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遮蔽的天空 The Sheltering Sky
作者:保罗‧鲍尔斯 Paul Bowles
分类:美国文学
会想看这本书,是因为书里面的一段话。
“因为我们不知道死亡会何时到达,所以会把生命当作一座永不干枯的井。
然而所有事物都只出现一定的次数,并且很少,真的。
你会想起多少次童年中某个特定的下午,某个深深成为你生命一部分的下午,
如果没有它,你甚至无法想像自己的人生?
也许四或五次吧,甚至可能没有那么多,
你会看到满月升起几次呢?也许二十次。然而这些都看似无穷。”
——保罗‧鲍尔斯《遮蔽的天空》
“Because we don't know when we will die,
we get to think of life as an inexhaustible well.
Yet everything happens only a certain number of times,
and a very small number really.
How many more times will you remember a certain afternoon of your childhood,
an afternoon that is so deeply a part of your being
that you can't even conceive of your life without it?
Perhaps four, five times more, perhaps not even that.
How many more times will you watch the full moon rise?
Perhaps 20. And yet it all seems limitless.”
《遮蔽的天空》一书在 1990 年改编成同名电影,
在电影的结尾,保罗‧鲍尔斯现身也献声,唸出了这段文字。
该部电影的配乐是坂本龙一,
他后来在 2017 年的专辑《async》的一曲〈fullmoon〉中,引用了这段声音,
除保罗本人唸的英文版外,还另外找了九个人用九种语言诠释,构成了一首曲子,
戴着耳机听,会完全沉浸在那个氛围之中,久久无法自拔。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yK1VYUY_BI
这本小说是美国人在撒哈拉沙漠上讨论存在主义跟虚无主义的故事。
然而我在阅读前完全没有心理准备会看到存在主义.....
存在主义的描述实在很不好读,这种内容其实满吃个人经验的,
像是最开头引用的那段“生命是一座永不干枯的井”,
如果曾经有过一样的想法,那么阅读的时候会很有共鸣,
不然的话连看懂都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
我自己就有类似的经验,也曾想过自己童年的那几个下午,
所以有被这段文字打到,共鸣感强烈,
反之我对其他存在主义作家的共鸣感可能稍微低一点。
看书的时候,某些主角们之间的对话句子都曾经是我也想过的一部分,
举例来说,男女主角间有这样一段对谈:
“日落是如此悲伤的时刻。”不久后她说。
“我看一天的结束,任何日子,我总觉得那是整个时代的结束。
还有秋天!那可能也是一切的完结。”
我有过完全相同的想法!!!
书叫《遮蔽的天空》,是因为遮蔽的天空把夜晚藏在后面,
然而天空虽然保护人们免于面对存在的恐惧,其后仍是一片未知的黑暗,
人在其下何其无知又脆弱。
“而包裹在话语里的,会是思想。”
在把话语抽离之后,独自的呢喃与思想究竟是什么的探索?
故事的基调是隐晦且幽暗的,地点背景是非洲沙漠,那边什么都没有,
对从美国远道而来的主角们而言也是全然陌生,
听不懂阿拉伯语所以被剥夺的话语权、一无所知又糟糕的空间,
在外在恶劣的环境下,只有不断重复的生活、炽热的艳阳、看似无穷的荒漠作伴,
探究内在、生命、宇宙、死亡、存在的意义简直再适合不过了。
看书的时候可以先看最后的内容简介,会大概知道剧情走向,
不然可能看完第一章还是一头雾水 (然而这本书在第二章后半开始才最精采)。
这本书就算知道剧情怎么走,也依然无法预测叙事表现,
思想跟内在的探索才是这本书的主轴。
这本书的两篇序文非常有助于爬梳文章脉络,分析人物性格和故事手法也都很精准,
推荐看完书之后再来补最开头的序文。
主角们的性格不同,有人是一直逃避去面对自我的孤独、
有人接近宿命论般的害怕每个征兆,也有人左右逢源。
最后他们探索的旅程奔向了不同的终点,
第二章末段和第三章的描写真的非常惊人,像是诗一样,
有种非常残暴的美,读起来异常震撼。
序文有一段记录了保罗‧鲍尔斯曾说过的话:
“在我撰写《遮蔽的天空》这部小说时,我强烈地感受到自己不是游客,
如同我的主角波特一样。”他这样告诉一个为他作传的记者。
他这部小说在前面篇幅借由波特之口如此明白陈述:
“他不认为自己是个游客,他是个旅人。
其中的差异有一个部分是时间,他会这样解释:游客通常在数周或数个月后匆匆赶回家;
旅人不属于任何地方,总是用几年的时间缓慢地从地球的一端移动到另一端。”
或许就是这种人才写得出这样的小说吧。
主角们在移动中寻找自我、寻找“家”,终于抵达了不同的结局。
每一章章首各自引用了其他书的内容,目前手边没有书所以凭印象打,
第一章讲人们总是会根据过往的回忆过活,
第二章是 Paul Valery 的文字,讲一个将死的男人对着镜中的自己道别,
第三章则是 Kafka 的文字,讲人生过了某个点后再无回头路,然而生命势必会到该点。
这几段话很诗意的描写了本书的故事,
仿佛被困在过往逃避现实之人、仿佛在镜子映射下有另外一个自我之人,
连滚带爬的走下不能回头的探索之旅。
第一章叫撒拉哈饮茶,透过某个故事人物口中讲述了一个故事:
三个阿拉伯女子费尽前往沙漠打算煮水饮茶,却在喝茶前就死亡。
探索之旅有终点,但究竟探索得到什么就因人而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