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fatisuya.pixnet.net/blog/post/47634483
冷战时期最重要的国际事件,以色列的建国肯定名列其中之一。犹太人在经历了噩梦似的
大屠杀之后,回到了“故土”打造自己的家园,却是以剥夺当地现存居民为代价,从此中
东就不得安宁。不过个人认为这是外人难以评论的事情,毕竟这之中牵涉的纠葛已经属于
生存权的层面,很难用什么道德等形而上的标准去评判。尽管也不是没有来自犹太人自身
对于“以色列国族”的质疑。这些面向也不是我特别感兴趣的部分,个人在意的是他在外
交与军事上的活动层面的历史。华文圈对于这方面的书这几年稍微有些增长,可选择性还
是不多,所以这本《六日战争》一出,翻翻觉得不错就购入了。碰巧,HBO也拨出了以色
列人自己拍的剧集〈眼泪谷之战〉,虽说是不一样的背景但可以凑在一起看也是有意思。
“六日战争”(这是以色列方取的名字)是犹太人与阿拉伯人这漫长的半个世纪多的冲突中
的一个阶段,本书作者迈克尔‧B. 奥伦(Michael B. Oren)在书的标题加入了一个“现
代中东的创生”,但他自己在结尾也承认“这场战争改变了什么?…答案依然模糊不清”
。不过,历史是延续性的,没有这个事件,就没有骄傲自大的以色列,然后也不会有赎罪
日战争,按照蝴蝶效应的理论,中东史,乃至世界史都可能产生许多影响。按照此说法,
作者这个标题倒也下的不算太过。
而这场战争,顾名思义,它前后不到一周,放在被霍布斯邦称之为“极端的年代”的二十
世纪里面,非常非常短促,但又具有决定性。它非常符合发动方的企图:迅速、一刀致命
的击败敌人,迫使对方谈判。四面受敌,资源短缺的以色列,经不起任何一场消耗战。说
来有趣的是,历史上跟这个国家处境最相似的,恰恰是对其“促生有功”的德国。著名的
美国战史家罗伯特‧M.奇蒂诺(Robert M. Citino)对自普鲁士以来的德意志国防军传统
给了一个“德式兵法”的名号,这支军队依照其国家的处境,替它们的战争方式做了一个
量身打造的公式:以“任务型领导”来保持中底层官兵的活力,而将官采取高度进取与主
动攻击精神来面对战争,力求以高度机动性来寻求决胜机会,包围歼灭对方主力消除抵抗
意志,在有限资源情况下迅速致胜。奇蒂诺在他的《从闪电战到沙漠风暴》中评论以色列
国防军时说到:在二战之后,效法德军最全面的莫过于这支军队。
但对以色列人来说,最不幸的地方在于,其处境并不能因为军事的胜利而有所缓解,因为
诚如克劳塞维兹所言,战争不过是政治的一种手段罢了。面对整个阿拉伯世界的敌意,犹
太人过去十几年里,最多也只能争取到“停战”,始终无法得到对方的“承认”。这并不
难想像,光是巴勒斯坦人的问题就非常棘手,更何况阿拉伯人把以色列的建国当作是西方
帝国主义对其入侵的过往的一种遗绪,这与二十世纪下半叶的去殖民化浪潮中相呼应,产
生了极大的话语力量,即便有些人对于此产生了怀疑,也很难发声与立足。
而事实上,在冷战期间的两大强权也都为此问题增添了更多的麻烦。苏联利用了阿拉伯人
的这种反帝情绪,把他们拉拢到了自己的旗下,尽管它并没有企图与西方打一场热战的意
思,但做为一种无形的对抗,中东是主战场。欧美各国也差不多处境,特别是因为石油,
他们就算同情以色列,也不可能彻底敢开罪阿拉伯世界,别说英、法,就连美国也都是首
鼠两端。
以色列的困境也是非常明显的。当然,犹太人首先自己得自立自强,全民皆兵,抱持着“
马萨达精神”(犹太民族大起义被罗马帝国击败时的最后据点,所有人都宁愿自杀也不愿
屈服),但他们也知道持续的对抗最终结果就只是共同毁灭,始终尝试采取政治的方法解
决。这次的六日战争前也是如此,埃及、叙利亚等国公然的陈兵边境,动武企图昭然若揭
,但他们不愿被国际指责是“开第一枪”的侵略者,又按兵不动;而以色列的处境就像是
被一群武装份子围在家中,整天惶恐不安,但想主动驱逐却反而会被指责是挑起战争的恶
徒的住民。两边僵持不下,都没法真正的和平,联合国强权各自心怀鬼胎,大多时间口惠
实不至。作者花了许多笔墨撰写这段过程,读来真的觉得无奈,此时讨论罪责没有意义,
纯粹就是国际政治的阴暗面。
战争在六日内结束,几乎是以色列的全胜,埃及兵败如山倒,外强中干的一面被彻底戳破
。说来好笑,这画面看起来跟红军当初被纳粹德国打的一败涂地何其类似,原因也差不多
:军容表面强大,其实士兵训练不足,军官素质低落,将官各种不适任,上层明争暗斗,
没有任何具体作战准备与计画等。总之,最尴尬的莫过于苏联,他们的装备显得彻底完败
于欧美,尽管心知肚明是使用者的问题却又有苦难言。而以色列也有阴险之处,一开始担
心多线作战,对叙利亚采取守势,表示不愿扩大战端;等到埃及完败,发现戈兰高地空虚
时,又立刻主动出击直逼大马士革。要说没有什么领土野心,怕也是未必。不过,最后以
色列也还是见好就收,很快接受美苏的介入谈判停战,采取政治手段来解决问题。毕竟国
际政治也是很现实的,胜利者拥有最大的话语权,现在特拉维夫可以让它的邻居坐下好好
谈了。
联合国做成了242号决议,要求以“不容许以战争取得领土”为原则,在保证以色列国家
安全为前提情况下,无条件归还所有占领地并达成和平协议。但事实上以色列保留了西岸
、耶路撒冷跟戈兰高地(作者没有提及),而巴勒斯坦解放组织也没有立即接受。这个决议
还是跟之前一样,它只是短暂的停战,就像当年巴黎和会那样,并没有真正解决任何问题
。作者坦言,至少这场战争让双方再次面对了实质:“以色列的存在”是双方争端的核心
,阿拉伯人无力消灭,又不愿意共生,那就最后只会陷入这无穷尽的争端轮回。只是,站
在当下看来,似乎还要再经历更多的磨难,人们才会真正的领悟。毕竟,这对以色列人来
说,也是血与泪的故事,尽管他们是胜利者,并不代表没有任何代价。前面提到的电视剧
〈眼泪谷之战〉,就拍出了许多一般军民的牺牲与无奈。
坦白说,本书作者不算会讲故事。他是很清晰的呈现了事情的经过,但其实更像是流水帐
般的纪载。他把很多笔墨花在不必要的叙述上,反而没有去着墨更多些关于主要参与者,
阿拉伯与以色列的高层政治人物的心路历程,或者是军民的回忆或许更有意思的地方,这
导致整本书的部分显得有点沉闷。不过,至少他算是完整交代了〈六日战争〉的始末,而
译者的翻译流畅,对此主题有兴趣的读者还是可以得到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