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志版:https://reurl.cc/Dvmnke
===========以下全文贴上===========
○、楔子
2019年4月,新冠疫情未起,还可以自由搭飞机往来世界各地时,在从维也纳返台的班机
上,相隔一个走道,坐了一对母女,女儿肯定不到两岁,因为还可以抱着不占座位。年轻
母亲只身带着女儿,空姐的问候和照顾也特别多,听着她们聊返台的计画和目的地,当聊
到小朋友年纪时,妈妈除了回答实际的数据,可能是为了主动迎接空姐对瘦小女儿实际年
龄的惊讶表情,还加上了‘医生说女儿的身高体重,远低于平均值’,我竟然听得出她言
外的心情—有担忧、有愧疚、有无奈。也体会到,原来小朋友在初出世,尚未在学校教育
中展开无止尽的考试比拼前,就已经开始被比较了。而这个看似不可攻破的平均值说法,
也带给了这位妈妈很大的心理压力。
也因此,当看到哈佛大学教育学院教授 陶德‧罗斯(Todd Rose)的著作《终结平庸》的副
标‘创造不被平均值绑架的人生’,立刻吸引了我的注意力,想看看作者是怎么说的。另
外,自认是个算努力,但是成效不是很好的学习者,也期待另一句副标‘哈佛最具冲击性
的潜能开发课’,能带来什么启发。
以下参考《如何阅读一本书》在分析阅读阶段,读者需要自问的四个问题,依序分享《终
结平庸》的内容。试着应用《如何阅读一本书》的方法,以《终结平庸》为材料练习。内
容属个人观点,仅供参考。也非常欢迎版友就解析书籍的方法与角度,不吝给予意见。
一、这本书在讲什么?
‘平均观’的单一标准衡量,已不符合当今社会的需求;以‘个体观’理解个人的独特性
与多面向,以提升教育成效及增加个人发展可能性。
二、细节有哪些?怎么说的?
全书分成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从‘平均观’的历史谈起,再谈到‘个体观’的发展。
源自欧洲十九世纪初,史上第一波‘大数据’收集,从出生与死亡人数、犯罪率、疾病发
生率开始,大量的数据冲击社会科学的解读,便有科学家以‘平均值’概念,解构说明整
体社会状况,也相信各数据均在平均值的‘平均人’,是人类完美比例的科学化说法。
十九世纪中末叶,以‘偏离平均值法则’,评比个人在群体的优劣。与此同时到二十世纪
初,工业经济体的兴起,为了让工厂大型系统顺利运作,公司开始实行系统优先的策略,
以标准化降低工人个体对系统的影响。工业的需求,也影响了学校教育,设计依照课表运
作的规则、单一标准的教材,让学生为了未来投入标准化职场做准备。
接着,提到‘个体科学’发展的重要推手—宾州大学教授 彼得‧莫莱纳(Peter
Molenaar)。他直指了‘平均观’藉人类群体之平均数值,以预测个体的偏误:要以‘平
均观’解析个体,必须先确认群体所有个体都相同,且个体随时间不会产生变化。问题就
在于:人是会随时间和环境变化的生物。深植人类群体中的‘平均观’,因‘个体观’受
到了巨大的质疑和动摇。
第二部分:‘个体观’的三大原则—‘参差原则’、‘脉络原则’、‘路径原则’。
1. 参差原则 (Jaggedness Principle):
对多维度的事物描述,应保持多维度中各参数的状态说明,避免用一个总体数值概括。这
个原则,作者给了个很直观的范例:人的智力,属于总体数值;相对地,在智力测验中的
各项目,如:字汇、空间概念、算数等,其实代表了不同维度的心智能力。两个总体智力
值相等的人,在各维度的表现,可能是高低分布大不同的参差状态。所以在理解个体时,
需要把项目拆解成可以独立衡量的单一参数,避免用总体单一数值决定结果。
2. 脉络原则 (Context Principle):
在这个部分,作者挑战了‘个性是不变的本质’说法。人类的行为,是特质和情境交互作
用而产生的结果,不是单一标签可以定义的。所以,要了解一个人,不再像是做心理测验
后,定义是A型人或B型人那样单一,而是需要观察‘在…情境下,会有…的表现’。人的
行为,不再是单一箭头的因果关系,而是交织成网络的复杂反应。
3. 路径原则 (Pathways Principle):
简单地说,路径原则就是‘没有两人的人生轨迹是一模一样的’。而每个人可以做的,是
理解自己的参差和脉络特性,再为自己设计、开创一条最适合的路径。作者陶德‧罗斯
(Todd Rose)十八岁时曾被高中退学、在重返大学校园前的几年间,做过好些领取美国最
低薪资的工作。他在本章分享了从高中问题学生的状态翻转,在大学存活并表现良好的策
略,总的来说,是他理解了自己的强项和弱项,不走平均人走的路,设计了专属自己的路
径。
第三部分:企业实例与作者教育理念
首先,作者提出几家‘注重个体性’企业之成功范例,接着指出高等教育应与时俱进,以
个人化教育,取代平均观为主的群体教育。最后,以‘美国梦’与‘个体观’均注重个人
特质实践和追求梦想的共同概念,重申‘个体观’是迎向光明未来的必要新观念。
三、作者说得有道理吗?是部分有道理?还是全部有道理?
‘平均观’的逐渐衰微,‘个体观’的逐渐兴起,是时代转变下的必然。作者以此著书,
希望加速旧新观念的消长代换,认为是有道理和其意义的。
在企业实例中,作者以沃尔玛Walmart和好市多Costco,分别为‘平均观’和‘个体观’
的企业代表,并以成长率、获利率、员工流动率等数字,以证明重视‘个体性’的Costco
,表现优于重视‘标准化/平均观’的Walmart。以上数据和‘平均观’和‘个体观’的相
关性,或许需要更多的佐证,不然可能有以偏概全的疑虑。另外,可能与作者的学术背景
有关,在引证历史和科学研究的内容完整,但书中和企业有关的案例,就显得薄弱。如
Google的人才评估,只说了‘要在Google出人头地,标准测验分数、文凭、学校排名、甚
至对电脑产生兴趣的年龄,以上变量并没有重要相关性’,但Google到底如何用个体特质
评估人才呢?很可惜地并没有任何说明。
四、与我有什么关系?
当初阅读本书的两个前提:(1) 理解‘平均观’的来由和对应观点说明,经过作者的逐层
论述,从历史背景、近代‘个体观’的兴起与代表性研究,身为对于此主题的初心者,得
到了初步的理解。(2) 本书以论述为主,应用面除了作者在准备大学课业和研究所考试用
的心法外,并没有着墨,对直接促进学习效果的帮助很有限。
五、小结
《终结平庸》以‘平均观’的历史为始,接着转至相对的‘个体观’与其三大原则,辅以
自身经验、相关研究、企业人才培育的观点说明。阅读后,了解‘平均值’概念,影响人
类认知甚深。不再被‘平均值’绑架思想,用更多元的角度,看待自己和身边的每个人。
或许也可以帮助那位担心女儿成长进度的妈妈转念,心情就可以从担忧、愧疚、无奈,转
为平静、自在、自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