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讨论] 立志读遍经典文学名著..大家觉得如何?

楼主: wjmd92   2021-02-05 06:52:17
书到选时方恨多
最近读了《一生的读书计画》,它是由美国资深编辑Clifton Fadiman 针对一
般大众,以简短篇幅介绍100 位经典作家,列出一生中必读的经典作品。
学者用心推荐,经典永恒再现
事实上,近年这类带有指导性质的推荐书目方兴未艾,但在160 年前的中国
却已出现。龙启瑞(1814 ~ 1858),字辑五,广西临桂人。道光廿七年(1847)
他为指导科举诸生应试而编《经籍举要》。《清代七百名人传.龙启瑞传》说他“以
根柢之学振之,著《经籍举要》一书以示学者”。他认为将学问之根柢精熟贯通
后,将来“立身行事,读书作文,处处方有把握”。既言“根柢”,换言之,《经
籍举要》所列的书都是一些做学问的基础入门书。龙启瑞在《经籍举要.跋》中
说:“欲文教之兴,未有不从读书始者。”可见他的动机是要振兴文教。而他的
目的呢?“诸生异日有因博学以进乎笃行,本乎文章而发为经济者,则移风易俗,
胥有赖焉。”他的目的是希望借由读书而振兴文教,学以致用进而移风易俗。
《经籍举要》除选录经、史、子、集四部要籍外,并依“约束身心、扩充学
识、博通经济、文字音韵、诗古文词、场屋应试”六大类,提出必读之书。既然
是为指导科举诸生准备应试而编,《经籍举要》当然也对考生提出叮咛:“今日诸
生读史,必须手边置一劄记,随其所得,分类记之。”这种读书方法即使今日看
来,还是有极高的参考价值;而除了读书方法,《经籍举要》在书名之下注明版
本,以概括学术源流;解题图书内容并评论得失。做为中国第一本推荐书目专书,
《经籍举要》除了带有强烈的个人选书标准,设定物件也很狭隘,但是它开启了
推荐书目的大门,启发了读书人,更启发了许多想推荐他人去读好书的人。
在龙启瑞《经籍举要》的启发之下,学者纷纷以推荐书目指导后辈读书:张
之洞“书目答问”列举书籍2266 种;胡适“一个最低限度的国学书目”列举书
籍185 种;梁启超“国学入门书要目”列举书籍160 种;屈万里“初学必读古籍
简目”列举书籍39 种;李笠“国学用书撰要”列举书籍378 种;陈钟凡“治国
学书目”列举书籍488 种;支伟成“国学用书类述”列举书籍3200 种;章炳麟
“中学国文书目”列举书籍51 种;徐敬修“国学常识书目”列举书籍262 种;
傅屯艮“中学适用之文学研究法”列举书籍79 种;沈信卿“国文自修书辑要”
列举书籍50 种;汤济沧“中小学国学书目”列举书籍106 种;吴虞“中学国文
选读书目”列举书籍142 种;顾颉刚“有志研究中国史的青年可备闲览书”列举
书籍14 种;1978 年,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设立“钱宾四先生学术文化讲座”,
请钱穆作了系列讲座,在讲演中钱穆指出有七部书是“中国人所人人必读的书”。
不管怎么选,不选不该选的书,
永远比选什么书重要
看了这些推荐书目,学者用心之殷、企盼之切,不言可喻。例如张之洞说他
的“书目答问”是为了“令初学者,易买易读,不至迷罔眩惑”;胡适“一个最
低限度的国学书目”书单是为了“普通青年人想得一点系统的国学知识的人设想”;
屈万里则认为青年读完他的“初学必读古籍简目”之后,“于吾国文史之学,可
谓已具根柢,而后从事专门研究,庶不至有基本常识贫乏之感矣。”
但是,推荐书目毕竟是一人一家之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主观性特强,
所以引起不同意见,自属当然。如《经籍举要》问世之后,与龙启瑞同时代、《四
库全书简明目录标注》的作者邵懿辰就直接“诋为简略”;胡适“一个最低限度
的国学书目”书单开出后,《清华周刊》的记者认为“范围太窄、谈得太深”;范
希曾作《书目答问补正》五卷,除了纠正《书目答问》的错误,并补收一些书。
推荐书目不管怎么选,不选不该选的书,永远比选什么书重要,这是非常重
要的基本原则。张之洞的《书目答问》有“五不录”:“凡无用者、空疏者、偏僻
者、殽杂者不录;古书为今书所包括者不录;注释浅陋者、妄人删改者、编讹刻
谬者不录;古人书已无传本、今人书尚未刊行者不录;旧椠旧钞偶一有之、无从
购求者不录。”以当时的时代背景和环境条件,这个标准相当严格。
但是,时代变了,环境变了,作家写作思维变了,读者阅读习惯变了,于是
以新眼光、新角度来推荐书目,就成了有心人的方向和做法。作家、读者、出版
印刷业的大环境和喜好都迥异于前,实用性、艺术性甚至娱乐性的考虑必须兼备,
市场与理想如何平衡,在在都是必须深思的问题。向读者一味强力推销令他们阅
读意愿不高却只是碍于面子或压力而去读的“经典”,很可能会落于时代脚步之
后。
出版企划一定要赶上时代变化,知识爆炸的时代,人们吸收资讯的管道多元
了,资讯传播的方式多样化了,以新眼光新角度来推荐书目,绝对不敷读者需求。
对出版业而言,出版读者想读的书是不够的,最好能出版读者读了之后会推荐别
人的书才是终极目标。如今推荐书目不仅要着重于书籍的知识性、趣味性,必须
更强调书籍普及性、实用性。
每天被强烈的声光资讯轰炸,
推荐书目绝对有其必要性
然而,平心静气想想:阅读是一种休闲活动,既然是休闲活动,那就应该轻
松快乐地阅读、自由自在地阅读、我行我素地阅读、天马行空地阅读,为何还需
要推荐书目?
在互联网四通八达、有线电视随处可见的时代,人们每天接触约十万个字
汇,相当于每秒23 字;然而医学界相信,大脑每天接收的讯息有一定数量,超
载的讯息会使大脑加重负担,注意力反而容易不集中。圣地牙哥加州大学教授罗
杰.伯恩(Roger Bohn)指出,“当注意力被切割得太零碎,可能不利于深思。”
此外,纽约精神病学家爱德华.哈洛威博士(Edward Hallowell)研究发现,“长期
忙于处理繁噪声息,将失去深度。”当然,除了文字,每天被强烈的声光资讯轰
炸,大脑长期受疲劳轰炸,资讯垃圾充斥,能够真正安安静静下来,把心沉淀一
下,在有限的时间里接受一下精致的阅读文化,推荐书目绝对有其必要性。
1925 年,北方报刊重镇《京报副刊》征求“青年必读书”的书单,鲁迅当
然被应邀开单。结果这位青年导师说:“从来没有留心过,所以现在说不出。”
每个人会依照自己的兴趣、时间、工作需求、经济状况来买书,推荐书目会不会
变成:你尽量推荐你的,我还是只看我买的?
当人们开始运用文字,就有了书写和阅读的活动,同时也就开始了编选最佳
书目的工作。古代亚历山大城的教师和图书管理人员就曾做过这种工作。罗马修
辞学家昆提连(Quintilian)为罗马教育也做过这项工作,他曾选定古今经典名著。
文艺复兴时期,领导运动的学者如法国的蒙田(Montaigne)和荷兰的伊拉兹马斯
(Erasmus)都曾把他们读过的书籍编制目录。时间是最公正的裁判,它会帮你
留下最好的书;最好的书,代代有人读,这就是经典。
好书也要有名人推波助澜
1975 年,作家张拓芜穷困潦倒,在好友热情鼓舞下,张拓芜发表描写军旅
生活的“代马输卒”系列文章。文字朴实,笑中带泪,备受好评。当时远在西班
牙的女作家三毛,看了之后很感动,就在联合报副刊发表〈张拓芜的传奇〉,文
章说:“这是一个小人物对生命真诚坦白的描述,在他的文章里,没有怨恨,没
有偏激,有的只是老老实实、温柔惇厚的平静和安详。”
三毛的文章见报后,“代马输卒手记”开始大卖,张拓芜终于逐渐摆脱贫穷的
困境。
美国最红的脱口秀主持人欧普拉(Oprah Winfrey),自1996 年9 月开始在自
己的节目里建立读书俱乐部,每个月向观众介绍一本书,并请作者本人上节目。
她提出的口号是“让美国人重新开始读书”(to get America reading again)。欧普
拉读书俱乐部推荐的图书,每一本都成为全美畅销书。举例来说,童妮‧摩里森
(Toni Morrison)的《索罗门之歌》(Song of Solomon)出版以来,每年卖掉五
万本左右,1996 年11 月被欧普拉选为读书俱乐部的阅读小说,短短一个多月就
卖出五十万本,并且盘踞畅销书榜十六周。人们称这为“欧普拉效应”。
阅读可以改变的生命
最后以美国职业阅读人和普立兹奖作家昆德琳(Anna Quindlen)在《阅读如
何改变了我的生命》里的话作结:“在阅读中,我虽坐椅上,其实却已到了远方,
足未出户,已旅行了世界。我阅读不是要证明自己优秀,也不是为了什么长进,
或要学习什么,我阅读,因为这是一切活动里我最喜欢的一种。”
民国10 年(1921),胡适办《读书杂志》,发出这样的期待:“大家少说
点空话,多读点好书!”
100年过去了,当今人们欣赏精致文化能力已经越来越
走下坡,在声光轰炸、八卦蔓延的同时,能静下心来阅读细腻的、能触动心灵深
处最微妙颤动的文字是最好解药。期待有更多有心人阅读好书,推荐好书,只因
这类的文化活动是洗涤人心的永恒清流,等同于经典,永不褪色。
作者: taipoo (要成功要积极)   2021-02-05 06:59:00
推“阅读可以改变的生命”这句话
作者: hwider (海里的星辰)   2021-02-05 07:58:00
推推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