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好问》化异见为助力的关键说服力

楼主: wackynoteis (Wacky)   2021-07-24 08:45:57
《好问》读后心得感想,化异见为助力的关键说服力
最有说服力的人,倾听跟讲话一样多,提问跟回答一样多
图文好读 https://readingoutpost.com/doesnt-hurt-to-ask/
让我们一起回想一下,自己最近遇过“最难说服的对象是谁?你想说服他什么?”我们从
说服小孩整理房间,到进行提案希望获取他人支持,往往会急着表达自己的想法,并对别
人的意见难以采纳,导致对话陷入僵局。然而,争吵解决不了对立,有效提问,才能让人
不知不觉被你打动。如何善用“提问”来说服对方?
这本书在说什么?
《好问》的作者是前联邦和州检察官特雷.高迪(Trey Gowdy),他曾担任四届美国众议
会的议员。他在这本书里分享如何透过有效的“提问”来说服陪审团(泛指你想说服的对
象),说明各种不同的提问技巧和效果,也引用自己担任检察官时期的法庭案件进行补充

他认为:“最有说服力的人倾听跟讲话一样多;最有说服力的人,问的问题与回答的问题
一样多。”提问不仅是获取讯息的必要条件,如果你想让别人更了解你的立场,或者只是
让他人相互了解,那么在对的时间用正确的方法提问,可能会是你最有效的工具。
这本书教我们如何确认自己的提问“目标”,辨认自己的“陪审团”是谁,评估支撑自己
的“证据和论点”是否与预期的目标相符。对我自己而言,或许没有法庭的严肃议题需要
面对,但是学习一些提问技巧仍可以应用在日常生活当中,以下分享四个实用的例子:提
问可以建立和破坏信任,也可以推捧和削弱对方。
提问可以建立信任
如果你想透过提问,来达成特定的目标,例如请求对方帮忙、说服对方转换成你的思考方
式、达成共识、异中求同,那么就必须要注意“举证责任”(burden of proof)是否能
支撑得起你的目标,也就是“我需要多少证据和支持论点,才能赢得辩论并达成我的目标
?”诉求越大,就需要越大的说服力。问题越具争议性,说服力就要更强。相反的,诉求
或问题越小,就能以更少的事实或更少的说服力来达成目标。
而通常,当对方跟你之间的信任逐渐累积起来之后,你可以更有效说服对方,或是达成请
求的目的。在作者担任议员的生涯中,有一位名叫雪莉亚的议员很擅长利用“举证责任和
目标不对称”这个招式来累积信任。
她的典型开场白经常是:“特雷,我想请你帮个大忙。如果你不答应,我可以理解。我真
希望自己不必开口,但我没别的人可以问了。”这常让作者会以为是什么天大的请求。
但她下一句的请求通常是:“我可以跟你借支笔吗?我的不能写了。”
雪莉亚前面铺陈的叙述与后面的请求“极不协调、且不对称”,让作者经常在听到请求那
么小之后就松了口气,然后立刻答应她。雪莉亚故意让她的要求和作者的预期不对称,结
果每当她要求什么,作者都很容易下意识地说“好”。在小事上答应的反射性作用,让作
者很有可能在对方提出更大的要求上说“好”。
另一种相反的例子是作者曾在超市买菜的时候,邻居跑来问她:“嘿,特雷,可以耽误你
一下吗?”作者当然没什么心防,“一下”是吧?那就听听看对方要说什么囉。
邻居:“你觉得邪恶的起源是什么?我…(以下省略百字)”
作者:“你现在是问了我一个困扰伟大哲学家几个世纪之久的问题吗?”然后两人只好尴
尬地结束这场对话。
这是标准的提问目标和请求不对称的例子,但这种例子会破坏你在别人眼中的信任。因此
,提问就像逐渐累积信任的过程,你如果觉得对方提出小要求都这么谨慎,那么提出大需
求的时候一定也是如此。若对方会认为你对自己的请求没有审慎评估,渐渐会失去对你的
信任,之后你再提出类似的问题时,对方会先采取防御心态来应对,甚至果断拒绝。
提问可以破坏信任
作者在书中提到,尼采曾经说过一句经典名言:“我难过的不是你骗了我,我难过的是我
不知道将来何时才能相信你。”友谊、婚姻和商业关系之所以破裂,都是因为起初的微小
谎言,最终使人对更大的真相产生怀疑。如果一个人会在小事情上撒谎,那在大事情上面
会不会也撒谎?书中有一个作者担任检察官的时候的起诉案例,同时展示了利用提问“破
坏信任”和“重复提问”的力量。
有一个男子名叫盖瑞,他被指控杀害了分居的妻子弗里达。弗里达的尸体被人发现在一辆
掉落水沟的车子里,身上有九处刀伤。根据盖瑞的说词,当时他独自开着车子跟妻子在道
路上相遇,两人把车子停在路边之后,弗里达提出跟他性行为的要求,但他拒绝了,接着
弗里达拿刀威胁他。经过一番争吵后,两人进到弗里达的车上,盖瑞说他想阻止弗里达把
车开进水沟里,但他失败了。接着弗里达拿出刀来说要杀了盖瑞,所以他为了自我防卫,
只好夺刀反刺了弗里达一刀。最后,弗里达身中九刀死亡。
由于盖瑞始终以自我防卫自居,作者认为他不会说出自己的动机,而且陪审团成员说不定
有些还对事实么真相半信半疑。这时候,作者采取了一个方法来达成目的,他对盖瑞提问
,让陪审团的十二人从这些问答中听出端倪。
作者:“盖瑞先生,你第一次刺在你妻子身上的什么地方呢?”
盖瑞:“我不记得了,我想应该是在手臂吧。”
作者:“车内只有一把刀,你夺来之后可以掌控那把刀,你没有把他丢出窗外,而是刺向
她的手臂对吗?”盖瑞沉默不语,作者接着问:“你第二次刺你妻子时她说了什么?”
盖瑞:“没有。”
作者:“你想让陪审团相信你用刀刺了一个女人,她却连‘住手’或‘很痛’之类的话都
没说吗?她真的什么都没说?”
盖瑞:“没有。”
作者:“你对她曾经向你求欢的细节记得非常清楚,那你记得你第二次刺她的时候,她说
了什么?”
盖瑞:“没有。”
作者:“那你第三次刺她的时候呢?”盖瑞开始保持沉默,作者继续一字一句问出后面的
问题。
那你第四次刺她的时候呢?
那你第五次刺她的时候呢?
那你第六次刺她的时候呢?
那你第七次刺她的时候呢?
那你第八次刺她的时候呢?
那你第九次刺她的时候呢?
作者并不期望盖瑞自己认罪,而是透过重复的提问,一字一句地让陪审团透过九处不同的
刀伤感到难受,然后难以相信一个被刀子袭击的受害者竟然什么反应也没有。最后,透过
对事实的提问,让所有陪审团对被告仅存的信任感彻底瓦解,排除所有怀疑的因素。这就
是重复提问的力量。
提问可以推捧对方
有一种提问叫做“软球问题”(softball question),指的是容易回答的问题。软球问
题可以佐证事实、鼓励对方表达、建立双方信任、培养亲和力。
例如在白宫记者会上,记者如果想让总统发表正向的言论,可能会问:“总统先生,你的
劳动节假期过得愉快吗?”或者是面试官对求职者问:“你最大的优点是什么?”这类型
的提问,让对方可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立场,还有鼓励和邀请的成分,间接地达到推捧对
方的效果。
有时候你可能会看到一些候选人被问这类型问题:“你为什么是最有资格的候选人?请问
你一直以来表现这么出色是什么感觉?你已经厌倦了完美的形象吗?”这些都是软球问题
,让回答问题的人可以侃侃而谈,提升正面的形象。下次你如果想借由问题推捧对方,不
妨试试看问一些这种软球问题。
提问可以削弱对方
另一种提问叫做“硬球问题”(hardball question),指的是难以回答的问题。这类型
的提问可以用来反驳、削弱或质疑事实。仔细观察以下提问,会发现这刚好跟软球问题是
相反的作用。
例如记者如果想要削弱一位候选人,可能就会问:“你当州长时调整了三次税,那你这次
说的不加税是怎么回事?你什么时候停止上班喝酒了?你的民调为什么能够超越XX%呢(
刻意问一个很低的数字)?这些问题会让回答者很难招架,也会被其他听众投以防御性或
负面的眼光。
通常采用硬球问题时,希望达成的目的是:降低回答者的信用、信赖度、亲和力。在我们
平常生活中,你或许也可以察觉人与人之间的提问,谁会对谁提出软球问题?谁又会对谁
提出硬球问题?当我们自己想达成特定目标时,又该怎么利用不同的提问方式来达到预想
中的成效?
说服是一种艺术
我很喜欢书中这句话:“要成为一个很好的说服者,得让自己先成为一个可以被说服的人
。”只有当一个人的心胸够开阔,能够广纳不同意见和想法之后,才能产生最有说服力的
论点。说服不只是单纯以逻辑和证据出发,更多的时候你要诉诸同理心和情绪的感受,和
对方产生情感上的连结,在异见当中寻求共同的特点。
作者在接近结尾的时候总结到:“说服是渐进的、细微的,有时甚至无法察觉。人类天生
不喜欢承认错误,我更擅长合理化。让人重新思考立场是成功的说服,让人不带偏见地倾
听你的立场是成功的说服,让人理解你的来意是成功的说服。”
因此,成功说服的定义“不是强求对方彻底改变想法”,而是在对方心底埋下愿意倾听的
意愿、让对方产生新的想法、开始从不同的观点看待事情,这就已经是很成功的说服。毕
竟,能够说服人们的,通常只有人们“自己”。我们只是利用提问,埋下一个种子,让它
自己茁壮。
后记:机会是留给准备好的人
《好问》这本书的内容偏硬,或许是作者检察官的资深经历,在书写的时候他用了很多法
庭的专业术语,有些段落对于没有相关经验的我稍嫌难懂。幸好作者在每个方法和观念之
间,都以实际的案例进行说明,这才让我比较能进入状况,进而发挥跟日常生活的联想力

作者提到,没有人天生就是一个良好的沟通者,他们大多经历过痛苦的成长,遭逢诸多沟
通上的失败和挫折之后,仍然努力改善自己的沟通技巧。作者也不断强调“准备”的重要
性,在进行任何沟通时,事前的准备、蒐集、规划都不可或缺,如同他很喜欢说的:“虽
然准备并非成功的保证,却是避免失败的唯一最好办法。”这本书提供了一个良好沟通的
准备工具。
读完之后,我仍不断思考作者给的建议,如果你不是一个有趣的人,那么用笑话展开互动
就没什么道理;假如你天生是个严肃的人,那就找些严肃的话题来贯穿谈话的内容。或许
每个人都应该给自己机会去持续练习,准备,失败,然后再准备,再失败。一步步前进,
去成为你希望别人成为的那个人。
作者: habodaha (零食)   2021-07-24 13:37:00
谢谢分享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