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观察者的技术:论十九世纪的视觉与现代性

楼主: nameofroses (玫瑰的名字)   2021-07-17 16:48:28
现代观察者的诞生
网站阅读:https://closetreader.com/2021/07/17/ep22/
Podcast 用听的:https://closetreader.com/ep22/
如今电影世界的主流,毫无疑问是剧情片。我们今天已经很难想像,曾经存在一个以纪录
片为主流,甚至只有纪录片可看的年代。
我在说的,就是 19 世纪末,电影刚刚发明的时刻。卢米埃兄弟拍摄的最早一批电影,都
是非常简单的纪录片。像《工厂下班》这部片,片如其名,拍的就是工厂大门打开,工人
下班走人的画面。《火车进站》就是一列火车沿着铁轨进站,没别的。
以今天的眼光看,这些电影很难称得上精彩。但从前的人第一次看到这些影像,他们所感
受到的惊奇,也是今天的人很难想像的。
现代观察者的特征:视觉独立性
距今 125 年前,当《火车进站》在巴黎首映时,据说引爆了轰动。当银幕上的火车慢慢
靠站的时候,许多人都从座位上跳了起来,赶忙躲到旁边去,因为他们害怕火车很快就要
撞上他们了。
有些电影史学者怀疑这个故事的真实性。但无论如何,这故事很能够说明问题。从中我们
可以看出,传统和现代的观看者之间,存在着一些最根本的的差异。
我们今天看《火车进站》,大概没有人会从座位上跳起来,那是因为我们的眼睛已经接受
过现代视觉文化的训练。我们这代人从小就接触到电影、电视、照片,甚至 3D 眼镜,我
们已被训练到能够本能地理解“眼见不一定为凭”。一段影像无论多逼真多细致,我们还
是能够轻易了解:所见之物不一定在场。
相反地,我们的触觉、味觉和嗅觉,都没有受过这样的训练。假如我手上拿到一个汉堡,
我会相信它真的就是一个汉堡。同时我会相信我能够把它放到嘴里吃掉,并且我相信我能
够尝到汉堡的味道。触觉跟其他一切感官,都是联系在一起的。我能够摸到一个东西,就
代表我能够看到它,同时代表我能够闻它的气味、尝它的味道。
触觉的出现,保证了其他感官的同时出现。更重要的是,触觉、味觉和嗅觉,一定是和现
实之物连结在一起的。
视觉特殊的地方就在这里。视觉和其他一切感官都可以没有连结。更重要的是,视觉感受
和现实可以是脱钩的。
一些艺术史学者把视觉的特殊地位称作“视觉的独立性”。当视觉独立了,也就代表视觉
可以被一些不存在的幻象所刺激,所欺骗,同时观看者还能够喜欢、享受这样的刺激、这
样的欺骗。
摄影和现代艺术:一对孪生兄弟
那么,人类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追求“视觉独立性”的呢?
当代最具启发性的艺术史家 Jonathan Crary 就认为,在 19 世纪初,当摄影术都还没有
发明的时候,欧洲人就已经开始追求视觉的独立性了。
事实上,如果从“视觉独立性”的角度重新审视摄影史和绘画史,我们可以写出一部和通
俗说法相当不同的视觉艺术史。
通俗的说法是这样的:现代绘画之所以越画越不“像”,越画越不逼真,那就是因为摄影
术发明了。有了摄影术之后,画家丢了饭碗,只好开始寻找其他的出路。于是画家开始探
索色彩、探索造型,抑或是探索人性的的深度、探索情感。
在这个通俗的说法里,摄影和绘画,好比一对分道扬镳的竞争对手。但是在 Crary 看来
,摄影和现代绘画,其实更像一对孪生兄弟,而他们共同的母亲,就是 19 世纪初,欧洲
人对视觉独立性的追求。
正是在视觉独立性的追求之下,欧洲人展开了对摄影技术的探索,创造出了逼真但不能保
证“在场”的照片;同时也是在视觉独立性的追求之下,才促使现代画家对视觉感官本身
进行探索,而不再强调透过画面再现现实。
眼睛的生理学研究:让眼球自己创造视觉
如果上面的叙述有点太过抽象的话,那我们来探讨一个有趣的个案。
说起 19 世纪初的视觉独立性,Crary 最先讨论到的,是歌德的著作。今天恐怕已经很少
人知道,歌德除了是文学家,他还花了非常多时间研究光学和色彩。他有一本书,书名就
叫做《论色彩》。
在《论色彩》里,歌德说,假如你在白纸上画一个红点,并且一直盯着它看。十分钟之后
,你朝别的地方看,你还是会看到眼前漂浮着一颗红色的小点,并且这个小点的颜色还会
慢慢改变,从边缘慢慢地变成蓝色、绿色、紫色或黑色。一段时间后,小点才会完全消失

这种现象,我们今天把它叫做“视觉疲劳”。因为视觉疲劳而产生的幻象,叫做“视觉后
像”。
从前的古人,当然也曾察觉到视觉后像,但古人通常只是把它当成单纯的幻觉而已。歌德
特别的地方就在于,那是史上第一次,人类开始发现“眼睛会为自己制造视觉经验”。
过去的光学、色彩学,都只是研究眼睛所看到的东西,而不会去研究眼睛的生理组织、生
理构造;但是在 19 世纪初,“眼睛本身”成为了光学和色彩学必须研究的对象。
在这个时期,光学领域最著名的的佼佼者叫做 Joannes Muller。Muller 曾经列举出五种
“人眼会看到光”的物理条件:
1. 当眼睛承受波动时。
2. 当眼睛接受锤击时。
3. 通电时。
4. 某些化学药剂注射到血液里时。
5. 眼球充血时。
讲完了这五种情况,Muller 才心不甘情不愿地承认,当眼前出现光的时候,人的眼睛也
会看到光。
从这里就可以看出,19 世纪初欧洲人对视觉的兴趣,早已不再是“如何透过眼睛观看现
实之物”,而是“如何利用眼球的生理特性,制造出原本不存在的幻象”。
19 世纪:被遗忘的视觉盛宴
我们今天去看任何一本通俗的摄影史的书,可能都会得到这样一种印象:摄影是 19 世纪
最重大的视觉文化的发明(如果不是唯一的发明的话)。
但 Crary 提醒我们,摄影或者说照片,其实只是 19 世纪的欧洲人所能够体验到的其中
一种视觉刺激而已。
假如你是 19 世纪的欧洲人,你可能会体验到一种叫做“魔术画片”(thaumatrope) 的东
西。它其实就是一张快速转动的纸片,两面画了不同的图像。比如 A 面画了一只鸟,B
面画了空的笼子;那么当纸片快速转动的时候,你就会看到一只关在笼子里的鸟。
这利用的是“视觉暂留”的原理。
另外有一种东西,叫做立体视镜 (stereoscope) 。它的原理和今天的 VR 眼镜非常相似
,透过两个独立的镜筒,左右眼会分别看到两幅非常相似,但有一点点视差的图像。借由
这个视差,我们就会感觉眼前之物好像是立体的一样,凸现在我们眼前。
而且,早在摄影术发明以前,立体视镜就发明了。透过“用画的”画出两幅相似但具有视
差的图案,欧洲人早就已经创造出亦真亦幻的立体视觉。
其他像是幻透镜 (phenakistiscope)、回转画筒 (zootrope)、透景画 (panorama)、幻影
剧 (phantasmagoria) 和魔术灯笼 (lanterna magica) 等等,我就不一一说明了,大家
可以自行上 YouTube 观看这些神奇的发明。
这里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琳瑯满目的视觉奇观,都是早在摄影术发明以前就存在的。
所以 Crary 指出,在摄影术发明以前,欧洲这种普遍存在的对视觉感官的探索,才是
19 世纪最重大的视觉文化革命。就连 19 世纪中叶以后现代绘画的发展,都同样源自于
这场革命。
比如在印象派的绘画里,画家们开始探索瞬间光影的变换,以及整体视觉的把握。到了后
印象派时期,赛尚自己就说,他的画作并不是要呈现物理世界的真实,他要呈现的,是“
感官上的真实”。再到后来,在康定斯基的有些画里,甚至完全一点现实物体的影子都没
有了。画家开始探索色彩之间的韵律,开始探索纯粹的几何造型,甚至开始探索颜料本身
的质地。
Crary 指出,以上这些,都是视觉取得了独立性之后,才可能成立的艺术追求。
.
欢迎到我的 Podcast 节目收听更多。
收听连结:https://closetreader.com/ep22
本集图书:观察者的技术:论十九世纪的视觉与现代性 (Jonathan Crary著,蔡佩
君、王嘉骥译,2007,行人)
作者: kantantantan (专发优文)   2021-07-17 18:44:00
想买这本都买不到QQ
作者: viaggiatore (▁音)   2021-07-17 20:46:00
这个有趣。
作者: witchgaze (瞪巫)   2021-07-18 16:27:00
记得火车进站观众吓到跳起来是以讹传讹
楼主: nameofroses (玫瑰的名字)   2021-07-19 00:12:00
是的,所以我说电影史学者怀疑这说法XD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