本章后半段便是基于“想像的现实”去延伸,说明智人的行为
在认知革命后已脱离全然的生物学范畴:认知革命正是历史学从生物学脱离而独立存在的
起点。在这之前,所有人类的行为都指称得上是生物学的范畴。认知革命之后,我们要解
释智人的发展,依赖的主要工具就不在是生物学理论,而改用历史叙事。就像是如果要理
解为何儒家或共产主义能在中国传播,光知道基因、贺尔蒙和生物这些知识还不够,另外
也得考虑到各种想法、图像和幻想的互动才行。最后,作者为生物学与想像的现实(也就
是历史学)之间,总结了三个概要:第一,基本上,生物学为智人的行为和能力设下了基
本限制,像是订出了一个活动范围,而所有的历史都在这个范围之内产生;第二,然而,
这个范围非常大,能让智人有各种惊人的发挥空间。因为智人拥有创造虚构故事的能力,
就能创造出更多、更复杂的游戏,代代相传之下,也就不断的精进发展;第三,因此,想
了解智人的行为,就必须描述人类行为的演化过程。
第三章 亚当和夏娃的一天
本章作者带领我们试图重建认知革命后到农业革命前的人类生活,但却困难重重。首先,
考古偏差(archeological bias)是一个大问题。作者以石器时代举例,很多人以为在农
业革命前的人类都只使用石器,但是所谓的石器时代,其实说是“木器”时代还比较精确
,当时的狩猎采集工具多半还是木制的。所以,想光靠现存的文物来了解远古狩猎采集生
活,就是会有这种偏差。想解决这个问题,方法之一就是去研究目前尚存的采集社会。透
过人类学的观察手法,我们可直接研究这些社会。可惜的是,虽然用人类学的方式观察现
代的采集社会,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一些远古采集社会的种种可能性,但这绝非全貌,而且
可说绝大多数仍有如以管窥天。 学者常常只会问那些他们在合理范围内能够回答的问题
。如果我们无法发展出新的研究工具,可能就永远无法了解远古采集者究竟有什么信仰,
或是他们经历过怎样的政治体制。
第四章 毁天灭地的人类洪水
本章说明,智人的迁徙以及殖民大量的破坏了全球的生态,造成绝大多数的物种灭绝。本
章提出了澳洲、美洲以及大洋洲的零散小岛作为例子。最后,作者总结:第一波的灭绝浪
潮是由于采集者的扩张,接下来的第二次灭绝浪潮,则是因为农民的扩张。从这些教训,
让我们得以从一个重要的观点来看待今日的第三波灭绝浪潮:由工业活动造成的物种灭绝
。在前两波的灭绝,海洋生物受到的影响较小,可是在人类现在拥有能够上天下地的能力
时,也许我们得更小心不要让海洋生物重蹈灭绝的覆辙。
第二部 农业革命
第五章 史上最大骗局
本章说明农业革命带来的影响。作者采用了截然不同的观点,认为:“人类以为自己驯化
了植物,但其实是植物驯化了智人。”拿农业革命之后的人跟采集时代的人比较,会发现
不但工时变长了,生活品质也变得更糟了。那为什么人类会采取一个比较差的生活方式呢
?作者认为,其实人类在历史上一直不断重蹈覆彻,其道理都相同:因为我们无法真正了
解各种决定最后的结果。也许一开始只是想多帮助小麦的生长,于是开始翻土除草,而小
麦确实也成长的很好。但小麦增加带来的后果却超乎人类的想像,例如,食物稳定之后就
会大量生育、单一作物当作主食时在面对天灾时就会失去抵抗能力等等。换句话说,农业
革命是一个陷阱:人类一新追求更轻松的生活,于是释放出一股巨大的力量、改变了世界
的面貌,但衍生的结果并没有任何人料想得到,甚至也不是任何人所乐见的。本章后半段
叙述畜牧业,为了呼应本章前段“小麦驯化人的”概念。首先,要衡量某一物种演化得成
功与否,评断标准就在于世界上其 DNA 双螺旋的复本数量多寡。从这种角度看来,1000
份 DNA 复本永远都强过于 100 份,于是我们会有小麦是最成功的物种这样的结论。那,
按照这种结论,现在地球上演化最成功的动物估计就是肉鸡、肉牛或肉猪吧,但他们并不
幸福。畜牧业与屠宰场背后的逻辑我想不需要多加叙述,总而言之,我们从农业革命能学
到的最重要一课,很可能就是“物种演化上的成功,并不代表个体的幸福”。
第六章 盖起监狱高墙
本章从农业入手,开始介绍“由想像所建构的秩序”。我们相信某种秩序,并非因为这是
客观的事实,而是因为这样相信,可以让人提升合作效率,打造更美好的社会。这种由想
像所建构的秩序绝非邪恶的阴谋、或是无用的空谈,而是唯一能让大群人类合作的救命仙
丹。举例来说,不管是汉摩拉比或是美国开国元勋,心中都有个想像的现实,想像这个世
界有着放诸四海皆准、永恒不变的正义原则(例如阶级或平等),但这种不变的原则其实
只存在于智人丰富的想像力里,只存在他们创造并告诉彼此的虚构故事中。这些原则,从
来就没有客观的效力。现代社会的人人平等,跟传统印度的种性制度在这样的角度下来看
其实并无二致,都是为了稳定社会秩序而产生的“想像的现实”。 不管是基督宗教、民
主或是资本主义,都只是由想像所建构出来的秩序。而作者指出,要让人相信这些秩序有
两个做法:首先,对外的说法绝对要坚持他们是千真万确、绝非虚构。永远要强调,这种
维持社会稳定的秩序是客观的事实,是由伟大的神或是自然律创造出来的;第二,在教育
上也要彻底贯彻同一套原则。从人出生的那一刻起,就要不断提醒他们这套由想像建构出
来的秩序,要在一切事物融入这套规则,不管是童话、戏剧、绘画、歌曲、礼仪、政治宣
传、建筑、食谱或是时尚。最后,作者提出三个人类自己难以发现组织自己生活的种种秩
序(钱、国家、人权等等)其实是想像的原因:想像建构的秩序与真实的世界结合;想像
建构的秩序塑造了我们的欲望;想像建构的秩序存在于人与人的思想连结中。
第七章 大脑记忆过载
本章介绍文字的开创。文字的创造是因为必须要处理过多的程序,前几章说到,智人的社
会秩序是透过想像而建构,维持秩序所需的关键资讯无法单纯靠 DNA 就复制传给后代,
需要透过各种努力,才能维持种种法律、习俗、礼仪,否则社会秩序很快就会崩溃。可是
,如果某个社会的人数和物品的数量超过某个临界值,就必定需要储存和处理大量的数字
资料;但人脑又力有未逮,于是过于庞大的社会系统就会崩溃。作者指出,这也是为什么
就算在农业革命后的数千年间,人类的社会网络比起现代,还是相对规模较小、也相对简
单。为了因应这个问题,文字便诞生了。本章提到,目前发现的第一块文字居然是会计簿
(记录了某一段时间内收获了多少稻作),这便是为了储存超出人脑能力范围的资讯。但
问题还没完,有了文字之后便会产生新的问题:要如何整理文字?确实,文字是方便,拿
会计簿举例,一本会计簿是好查阅的,但如果有三十年、五十个部门的会计资料呢?当文
字过于大量的时候,编目、检索和处理资料的技巧就很重要了,而且这些都和大脑原本内
建的机制非常不同。这也正是文字对人类历史所造成最重要的影响:他逐渐改变了人类的
思维和看待这个世界的方式。过去的自由连结、整体思考、已经转变为分割思考、官僚制
度。在本章最后,作者指出文字和人类的相互关系:文字本来应该是人类意识的仆人,但
现在正在反仆为主。电脑并无法理解智人如何书写、说话、感觉和编织梦想,所以我们现
在反而是用一种电脑能够理解的数字语言,来教导智人如何书写、说话、感觉和编织梦想
。
第八章 历史从无正义
本章叙述“阶级”在历史上的发展。一次又一次,人类要让社会有秩序的方法,就是将成
员分成各种想像出来的阶级,像是上等人、平民和奴隶,白人和黑人,贵族和平民,婆罗
们和首陀罗,又或是富人和穷人。而这些阶级制度开始时,多半只是因为历史上的偶发意
外,然而一部分群体一但取得既得利益之后,经过世世代代不断加以延续改良,才会形成
现在的模样。作者以非洲奴隶、印度种姓制度作为例子。更发人深省的是,每一种由想像
建构出来的阶级秩序,都绝对不会承认自己出于想像和虚构,而会大谈自己是自然、必然
的结果。本章后半段讨论更多的文化问题。人总是借口“文化”来禁止不自然的事。但从
生物学的角度来看,这世界根本没有什么是不自然的。只要有可能发生的事,就是自然。
真正完全不自然的事,是指违背了自然律,但这种事情根本就不会存在,所以也没有禁止
的必要。 事实上,许多人认知的“自然”和“不自然”并不是生物学的概念,而是基督
教神学的概念。神所上所谓的“自然”,指的是“符合创造大自然的神的意旨”。本章最
后,作者试图讨论造成性别差异文化的成因,但却都尚未有定论。
第三部 人类的融合统一
第九章 历史的方向
本章首先说明所有文化都有冲突。自从法国大革命之后,全球人民逐渐同意“自由”和“
平等”都是基本的价值观。然而这两者根本就互相抵触!想要确保“平等”,就得截至那
些较为突出的人、削那些人的自主权和自由;而要保障人人都能获得如他所愿的“自由”
,也就必然会影响到所有人的平等。而如果每个文化都需要有些紧张、有点冲突、有无法
解决的两难,才能让文化更加精彩,那么不管是身处在哪一种文化薰陶下的个人,脑中必
然并存了互相冲突的信念,以及互相格格不入的价值观。正因为这种情况实在太普遍,甚
至还有个特定的名词来形容:认知失调(cognitive dissonance)。一般认为,认知失调
是人类心理上的一种问题,但这其实是一项重要的特性,如果人真的无法同时拥有互相抵
触的信念和价值观,很可能所有的文化都将无从建立,也无以为继。因此,作者指出,若
想深入探究一种文化,该做的不是去研究所有人都同意的教条,反而应该看看在该文化中
有什么难解的矛盾,看看有哪些规定根本是自打嘴巴。本章后半段,作者列出三种有可能
达到全球一家概念的秩序(文化)。这三种秩序,首先第一种是经济上的货币秩序,第二
种是政治上的帝国秩序,而第三种则是宗教上的全球性教派。另外,本章提到一个有趣的
概念,就是历史的大趋势是“分久必合”。
第十章 金钱的气味
本章介绍金钱。首先,金钱是一个“互为主体性”的概念,这在前几章已经说明过了。那
为何会有金钱的出现呢?要先注意的是,这里说的钱,指的是概念,而不只是硬币或钞票
。不论任何物品,只要人类愿意使用、能够有系统的代表其他物品的价值,以作为物品或
服务交换之用,就可以说是符合了钱的概念。而钱这个概念的出现便是因为方便:想像一
个政府正在收税,拿几百几千几万箱的大麦,跟几綑钞票或几袋金子来比,相信后者会方
便许多。正因为有了金钱概念,财富的转换、储存和运送都变得更容易、也更便宜,后来
才能发展出复杂的商业网络以及蓬勃的市场经济。但问题在于,大麦是有实际用途的东西
,但黄金可能有,是什么原因让没有价值的东西变成人人都想要的一种存在?首先,要理
解金钱的运作就是要把“物质上的现实”转变为“心理上的想像”。所以说,“信任”正
是所有金钱最基本的原料,可以说金钱就是一种相互信任的系统,而且还不是随随便便的
某种系统:金钱正是有史以来最普遍、也最有效的互信系统。而金钱货币史上真正的突破
,就是人类终于开始相信某些货币形式,虽然他们本身没有什么固有价值,但却能更方便
储存与运送。这样的金钱制度,大约出现于西元前 2500 年的美索不达米亚:银舍克勒制
度。克勒指的是一定重量的银子(8.33 公克),而这些(黄金)白银的价值完全只是因
为文化赋予而来,都是在特定文化里,社会地位高的人所拥有的奢侈品。。本章最后,作
者以经济学的观点说明为何世界最后会流行起黄金,而不是有些地方黄金、有些地方白银
、有些地方丝绸、有些地方小麦。那是因为,在贸易连接两个区域的时候,只要是能够运
送的货品,就会受到供需力量的影响,让价格达到平衡。简单来说,如果 A 地很爱黄金
,B 地不爱,那么就会有商人从 B 地购买黄金到 A 地,从而影响两地的供需价格。换言
之,金钱信仰的重点是“别人相信”,只要有一个地方重视,终究会使得所有地方一齐重
视。
第十一章 帝国的愿景
本章介绍帝国。帝国是一种政治秩序,有两项重要特征。第一,帝国必须要统治许多不同
的民族,每个民族各自拥有不同的文化认同和独立的领土;第二,帝国的特征是疆域可以
灵活调整,而且可以几乎无限制的扩张。帝国不需要改变基本架构和认同,就能够纳入更
多其他国家和领土。值得一提的是,帝国跟大小、起源或是任何其他原因都无关,只跟上
述的两项重要特征相关。作者在本章指出,虽然许多人视帝国为邪恶的主意,但就事实而
言,帝国在过去两千五百年间,一直就是全球最常见的政治组织形式,大多数人在这段时
间都是活在帝国政体之下。此外,帝国政体其实非常稳定,多半时候要打倒反叛军,根本
不成问题。帝国之所以会倾覆,通常都是因为有外部侵略、或是内部统治精英的内斗。很
多时候,某个帝国崩溃了,并不带表属民就能独立。反而是每在帝国瓦解或遭到驱逐之后
,就会由新的帝国取而代之,继续统治。帝国也有显然是善良的一面,例如波斯居鲁士大
帝的“统治全世界、为所有人类福祉而努力”的想法,就让人耳目一新。确实,帝国正是
造成民族多样性大幅减少的主因之一。帝国就像一台压路机,将许多民族独特的多样性逐
渐夯平,整合制造出更大的新群体。但是,现在人类之所以有许多文化成就,很吊诡的,
背后常常靠的就是剥削战败者。作者在本章也列出了帝国的周期循环:一小群人建立一个
大帝国、形成帝国文化、帝国文化得到属民认同、属民以帝国共同价值为名,要求平等地
位、帝国开国者失去主导地位、帝国文化继续蓬勃发展发扬光大。在本章最后,作者预测
统一全球这件事,很可能已经离我们不远了。我们眼下正在形成的全球帝国,并不受任何
特定国家或族群管辖。就像罗马帝国晚期,它是由多民族的菁英共同统治,并且是由共同
的文化和通同的利益相互结合。
第十二章 宗教的法则
本章说明宗教。一开始,作者给出宗教的定义:“宗教是一种人类的规范及价值观的体系
,建立在超人类的秩序之上。这里有两大基本要素:第一、宗教认为世界有一种超人类的
秩序,而且并非出于人类的想像或是协议;第二、以这种超人类的秩序为基础,宗教会订
出他认为具有约束力的规范和价值观。”在这个定义之下,从古至今的宗教有泛灵信仰、
多神论、一神论、二元论、自然律论(意识形态)。这一章除了给出各个宗教的演变,最
让人赞叹的地方应该就是讨论“自然律论”的部分。自然律宗教的信徒也认为有某种超人
类的秩序控制着这个世界,但他们所崇拜的这个秩序是自然律(natural law),而不是
什么神明的意志。最典型的例子是佛教。除了佛教之外,还包括了自由主义、共产主义、
资本主义、民族主义和纳粹主义。要注意的是,作者给出的宗教定义是:“一种人类的规
范及价值观的系统,建立在超人类的秩序之上””而“超人类”并不等于“超自然”。佛
教的自然律和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法则之所以称为“超人类”,指的是他们并非由人类制定
,但这并不是某种超自然现象。在这之后,作者针对“人为主义”做了详细的说明。值得
一提的是,这些“自然律宗教”隐含“相信神明”的概念,如果舍弃这项元素,就会变得
毫无意义,其中又以自由主义为最。举例来说,我们的自由政治和司法体系之所以存在,
是因为相信每个人都有一种神圣无法分割、无法改变的内在本质,这点让世界有了意义,
也是一切道德和政治正当性的来源。但这个概念的前身,正是传统的基督教信念:相信每
个人的身躯里,都有一个自由而不朽的灵魂。然而,过去两百年间,生命科学已经彻底颠
覆了这个信念。我们的司法和政治制度碰上这些发现,多半视而不见、不愿面对。但现在
堵在生物学以及法律和政治学之间的这道墙,究竟还能维持多久?这一章包含的内容真的
很多,前半部有关宗教的演变值得再三回味。
第十三章 成败的秘密
本章说明看待历史的角度。首先,要知道历史学家虽然可以推测,但无法提供任何明确答
案。举例来说,他们可以描述基督教如何(how)拿下了罗马帝国,但他们无法解释为何
(why)能达成这项创举。 描述如何的时候,是要重建一连串从一点演变到另一点的事件
顺序。至于要解释为何的时候,则是要找出因果关系,看看究竟为了么发生的是这一连串
的事件,而不是另一连串的事件。 对某个时代的了解越透彻,反而就越难解释为什么发
生了这个事件、而不是那个事件。但如果对某个时期只是一知半解,就很容易受到结果影
响,只看到那些最后成真的可能性。于是,他们就用后见之明,来解释为什么现在的结果
是无法避免的。作者指出, 历史的铁则就是:事后看来无可必免的事,在当时看来总是
毫不明显。当然,这也不是说一切都有可能发生。地理、生物和经济力量确实会造成限制
。但限制之下仍然有许多发展空间,目前还看不出来有任何能够统摄一切的决定性法则。
除了后见之明外,历史还是所谓的“二阶混沌系统”,也就是会受到预测的影响而改变的
系统。从定义上发展,我们可以得知革命就是无法预测,如果真能预测有革命,革命就永
远不会成真。那既然学历史无法预测未来,也无法参透真理,那学历史干嘛?作者给出了
一个答案:历史不像是物理学获经济学,目的不在于作出准确预测。我们之所以研究历史
,不是为了要推知未来,而是要拓展视野,要了解现在的种种绝非“自然”,也并非无可
避免。我觉得这一章在“预测”这件事情给我的启发很大,跟在《黑天鹅效应》中提到的
“预测无用”有异曲同工之妙。同时,这一章也让我想起在《得到》上罗胖曾说过的一种
看历史的角度:“如果你没有把历史唸到,你‘觉得当时的人那样做是无可避免’,那就
不算念透历史。”我觉得这句话的含义是,念熟一段历史便是要分析当代的人物“面临什
么选择”,而为何他们又“做出了这个选择”,而不是单纯的把时间上的先后次序当作因
果关系处理。
第四部 科学革命
第十四章 发现自己的无知
本章介绍科学革命,以及有关科学与历史的相互关系。首先,现代科学与先前的知识体系
有三大不同之处:愿意承认自己的无知、以观测和数学为中心、取得新能力。最重要的应
该是第一点,所谓科学革命并不是“知识的革命”,而是“无知的革命”。真正让科学革
命起步的伟大发现,就是发现“人类对于最重要的问题其实毫无所知”。这一点我记得在
下一章中会有更详细的叙述。本章后半段讨论科学的可能以及科学的演进,例如,科学是
否能使长生?有趣的是关于死亡这个议题,许多近代晚期的宗教和意识形态,已经不再强
调死亡和来世这两项元素。在十八世纪之前,各个宗教仍然认为死亡及其影响是生命意义
的核心。但从十八世纪开始的宗教和意识形态,像是自由主义、社会主义、女性主义,就
已经对来是完全失去兴趣。最后,科学的演进指的是,在过去五百年间,科学、帝国和资
本之间的回馈循环,无疑正是推动历史演进的主要引擎。科学从来就不是一个求真的事业
,或许对科学家是,但推提供资金的财团与政府来说,科学并不是为了寻求真理。举例来
说,在 1940 年代,美国和苏联投入大量资金研究核子物理,那为什么不研究水下考古呢
?因为核子对国家发展更有帮助。换句话说,科学无力决定自己的优先级,也无法决定
如何使用其发现。科学研究一定得和某些意识形态联手,才有蓬勃发展的可能。
第十五章 科学和帝国的联姻
本章说明科学与帝国之间的关系。简言之,绝大多数的科学学门一开始的目的,都只是为
了让帝国继续发展,而且许多发现、收藏、硬件设施和奖助金,也都多亏了陆海军及帝国
统治者的慷慨协助。本章前半部分则在叙述为何是欧洲而不是亚洲等其他地方,受益于科
学革命而成为全球霸主。原因在于欧洲几乎所有知识领域的学者都学会了“留白”这一套
,诚实面对自己有太多无知之处,并试着加以填补。他们开始承认自己的理论还不完美,
一定还有什么尚未得知的重要资讯。作者以地图为例说明,在 1459 年欧洲人的世界地图
。可以看到地图上似乎钜细靡遗,就算是当时欧洲人根本一无所知的南非地区,都有密密
麻麻的资讯。这显现当初的欧洲人的自满,以及认为自己已经无所不知的态度;而 1525
年的萨维亚世界地图(Salviati World Map)留有大片空白,这表示当代的欧洲人相信世
界上还有许多未知,值得去探索。换句话说,现代科学和现代帝国背后的动力,都是一种
不满足,觉得在远方一定还有什么重要的事物,等待他们去探索、去掌握。然而,科学和
帝国之间的键结还不仅如此而已。两者不只动机相同,连做法也十分类似。对现代欧洲人
来说,建立帝国就像是一项科学实验,而要建立某个科学学门,也像是一项建国大业。那
中国呢?作者指出中国唯一一次远征是郑和下西洋,而 从郑和下西洋得以证明(皇帝死
后便没有继续探索了),当时欧洲并未占有科技上的的优势。真正让欧洲人胜出的,是他
们无与伦比而又贪得无厌、不断“探索与征服”的野心。承认自己的无知也是一种力量,
就算孔子早已阐释“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的道理,但在中国几个朝代发展
下来的思想中,却总是以天朝自居,以天下之大汉族无所不知的态度自处。举例来说,在
中国发行的地图上,一直要到 1602 年才终于出现了美洲,而且这地图还是欧洲传教士画
的(中国对其他地方不感兴趣的证明)。但西方人的求知欲并不是平白无故冒出来的,科
学总是和政治与利益有着瓜葛,这一章谈了政治(帝国),下一章作者便要谈谈利益与科
学之间的关系。
第十六章 资本主义教条
本章说明资本主义。在本章一开始,作者便开宗明义地提到想要了解现代经济史,其实重
点就只有一个词:成长。世界开始蓬勃发展之时,正是因为历史上出现了科学革命和关于
进步的概念。所谓的“进步”,是在承认我们的无知之后,认为只要投资进行科学研究,
一切就能变得更好。在这项新系统中,人类发展出“信用”这种金钱概念,代表着目前还
不存在、只存在于想像中的财货。正是“信用”的概念,让我们能够预知未来、打造现在
。而这背后有一项基本假设,就是未来的资源肯定远超过目前的资源;只要我们使用未来
的收入来投资当下,就会带来许多全新而美好的商机。反过来说,过去的问题不在于有没
有信用的概念、又或是知不知道如何使用这种概念,而是因为当时的人并不相信“明天会
更好”,所以并不愿意延展信用。用经济学的概念来讲,也就是他们认为财富的总量有限
,而且还可能萎缩。接著作者介绍了资本主义与帝国合作无间的时代,这时在经济学上称
为“重商主义”,代表性的国家依序是西班牙、葡萄牙、荷兰与英国(作者简介了这些资
本在这些国家的发展)。有趣的是,这时候的“公司”权力大得难以置信,在今天,有人
大声疾呼,认为二十一世纪的民间企业已经掌握了太多权利。但从近代初期的历史来看,
我们早已看过放纵追求自我利益,能达到什么境界,举例来说,“荷兰东印度公司”统治
印尼近两百年,直到 1800 年,才改由荷兰政府统治。在荷兰之后,最有力的竞争者是英
国与法国。最后是由英国赢得了金融体系的信任,而法国只证明自己还不配得到这个地位
。关键的转捩点是在十八世纪初,欧洲爆发了密西西比泡沫事件。在这之后,资本与帝国
的关系更是密不可分,正如马克思和其他社会批评所开的玩笑,西方政府几乎就像是资本
家的工会。讲到国家如何为资本家服务,最恶名昭彰的例子就是中英第一次鸦片战争。
正因如此,今天在判断某个国家的信用评等时,经济体系是否健全,远比天然资源的多寡
更为重要。本章最后提到资本主义的一些限制,例如自由资本主义可以发展到极致吗?答
案是不行。世界上根本不可能有完全不受政治影响的市场。毕竟,经济最重要的资源就是
“信任”,而信任这种东西总是得面对种种的偷拐抢骗。光靠市场本身,并无法避免诈欺
、窃盗和暴力的行为。这些事得由政治下手,立法禁止欺诈,并用警察、法庭和监狱来执
行法律。另外,自由市场资本主义美中不足之处,是无法保证利润会以公平的方式取得,
或是以公平的方式分配;相反的,因为人类有追求利润和生产成长的渴望,就会盲目扫除
一切可能的阻挠。等到“成长”成了无上的目标,不受其他道德伦理考量的制衡,就很容
易衍生成一场灾难(例如奴隶贸易便是为了压低成本造成的悲剧)。最发人生省的是这句
:有一些宗教(例如基督教和纳粹)杀害了数百万人,原因是出于仇恨。然而,资本主义
也杀害了数百万人,原因则是出于冷漠加上贪婪。最后,作者提到资本主义认为经济可以
无穷无尽的发展下去,但这和我们日常生活观察到的万事万物的现象,完全背道而驰。然
而,人类的经济在整个现代时期,就是这样不可思议的持续指数成长。唯一的原因就在于
科学家总是能每隔几年,就提出另一项发明、取得另一项发现。但这种发现能持续多久呢
?有种理论是“低垂的果实”就在预示这种困境:如果实验室的脚步不敌泡沫破灭的速度
,可以想见,经济前景就十分堪忧了。
第十七章ꀠ工业的巨轮
本章讨论工业革命与消费主义。首先,作者提出一种特殊的见解: 工业革命的核心,其
实就是能源转换的革命。将热能转换成动能是蒸气机最重要的功能。在这个逻辑下,我们
可以简单推论,那些认为地球能源会不够的担忧基本上是杞人忧天;就过去的证据看来,
所谓“有限”只是一种理论;虽然这可能不太符合我们的直觉。事实上,人类在过去几个
世纪的能源和原料用量是激增的,但是可供使用的能源和原料量却是不减反增。说得更准
确一些,这世界缺的不是能源,而是“能够驾驭并转换成符合我们所需”的知识。接着,
作者指出工业革命的第二个意义:第二次农业革命。工业革命造成了农业工业化,而如果
没有农业工业化,就不会有足够的人力来办公思考和从事工厂劳动,也就不可能有都市里
的工业革命。正是因为农业释放出数十亿的人力,由工厂和办公室吸纳,才开始像雪崩一
样有各种新产品倾泻而出。最后,作者说明消费主义。为什么会产生消费主义?因为历史
上第一次供给超过了所需,而资本主义的核心是成长,也就是没有人买工厂就会倒闭,于
是消费主义兴起。有趣的是,资本主义与消费主义的伦理,可以说是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
,将这两种秩序合而为一。有钱人的最高指导原则是“投资”,而我们这些其他人的最高
指导原则,则是“购买”;这跟历史上贵族挥霍、平民节俭截然相反。
第十八章 一场永远的革命
本章说明现代社会面临的种种与过去不同的现象。首先是生态恶化,需要注意的是生态环
境恶化并不代表就是资源短缺。也就是说, 在我们的未来,很可能会看到智人坐拥各种
新原料和新能源,但同时摧毁了剩下的自然栖地,让大多数其他物种走向灭亡。第二是时
间概念的出现, 虽然智人越来越不受大自然的摆布,但却越来越受到现代产业和政府的
支配。其中一个例子,就是将过去传统农业生活的时间节奏,替换成工业社会一致且精确
的时间概念。第三,作者讨论了家族和地方社群的崩溃,也就是现在社会越来越个人主义
,也越来越追求进步:前现代统治者的主要目标是要维护传统秩序,甚至希望能够尽量回
归过去失落黄金年代。但到了过去两个世纪,政治主流却是要摧毁旧世界,再建立起更好
的世界来取代。第四,现代其实相对和平,特别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七十年间,
情况更是如此。在这段期间,人类第一次有可能得要面对彻底的自我摧毁,而且也确实爆
发了相当数量的战争和屠杀。但这几十年同时也是人类历史上最和平的年代,而且程度是
大幅领先。当然,未来情况也可能有所改变,作者指出,到时候回头来看,就可能会觉得
现在这个想法天真的难以想像。但这一切究竟孰是孰非?其实需要时间来证明。我们只要
回顾过往,就会发现,自己对于过去历史的看法总是受到近几年事件的左右。如果这一章
是写在 1945 年或是 1962 年(古巴飞弹危机),可能看法就会偏向悲观。但正因为已经
来到 2014 年,整个看待现代历史的观点,也就相对比较乐观了。最后,作者给出面对历
史的态度:我们还不知道自己会朝哪一个方向走。历史还没告诉我们该挑哪一边,而只要
发生某些巧合,往哪一边走都不算意外。
第十九章 从此过著幸福快乐的日子
本章探讨快乐。虽然目前大多数的意识形态和政治纲领,虽然都说要追求人类的幸福,但
对于幸福快乐的真正来源为何,却还是不明就里。本章提到,目前针对快乐的主流解释有
二:快乐是生化机制(多巴安、血清素)、快乐是认为生命有意义(符合想像的秩序)。
那如果快乐是在于感受快感;想要更快乐,就得操纵我们的生化系统。如果快乐是在于觉
得生命有意义;想要更快乐,就得骗自己骗得更彻底。可是,以上两种论点都有一个共同
假设:快乐是一种主观感受,但历代的哲学家不断告诫人们:“认识你自己!”其言下之
意是:一般人并不知道真实的自我,也因此很可能忽略了真正的快乐。再往前推,现在研
究快乐的主要学科是心理学,心理学研究快乐的方法是问卷,也就是请受试者以 1~10 分
评价他在许多时刻的快乐状态,这就带来一个奇特的矛盾之处:心理学要研究主观幸福感
,靠的是受试者要能够正确判断自己的快乐程度;但矛盾的是,之所以会出现心理学,正
是因为人类并不真正了解自己,有时候需要借由专业人士的帮助,以避免做出自我毁灭的
行为。最后,作者引出第三种解释快乐的方式,也就是佛教的观念:快乐既不是主观感受
到愉悦,也不是主观觉得生命有意义,反而是在于放下贪求主观感受这件事。简单来说,
佛教认为苦真正的根源就在贪求主观感受这件事,不管贪求的是什么,都会让人陷入持续
的紧张、困惑和不满之中。人想要离苦得乐,就须了解自己所有的主观感受都只是刹那生
灭的波动,而别再贪求某种感受。看完这章,我认为快乐究竟是什么确实还有待探讨,但
我们现在能先辨认快乐不是什么,例如快乐不只是“愉快的时刻多于痛苦的时刻”这么简
单而已,也许借由反证法,我们能一步一步迈向快乐代表的真理。
第二十章 智人末日
本章讨论科技的未来。在本书写成的时候,有三种方式可能让智慧设计取代天择:生物工
程、半机器人(cyborg)工程与无机生命(inorganic life)工程。所谓生物工程,指的
是人类刻意进行生物层次的干预行为,例如植入基因,目的在于改变生物的外型、能力、
需求或欲望,以实现某些默认的文化概念。一个简单的例子是阉割;半机器人工程结合生
物组织(或器官)与机械构造,创造出半机器人,例如为人类装上机械手臂就是一例;第
三种改变生命法则的方式,则是创造出完全无机的生命。最明显的例子,就是能够自行独
立演化的电脑程式和电脑病毒。这三种方式最需要注意的估计是第三种,毕竟人类很难接
受的一个事实就是,科学家不仅能够改造身体,也能改造心灵。未来创造出来的科学怪人
,可能就是硬生生比人类优秀不知凡几,他们看着我们,就像是我们看着尼安德塔人一样
,带着一丝轻蔑和不屑(不是不可能,历史一再让我们看到:许多以为必然发生的事情,
常常因为不可预见的阻碍而无法成真,而某些难以想像的情节,最后却成为事实)那现在
要讨论的问题就是,如果我们的接班人与我们有完全不同的意识层次(或者是有某种已经
超乎我们想像的意识运作方式),再谈基督教或伊斯兰教、共产主义或是资本主义、甚至
性别的男女,对他们来说可能都已不具意义。或许真正该问的问题不是“我们究竟想要变
成什么?”而是“我们究竟希望自己想要什么?”老实说,我自己认为除非遇到什么难以
跨越的障碍,不然设计出一个更高等的智人是迟早的事,不过也许人类会在真正创造出这
样的生命之前就灭亡也说不定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