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分享的居然是以往最排斥的励志书。
https://i.imgur.com/T4rNbnX.jpg
本书虽然有向后藤麻里惠致敬的浓厚意味,但,内文方向可以说是和后藤提倡的“怦然
心动”完全相反。
后藤的原则,就是要触摸东西,感受他是否让你“怦然心动”,如果没有,就该丢掉。
而Knight想整理的,并非物质而是心灵。她的原则,简单来说,是你要检视哪些事情让
你“觉得很干”、“完全想管它去死”(don't give a fuck)。然后要练习把这些事情
从人生中淘汰。
所以如果说“怦然心动”是鼓励你拥抱你所爱的,“管它去死”就是要你淘汰你不在意
的。就这个意义上,“怦然心动”是唤起你正面的感受,而“管它去死”则是刺激你负
面的情绪。
某种程度上,我觉得两边都要参考才好执行整理(无论心灵或空间)。毕竟要“怦然心
动”的门槛有点高,有些东西即使不令你怦然心动,但你还是会“在意”。如果考虑到
负面情绪、到底你是否give a fuck,我觉得判断就更容易了。
作者将需要整理的面向分成四部分:东西(things)、工作、朋友、家人。
“东西”我觉得是最实用的:例如作者说,他需整理的清单包括“新闻订阅/podcast”
“奥运”等等。例如他一直有隐形压力要订阅纽约时报,但他其实一点也不想读、也不
想关心时事。“管它去死”的练习就是要写下这种事情花了你多少“时间”“金钱”和
“精力”(time, money, energy),然后你得考虑它值不值得你花这么多。
不值得的花的话,作者会提供“管它去死”的心法,也举了很多她自己的例子。
你的终极目标,就是要一件一件地,在心理上完全跟它们断舍离(stop giving a fuck
)
我个人的例子是“念日文”,一直觉得得学好日文,为此买了一堆日文教材。用“怦然
心动”法则,我淘汰不掉,因为“会日文”这件事其实还挺令人心动的,而且书籍本身
象征了知识,触摸时,硬要选边,我会说会心动。
然而,实际上,那些教材摆在眼前,就是给我很大的压力,根本无心去学,还让我在休
息时有罪恶感。而诚实来讲,我打从心底不在意我会不会日文... 没错,I don't give
a fuck。意思是说,其实“心动得起来”可能只是那个东西的象征意义很让人心动,但
就现实来讲,你可能是在对一个跟你很遥远的目标心动。于是我看完之后终于清掉那些
书,也不再为“没念日文”感到罪恶了。
我觉得像是“奥运”“世足”也是很好的例子,也许是文化氛围、同温层,让我们觉得
要follow这些资讯,或者说这些算是比较“正当”“标准”的娱乐......。然而我们很
少认真问自己,“你真的在乎吗?还是你只是想跟风?有没有你更想关注(但不敢承认
)的事?”
到后面的类别,像是工作、家人等等,原则也是一样的,只是断舍离难度可能提升。因
此这个时候,我觉得“管它去死”就是很好的心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