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涤这个不正常的人
【作者】:廖瞇
【出版】:远流
———————————————————
Podcast: https://open.firstory.me/story/ckmscz8zjjv6u0874u00j8tj5/platforms
作者廖瞇因为申请到台北文学年金, 所以开始这场长达一年的写作计划.
计划的主题是小作者三岁的弟弟, 她在书中为了取了一个代号“涤”,
作者说她为弟弟取这个代号是因为他怕脏, 他不喜欢任何人碰到他的身体.
涤今年 37 岁, 是别人口中的“茧居族”, 白天足不出户, 关在房间里, 几乎不跟人讲话.
他对声音非常敏感, 他会因为听到客厅的电视声而生气, 在房间大声吼叫.
爸妈配合涤的作息, 尽量避免跟他出现在家里同一个空间里面, 因为涤会不舒服,
关门开灯都要极其小心, 避免发出声音, 刺激到涤.
原本爸妈还会希望涤可以出去工作, 但现在只希望他不要关在房间里, 变成怪物就好.
身为一个几个月才回家两三天的姐姐, 每次回家根本没机会跟涤讲上话,
以这场写作计划作为契机, 她开始主动进入涤的房间, 与他讲话.
她跟涤约定好, 如果开门的声音会刺激到他,
那当她想要进他房间的时候, 她会让球从门缝里面滚进去,
让涤自己注意到球, 然后她再进去.
她不只写弟弟, 她也写了妈妈, 写了爸爸, 还有自己.
1. 涤
写作计划刚开始的时候, 有一天作者比较早起, 在厨房弄点吃的,
后来听到涤在房间里面大吼大叫, 她疑惑的想, 是因为我吗?
涤后来跟她聊天的时候解释, 他每天有固定的时间表,
在股市开市之前, 他必须倒好水, 拿好食物, 坐在电脑前,
但是她却在厨房里, 所以打乱了他的计划, 他心烦意乱, 所以大叫.
她问涤“你有没有可能用说的 ? 你啊啊啊的叫, 我不知道是什么意思”
“但你没有错, 你可以使用厨房.”所以涤生气的对象其实是自己吗?
廖瞇想起自己有一次跟朋友约家里聚会, 时间还没到之前, 她就在家里很走来走去,
老公感到不解, 朋友来之前, 妳就继续做自己事就好了, 为什么要整个人悬著等他?
后来朋友打电话来道歉, 说他临时有事, 无法赴约
她心里想抱怨, 但又觉得这是件小事, 不值得拿出来讲, 但那天整个晚上她都不说话.
她那时的感觉跟涤描述的感觉很类似, 心里明白别人有权这么做,
涤知道她有权使用厨房, 她知道朋友有权取消约会,
但自己的心情确实受到影响, 所以气自己为什么这么容易被一点小事影响,
只是她的做法是不讲话, 涤的做法是大叫.
涤被称为不正常, 但本质上他们没有太大的不同.
涤的记忆力很好, 他记得每件他没做好的事,
廖瞇渐渐明白为什么涤永远走路, 不背背包, 不提手袋,
他讨厌事情没办法控制, 所以如果发现自己忘了带东西出门, 就会很生气,
为了降低自己出错的机率, 干粹不带东西出门.
因为没办法控制路上的交通, 所以都用走的, 至少走路的速度可以在掌控之中.
“你可以不要这样吗?” 她问涤,
“如果我可以做到的话, 就称不上强迫症了.”
涤并不是自己选择去设立这么严格的标准, 他就是知道这样下去, 他会把自己搞死,
不得不减少活动,
别人看他, 以为他是突然有一天决定不出门, 不跟人讲话,
但也许在之前, 他已经忍受了上百次上千次的痛苦,
最后决定这一天开始, 不要再忍受了.
他不会讲前面的忍耐与痛苦, 因为他很清楚无法停止注意这些事情不是别人的问题,
而“茧居”是涤所摸索出来的解决之道,不正常吗? 但也许涤的选择并不多。
2. 涤妈
廖瞇一开始以为自己是为了弟弟在写, 但其实到最后, 她发现自己是为了妈妈在写,
她感受到妈妈的痛苦比涤还要强烈。
有很长一段时间,妈妈觉得只有她在操心涤的事情,
涤基本上不跟爸爸讲话,爸爸也不会花思去找涤搭话,
两个人虽然同在一个屋簷下,但各自在房间里面,根本不会见面。
妈妈张罗涤的三餐,为了找话跟他讲,她跟涤讲自己在做哪些投资,
后来涤真的感兴趣, 跟妈借钱做股票交易,
虽然十次里面有七次会赚钱,但根本不够赔钱的那三次,她只好想办法再补钱进帐户,
最后决定关掉涤的帐户,两人也为此大吵一架。
女儿几个月回家一次,每次回家都带着已经做好的重磅决定,
例如休学,例如搬去台东务农, 例如这个写作计划,要写家里的事。
涤妈问作者,为什么不先跟她讲这些决定 ?
“因为你即使不喜欢也会默默去做,所以就觉得我跟你讲我不喜欢也没用,
你还是会叫我去做, 干脆逃避”
“你不讲,怎么知道没有用呢?”
作者也问自己,明明自己是个很喜欢沟通,想要了解别人是怎么想的人,
为什么就没有想过要跟妈沟通呢?
这次写作计划写的东西,她全部都给妈妈看过,问妈妈的感受,
她发现自己已经好久没有跟妈妈聊天了。
妈妈不喜欢作者写她买便当给涤吃,便当这么油,对身体不好,
这样写好像她都没在为小孩想。
妈妈也不喜欢作者写她跟涤因为钱的事情争吵,觉得别人会认为她是一个爱钱的人。
作者发现这些妈妈在意的事,她都没有想过,
她想这次是因为她问了,所以妈妈才开口说,
说出来也不是要她不要写,但她想让廖瞇知道她的感受。
妈妈一直小心翼翼的存钱,但钱出去的速度总是很快,
爸爸以前常常打电动打牌输钱, 有一阵子跑去跟兄弟一起合伙种菇, 倒赔了几十万,
但妈妈对爸爸没有太多的抱怨, 她口中的爸爸, 脾气非常好,
跑去种菇是想试试看有什么赚钱比较快的方式.
廖瞇心想如果是她直接听到爸爸这么说, 她一定会觉得这是投机的心态,
但妈妈看到爸爸想要让家人生活过好一点的心情。
妈妈不喜欢她去台东务农,是怕她养不活自己,
擅自关掉涤的帐户,更多的是担心涤的投资失败会让涤更退缩,
因为她知道涤是想透过股票交易来证明自己的能力。
妈妈一直很在意钱的问题,但不是需要钱越多越好,
她想要的是钱后面代表的安稳生活.
听到妈妈的感受与看事情的角度, 廖瞇觉得妈妈对待人比自己宽容多了。
3. 涤姐(廖瞇)
在开始写作之前,甚至是写作的过程中,她都不停质问自己,
把自己家里的事写出来, 有意义吗 ?
如果她觉得这很重要, 很值得写下, 为什么直到申请到补助, 才开始写作?
是不是如果没有拿到这笔钱, 她就不会开始?
这样还能够代表这件事对她来说很重要吗?
她在思考她是为了写, 才去跟弟弟讲话的吗?
她写家人的痛苦, 因为出版得到掌声, 她可以感到快乐吗?
她一边写, 一边质疑写作的意义.
她不像弟弟记忆这么好, 她必须写下来才记得住,
就像心理治疗师都会说, 说出来比较好, 对她来说, 写下来比较好.
一开始她写自己知道, 已经存在的事,
后来开始渐渐出现她所不知道的事, 比如发现自己与涤有许多相似的东西,
她似乎理解了那些奇怪, 结果变成没那么担心了.
并不是理解之后, 问题就不存在了. 但可能我们就不会把它当成是问题了.
如果一开始的动机是“解决”, 那其实会跟“理解”相冲突,
因为想要解决问题,就会把听到的内容都当成可疑的对象, 而失去好好对话的机会.
感想
这像是一本文字版本的记录片, 作者廖瞇非常诚实的书写每个人的感受,
推荐序说这是一本疗愈系的书籍, 我很意外我真的被疗愈到了.
就像作者在访问里说的, 这本书是写给无法与家人对话的人,
无法与立场不同的人对话的人,不想对话的人,害怕对话的人,
不谅解父母的人,不放过自己的人,或是家里有可能像涤这样难相处的人看的.
看书的时候, 我想到很多跟妈妈, 跟姐姐聊天的时刻,
我们有多久没有好好跟家人聊天了?就算是无意义的闲聊也好.
当对方讲话完的时候, 不要急着画上句点, 再进一步的追问他的感受是什么,
为什么这么想, 有时候要敲开一点点,
掀开一点点, 才会知道里面原来长这样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