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每天最重要的2小时》策略性不称职

楼主: leo7283 (时代广场)   2021-01-11 23:50:55
书名:每天最重要的2小时
作者:乔许.戴维斯(Josh Davis, Ph.D.)
译者:李芳龄
出版:大块文化
Medium 原文|https://tinyurl.com/y46lf2g4
Matters原文|https://tinyurl.com/yygbf7e4
这本书主张配合人体的生理系统,创造适当的状态与条件,产生每天展现高成效的(至少)
两个小时,完成真正重要的事。

【人体不是电脑】
为了应付不断涌进来的工作量,传统上采取的因应对策,是设法“不要浪费”时间:
*如何减少效率低落的时间?
*如何投入更多小时在工作上?
*如何快速地转换处理各项事务?
*如何同时做许多工作?
这种工作型态,对电脑或机器来说是好解方,因为它们不会感到疲累。使用时间愈长,生
产力和效率就愈高。
▍但我们是生物,无法每分钟都展现同一水准的生产力。
.
衡量人类表现的指标应该是“做事的成果”,而不是投入多少又多少的时间,做完一件又
一件的事。
作者希望大家不要再想尽办法要在一天中挤出更多时间工作,而是懂得调整一些做法(摘
要于文末),让自己每天都能有稳定高工作成效的时段,留一点时间来品味生活、从容过
日子。

【心得:策略性不称职】
我在读这本书时,不时地想到《原子习惯》。
这种即视感,来自书中援引了诸多神经科学和心理学的研究,以及它论证的方式,还有五
种策略(摘要于文末)那“环环相扣”的感觉。
书里有一个专有名词叫做“神经例行程序”(neural routines),被比喻为人体版本的电脑
程式,指引我们的思考、感觉和行为,让我们下意识地以某种程度的自动化模式来执行例
行事务——依我的理解,这就是“习惯”。
《原子习惯》是谈如何“新增/移除”电脑程式,而《每天最重要的2小时》则是要我们
留意电脑程式的:
*启动时机排程。(策略一:辨识每个决定点)
*所消耗的内存。(策略二:管理心智能量)
.
有一个观点我觉得挺有意思的,就是“策略性不称职”。
一项工作出现在我们的待办清单上是有原因的,通常会有另一个人关切事情是否完成,个
性体贴、负责任的人,总是惦念著不要让他人失望。如果再伴随着内疚、焦虑、讨好、急
迫......等情绪,会督促我们一头栽进去,但这些事务未必是对时间的良好运用。
▍有时,我们也得学会“选择”不做某些待办事项,对一些事情放手。
以我为例,我还蛮常因为“今日事,今日毕”的完美主义作祟,有时晚上接收到和工作有
关的讯息,就一定要做出回应。好像不处理一下,就浑身不自在。
现在,我会试着先分析做与不做的原因及后果,而不是照单全收,让“今日杂事,可以延
毕”。
.
整体来说,这本书读起来,尽管没有《原子习惯》那样震撼,但仍有一些见解,令人耳目
一新。
书中提出的策略,就前四种来说,它们是思想上的改造,很难“具现化”——不像《原子
习惯》,可以轻松打造出一种“易于体察”的氛围——是比较吃亏的地方。

【文末摘要:五种策略】
本书提出五种策略,希冀帮助忙碌的人们,创造出每天至少两个小时的高成效状态(心智图
原图见原文)。
.
〔1. 辨识每个决定点〕
我们每天做的很多事情,都是在一种“自动驾驶”下完成,已成为习惯,不需要特别的意
识感知。问题是,我们经常在做完一件事后紧接做另外一件事,并未多加思考接下来应该
要做哪件事才对。
▍别为了节省五分钟,瞎忙一整个小时。
所以第一项策略是:你应该学会认知到,每天有一些时刻——书中称为“决定点”,你有
机会和能力选择如何使用时间。
决定点发生在“完成一件事务”的那一刻,或者当“一件事务被打断”时,这时的自我意
识是增强的。
*珍惜每个决定点。
*事先计划在决定点要采取的行动。
*在尚未有意识决定接下来要做什么事之前,先别急着做下一件事。
.
〔2. 管理心智能量〕
一种“Mana值”的概念。
每件事都会消耗心智能量(展现自制力也会),甚至会让我们产生心智疲劳。此外,所有事
都会引发情绪,使得某件事及接下来的事务,变得对更难或更容易。而每个人一天能分配
的“Mana值”是有限的。
▍选择值得使用适当心智能量来处理的事务,策略性地把待办清单上的其他事务延后。
*早上首先完成你当天最重要的工作,以免你的脑力被无数个小决定先消耗掉。
*看看你当日的待办事项有哪些,先加以区分,标示为“重要决定”、“创意”或“其他
杂项”等分类。
*试试看,只用特定时段阅读和回复电子邮件。
*在非常重要或忙碌的工作天的前一晚,就先作出一些决定。
.
好好选择在何时拥有巅峰表现,并且大方地为它们作出其他牺牲。为了善加利用你的心智
能量,你应该把少数真正重要的事项做到优异,而不是企图做完所有事,但每件事都做的
平庸无奇。
▍策略性“不”称职,让你的整体表现更好。
▍懂得在何时说“不”。
区分清楚,哪些事是真正重要的事务,而哪些又只是职务上的义务。
.
〔3. 停止对抗分心〕
为了保持专注,必须擅长两项技巧。第一项技巧很显然,就是移除分心事物;第二项技巧
比较吊诡,是让自己的心思漫游。
我们的注意力系统天生是用来扫描与侦查事物的,包括对意外出现的事物作出反应、跟上
周遭的变化、寻找新目标等;换句话说,它天生就是要去注意分心事物的。
所以没关系,就让大脑分心。刻意松开专注力,让心思漫游带来助益——创意、思考未来

▍不过,别让思绪飞走不回来。
.
第一,可以先想好当思绪漫游时要做什么?切换到另一项只需要适度使用认知能力、但不
需要使用到工作记忆的事务——然后再回到你原先试图解决的问题上。
OK:欣赏艺术品、盆栽、风景/简单收拾一下桌面、书架/听听音乐/玩点小游戏。
NG:文件归档/阅读新闻、动态消息或部落格贴文/查看并回复电子邮件/练习简报说
明/准备会议内容/做有难度的解谜。
.
第二,透过“觉知注意”(mindful attention),是一种“感受当下”的方式——察觉自
己、他人及周遭环境。当我们发现自己的心思漫游时,可以变成一个中立的观察者,观察
自己漫游的思绪,而不是斥责自己分心。
重点是要放开那些无助于你保持在轨道上的思绪,就像冲浪者放掉那些不好玩的浪潮一样
。你的大脑有千丝万绪,你不必对每个浮现的思绪作出反应,要学会当个心思冲浪者,在
你的思绪浪潮中冲浪。
.
〔4. 掌握运动和饮食〕
当你需要处理重要事务时,正确的运动和饮食,能够帮助你在接下来的“几小时”内进入
最佳的心智状态。
*适量、温和的运动。
*少量多餐。
*经常补充水分。
*不摄取过量(多于平常)的咖啡因。
这章的结论貌似“说废话”,不过关于碳水化合物和咖啡因的探讨,汇整好的背景知识,
仍值得一读。
也许这两种理论都对,咖啡因的一些明显效益,可能是消除戒断症候群的结果,另一些效
益则可能是咖啡因本身的直接作用。
.
〔5. 打造有益工作环境〕
了解我们如何反应工作场所中常见的外在刺激,尤其在噪音、光线、身旁所处的空间等面
向。
~噪音~
*断断续续的谈话声,是专心工作的头号劲敌。
*白噪声——单调的背景音——虽然不是理想解方,但可能比听断断续续的谈话声来得好
*个性外向、短期记忆力佳的人,比较耐得住噪音干扰。
*中等程度的噪音,对提升创意(想出的点子更抽象)有帮助。
*安静,是最有益的工作环境。
.
~光线~
*在带蓝白光(感觉起来就像晴朗蓝天的光线)下,工作效能佳、比较有活力。
*较昏暗的光线(感到较自在,不受拘束),则有助于催生创意。
.
~近身工作区~
*清理杂乱堆。杂乱或许对极少数人有助益,但对大多数的人而言,是干扰分心。
*把一些物品放到桌面上较远的角落,让自己能作出较豪迈的姿势。有助于激发大胆冒险
、展现领导自信。
*别久坐不动,让自己有机会交替不同方式活动及使用身体。
*摆放一些特殊的物品或图像,以帮助自己恢复心智能量。
作者: Govz (早起吃饱饱 心情好~)   2021-01-12 21:06:00
感谢分享~
作者: antmj (liaoant)   2021-01-13 22:37:00
作者: jij61029 (小白狮)   2021-01-17 12:42:00
推推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