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伦敦人:大城市的日与夜

楼主: biemelo157 (瓜瓜)   2020-12-28 22:33:56
作者简介
《伦敦人》一书由 Craig Taylor 所著。有关 Craig Taylor 的资讯实在太少,这里是作
者的推特帐号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逛逛(https://twitter.com/cdltaylor)。Craig Tay
lor 出的书蛮多,但讨论度最高的还是这本《伦敦人》,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在今年年底
出版了《纽约人》,原文是《New Yorkers:A City and Its People in Our Time》,有
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
书籍简介
《伦敦人》一书的原文标题是《Londoners:The Days and Night of London Now - As T
old by Those Who Love it, Hate it, Live it, Left it, and Long for it》。从原文
的副标题可以看出《伦敦人》是一本记事型的书,更具体一点的形容,这本书就像是作者
访问了一堆伦敦人的逐字稿。为了著成本书,Craig Taylor? 花费了五年时光,在伦敦大
大小小的街道巷弄中访谈了 85 位普通人,共 200 余次的会面促成了本书。
你能想到的社会角色作者基本上都有访谈到了,访谈的内容多围绕着一个主题:你认为的
伦敦。如果你也认同同一个事物从不同角度看的时候会有不同景色的话,这本书的内容估
计可以给你带来一定的乐趣:从货币交易员、出租车司机、急救护理人员、厨师、性工作
者、夜店守卫、水管工、机师等等不同视角去描述他们各自认为的伦敦。本篇心得我会著
重叙述看完本书的感想,并且会将书中的伦敦与我眼中的台北牵扯在一起。
最后,本篇心得的最后不会附上章节笔记。因为《伦敦人》这本书其实就是 85 篇访谈的
逐字稿,并没有连续性的情节,也没有太多值得深入探讨的学术性科普知识。
心得
#伦敦与台北并无相差
伦敦该是什么样子?从地理来看,伦敦是英国的首都,同时也是英国最大的都市;回顾历
史,伦敦这个地区是罗马人约莫在公元 50 年时建立的;展望现在,伦是世界两大国际都
会之一,与纽约相提并论;谈谈学术,伦敦有 43 所大学,是全欧洲高等教育密度最高的
地区。不知道这些侧面的描写能不能帮助你在心中更好地描绘出伦敦的样貌吗?或许还是
有点难,我们不得不承认位于亚洲的台湾与位于欧洲的英国是有点距离,大部分的人终其
一生可能都无法真正的去实地体验一次伦敦。不过,阅读完《伦敦人》后你会发现,其实
伦敦和台北并没有多大的差距。
讲地标,伦敦有伦敦的大笨钟,台北有台北的 101;论文化,伦敦是有收藏无数的大英博
物馆,但台北也有也有诸多珍宝的故宫博物院。但这些都是物质都是表面,要论伦敦跟台
北最为相似的一点,也是伦敦台北跟世界各大城市都共通的一点:都是“人”汇聚集成的
地方。既然都是人,那位于伦敦的烦恼台北也有、伦敦的快乐在台北也找得到,甚至是伦
敦的危险、伦敦的犯罪、伦敦的歧视、伦敦的黑暗你也可以在台北找出相似的地方。
我们看看艾玛克拉克,她是伦敦地铁的配音员,配的声音类似台北捷运的到站通知以及各
种警示音;我们再看看拉提夏纱蝶,她是一位驻唱歌手,辗转在各个酒吧与工作练习室,
像不像好早之前的伍百、像不像今年红起来的陈忻玥;我们把注意力再分给史黛丝,她逃
学,被年纪比她大的男人骗,被独立乐团的男人骗,这种故事在台北好像也不少见;最后
我们把心思放到彼得汤姆斯身上,他是新斯皮塔福德中市场的商人,每天负责批货发货,
注意蔬果的价格与存量,与其他摊贩勾心斗角,你看,在台北是不是也有同样的菜市场。
你说,念完本书我有得到什么吗?我得诚实的跟你说,这得看你怎么定义“得到”。如果
是有没有获得学术上的新知、有没有知晓了从前未知的领域的话,那还真的没有。不过,
如果你的得到指的是对人文对社会对自己对人生有更深一层的体悟的话,那这本书确实有
起到了这样的作用。就当作自己在跟 85 个素味蒙面的人对话吧,在陌生人已经不再随意
沟通的年代,我们已经很难去看到那些跟我们一样的芸芸众生的生活经验。这本书并不是
非得限定在伦敦,把人名换掉吧,改成任意的阿猫阿狗;把地名换掉吧,改成你熟知的任
何一个捷运站名称。当读者去掉了外在的阅读隔阂,真的跟书中的人们开始交流的时候,
我问你,有那种跟 85 位不同经历的人谈话还得不到任何东西,还完全没进步的可能存在
吗?
这次的心得,是久违的我没有写“内容简介”的心得。这可不是我偷懒,是我真的无从下
笔。打个比方,我们从小到大听过许多演讲,有商业的有励志的,但每个人听完演讲后的
感受都不尽相同,因为这些与人沟通对话的内容,是必须再与自己的经历相呼应后才会迸
出新的火花。单纯探讨书中的访谈内容是没有意义的,只会变得一篇空洞乏味的摘要。其
实我在写篇人文方面书籍的心得时多少都有点这样的障碍,无论是这篇《伦敦人》,或是
上一篇《穷忙》亦或是今年我正在看的最后一本书《像我这样的一个记者》。
我会把《伦敦人》推荐两种人,第一种不用多说,是给对伦敦有兴趣的人。第二种是对“
人”有好奇心的读者,渴望看到不一样的人生,希望能多听一些自己不知道的事蹟,打个
不太恰当的比方,这种人就像是本季新番《魔女之旅》最后一集的伊雷纳,渴望与更多的
可能性、更多人的体验相遇的人。希望你们都能从《伦敦人》中发现自己的体悟,最后就
用赛谬尔约翰逊的名言作为结尾吧:“当一个人厌倦了伦敦,那他肯定也厌倦了生活”。
作者: kiehlss (kiehlss)   2020-12-29 01:06:00
推~感觉很有趣!
作者: qqqm (@@)   2020-12-29 04:47:00
伦敦跟台北......差蛮多的。伦敦的种族多元性、地理大小跟历史复杂度都不是台北能比的
作者: ctw01 (0000)   2020-12-29 10:26:00
其实这种相似就是种感觉上带点文艺感的相似,不必认真比较啦XD
作者: iamalam2005 (山风)   2020-12-29 21:37:00
到底要怎样才会得出跟台北很相似这种结论...这就好像是你有鼻子耳朵,我也有鼻子耳朵,就很相似可以一起看"瞧这些英国佬",或许会有更多想法
作者: wensday (Eyes On Me)   2020-12-30 10:23:00
你的解释一点都没有帮助 XD 那这样干嘛看这本书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