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StarDog (泥娃娃)
2021-07-29 06:29:24【书名】:真相制造
【作者】:刘致昕
【出版】:春山出版
—————————————————————
#minebook掘册podcast:
https://open.firstory.me/story/ckrirsgog6ruz0850ygvrs473/platforms
《真相制造》这本书在讨论各路人马如何在网络上制造出有利于自己的风向,
对民众进行认知作战.
看完这本书, 最让我感到安慰的就是, 不是只有台湾碰到这个问题,
事实上全世界都遭受资讯战的攻击.
1. 科技究竟是助益, 还是破坏?
在 2010 年阿拉伯之春爆发的时候, 很多政府封锁了电视新闻,
但抗议的现场画面透过 twitter 传遍全国,
那时候很多人都赞扬这就是科技的力量, 科技让人人都可以成为报导的记者,
政府封得了一个电视台, 封不了每个人的手机.
然而到了 ISIS 掘起, 恐怖份子直接在网络上招募成员,
英国公投脱欧到川普当选美国总统,
这些震惊世界的事件都让人们意识到网络渗透与资讯战的严重性,
2018 年的台湾选举, 不管是公投或是县市长选举,
都可以非常明显的感受到网络操作的成果.
以知名的“剑桥分析”事件为例,
剑桥分析这家公司跟脸书合作拿到使用者资料,
他们可以知道使用者对什么议题感兴趣, 关注哪些人,
对生活有什么不满, 政治倾向等等,
接着利用这些资料精准投放使用者偏好的文章, 影片, 深化内心不满的部份,
把所有的问题导向唯一的解法:投给XXX!
这些网络平台一开始创造出来的目的就是为了促进使用者的互动,
所以当你对一个话题点赞, 算法就会继续推送类似的话题给你,
为了增进点击率, 文章标题越耸动越好,
内容是不是真实不在算法的考虑范围里面,
当这样的平台开始成为大家主要接收资讯的地方, 就大大不对劲了.
算法的设计让我们越来越强化我们固有的观点, 误以为网络就是全世界,
大家都有同样的想法, 但事实上大家都只是待在自己的同温层里面,
没有接触不同观点的人.
第二个大问题是, 社群平台上, 有流量就代表有钱, 有钱就会有愿意为钱工作的人,
他们表面上看起来讲的是自己的看法, 但实际上他们可能只是单纯的拿钱办事
只要社群平台的本质不变, 它就不可能会是接收正确资讯的地方.
2. 如何对抗?
很多人看到社群平台的问题, 于是纷纷提出解决的方法. 最直觉的就是检举假资讯.
从最早脸书上有“新闻小帮手”, 后来line上面有“Cofacts 真的假的”的机器人,
都是利用使用者协作的力量,
使用者举报有争议的资讯, 志工制作核实报告, 使用者可以为核实报告评分.
这两个工具都是采取“一切开放”原则, 所有的人都可以举报,
所有的人都可以查核, 每个人都应该对谣言养成警觉心,
并且有能力查核资讯, 这是网络世代要养成的公民素养.
比起专制国家, 民主国家在这一波资讯战中尤其显得脆弱.
因为民主体制的核心价值之一就是言论自由,
专制国家如中国, 可以审查言论, 让敏感字眼, 敏感话题直接消失,
但民主国家常常只能被动的接招.
当有问题的论述已经在社会上扩散开来, 我们该如何消弭它的影响?
就是得让澄清不实资讯的回应能尽量传播,
而要达到最大传播的方法就是要利用社群平台的特性, 挑起使用者的情绪.
对手最常使用的手法是制造恐惧, 制造对立, 然后再提出二元化的解答.
要回应这种恐惧攻击, 唐凤曾经说过, 最好的方法是“幽默”,
利用有梗的迷因图或是吸睛的图卡懒人包.
但在书中受访的小编也说出他们的疑虑, 为了方便扩散,
回应不实资讯的方式往往是用图, 图上的文字不能超过 20 个字, 还要想办法吸睛,
贴文的内容要少于 200 字, 这样真的能达到沟通的目的吗?
如果不是用事实说服民众, 那他们做的事情跟对手有什么不同?
3. 回到真实社会
面对网络资讯战, 书里面许多国家提出的出路都是让人离开网络, 在现实中见面交流.
例如比利时的莫伦比克区, 它被称为ISIS圣战士的温床.
有人在这区成立剧场, 让年轻人把自己的生活经验写进剧本里面,
让他们在舞台上讲自己的故事,
一方面让观众放下戒心, 去理解他们的处境,
另一方面也让舞台上的年轻人能够接受自己, 认同自己, 感觉到自己被其他人看到.
德国则是举办配对活动, 媒合意见最分歧的人, 让他们见面对话.
从调查结果发现, 面对面会产生神奇的化学作用.
他们在见面前往往评价意见与自己不同的人是“自私愚蠢”的,
但见了面以后, 往往都发现对方没有那么糟糕, 彼此之前有一些共同之处.
之前公视也有举办类似的活动, 有跨世代的对话, 也有相似年纪不不同立场的对话,
对话的目的不是要说服对方, 而是听听看对方为什么这么想.
4. 感想
科技看似进步的象征, 其实它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们的内在,
社群平台以刺激我们的感官情绪会出发点, 抑制了我们讨论, 质疑, 思考的空间.
这本书访问了许多在这产业工作的人, 脸书的小编, 内容农场的员工与老板,
有声量的网红, 提供假资料的网军, 他们都有不同的动机在网络上生产内容,
有人会觉得这是平台的责任要去管控内容,
或是要政府出来, 立个什么法, 让假新闻杜绝,
这些讲法都是把自己当成受害者, 要找人出来负责. 但这都是很危险的.
面对假新闻, 认知作战, 解法从来都不简单, 最重要的主角还是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