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经济学的40堂公开课》

楼主: leo7283 (时代广场)   2020-10-07 17:31:22
《经济学的40堂公开课》
作者: 奈尔.杰斯坦尼 (Niall Kishtainy)
译者: 吴书榆
出版社:漫游者文化
Medium原文|https://tinyurl.com/y4gzl625
Matters原文|https://tinyurl.com/y38qq6y2
#心得
网络上查书评,说这本书蛮适合当作认识经济学的入门书,我觉得有修习过经济学
的人也很适合一看。
为什么呢?首先是经济学课本中,先天上就排除了某些反骨思想家所提出的概念,
例如范伯伦、马克思与海耶克等。
再者,经济学这门课是开在“大学”,没有升学考试压力,课本没教完就算了;教
授们也有取材(学派)的偏好,有些单元谈得特别详尽,某些章节就简略带过了,甚
至不提。
我们所接触到的思想,仍然有一定侷限。
《经济学的40堂公开课》则兼容并蓄,很公允地分配篇幅给思想家们。以时序为经
,以局势为纬,在历史长河中,补完了读者们的思考脉络。
|“这门思想为什么会兴起?”
|“它是挑战先前哪些立论点(假设)?”
上述两提问,贯穿整本书。
自始,我才对诸多来龙去脉,有一个宏观全局的了解。
以前唸书时,汲汲营营地搜集各种思想的零件,而且还很片面,现在这些四散的齿
轮都归位了,而且还上了油,开始运转。
#问与答
附上编排的Mind Map(见原文):
另外,我从书中选出几-个平时常听见的概念,做成6个问与答,分享给各位。
|1. 容易被忽略的“机会成本”(Opportunity Cost)
是以“放弃的东西”这个观点计算出来的成本。
例如一名学生在选修课程,他只能修历史或地理,不能两者都修。最后他选了历史
。他的选择成本是什么?你可以说是学分费。但若用前述观点来算,成本则变成他
放弃的东西:学习沙漠、冰河与首都城市相关知识的机会。
|2. 经济学在做什么?
经济学家说资源有“稀少性”,指的是东西的数量有限,相对之下人的欲望无穷无
尽。
“稀少性”和“机会成本”点出了一条基本的经济学原理:人要做选择。经济学是
探讨经济体中人类行为的学科。
|3. 经济学还有个体与总体之分?
方才提到的人类行为,若以微观角度来看,研究个别消费者以及企业如何做选择,
这是“个体”经济学;“总体”经济学则是站在宏观面,在研究整个经济体,例如
一国就业水准、物价。
会这样区分,是受到英国经济学家凯因斯(1883–1946)的推波助澜。
|4. 凯因斯好像很有名,能跟我说说吗?
1930年代,美国发生了经济大萧条,当时的传统经济学无法解释。
在凯因斯的理论里,他提出了对于经济衰退和失业的新见解。主要说法是,当大家
都在存钱不花钱——消费不足、投资不足、储蓄过剩——一国支出水准(需求)下降
,导致经济衰退。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凯因斯一直是二十世纪经济政策思想的巨人。
|5. 财政政策(Fiscal Policy)
凯因斯学派说,如果人民不花钱,政府就必须负责花。
可透过减税让消费者手里有更多钱花,或是政府自己动手花。这种利用赋税与政府
支出的政策称为“财政政策”。
每一块花掉的钱,都会在经济体里流动,创造出价值高于一块钱的新支出,好像涟
漪一般,这种效果被称为“乘数”(Multiplier)。
不论是马政府的“消费券”,或是蔡政府的“三倍券”,之所以不发放现金,就是
怕被拿去存起来,反而无法刺激消费。
(ps. 众学说之一,一家之言,勿当成真理)
|6. 货币政策(Monetary Policy)
这是指想办法改变经济体中的货币数量或是借贷的利率,最简单的形式是由政府多
印钞票。
美国的量化宽松(Quantitative Easing)就属于一种货币政策,简称QE。
这里的看法是如果利率够低,会影响商业人士的决策,刺激投资,表示有更多的钱
会花在经济体内,因此可以提高国民所得并增加就业机会。
(ps. 众学说之一,一家之言,勿当成真理)
作者: Jimmy030489 (jimmychen)   2020-10-07 18:09:00
书观念不错 但经济学实际上都在计算
作者: koalaq (忘了)   2020-10-08 13:05:00
作者: lionadon (inside out)   2020-10-11 17:12:00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