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拥抱战败》日本的大落与再起。

楼主: fatisuya (伊达枫)   2020-08-10 10:52:58
https://fatisuya.pixnet.net/blog/post/47466677#
其实这本书的简体版出了一段时间了,它的评价一直维持在非常高的水平,之前我的兴趣
放在别的地方,所以也就“关心但不购买”。再版一次之后,远足终于也引进到了台湾,
不过这反人类的厚度跟不斐的价格,应该吓跑不少一般的读者。其实《拥抱战败》是本可
读性极高的通俗作品,而且其主题讨论的是日本在战败后怎么样浴火重生的过程,这是相
对偏冷门但有极具历史价值的。毕竟,二十世纪初跟末的日本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国家,如
何经历这样的转型在人类史上都是值得研究的案例。
整个亚洲在近代史都在面临欧美带来的船坚砲利的冲击,而日本虽然不是最早,但却是最
成功的,用“脱亚入欧”的方式来面临这个挑战。明治维新这场大变革让这个岛国晋身列
强,但急功近利的方式似乎也使它们走上了一条不归路。不能以后见之明强说日本必然军
国主义化,但1945年8月的投降似乎宣布了其最终失败。绝大多数的天皇陛下臣民们,必
须要在惊愕的情况下,面对自己的国家从“带领亚洲人民走向文明开化的大帝国”沦为被
先前视之为蛮夷仇寇的盟军占领的一个“四流国家”的境地。本书作者约翰‧道尔(John
W. Dower),叙述了日本国家与其人民是如何发挥其韧性,在短短不到一个世纪,又做出
第二次大转变。
‧直面战败
听到天皇的宣布投降的“玉音放送”之后,是一种悲痛,还是一种解脱,应该是两者兼有
之最接近事实。大战末期,当局对人民的压榨已经到了极限,这种沉重的束缚早就是不堪
忍受的负荷,即便政府如何宣传胜利的前景美好,但现实的苦难却是更直接的体验。更何
况所谓的“大东亚共荣圈”真的会带来未来更好的生活吗?恐怕底层人民心中都抱持这样
的疑问。远在欧洲一端的德国人民,早在盟军的轰炸下对元首与纳粹党逐渐丧失了信心,
尽管他们还是为了保卫家园战到了最后,而日本人民就算再怎么刻苦耐劳,也是必然是有
限度的。
道尔在书中引用了一位参加了大和号自杀作战幸存的老兵的故事。在他回国之后,没有任
何的欢迎,而是冷眼与贫穷。日军在东亚各地的恶行恶状已经传回了国内,让许多平民震
惊于自己的亲人竟是如此的残酷冷血,甚至有位母亲直接宣布:“这样的儿子就让他死在
外面别回来了。”尽管只是个案,但那些老兵们是别指望能有什么英雄式的对待。而国家
对待这些曾经为它而战的士兵更是无情,没有任何的福利政策关照,让他们直面战后的贫
穷而无地自处。作者叙述的这位主角,他曾经衷心的爱着国家,并相信政府的宣传而为之
奋战,但最终的结果却让他失望透顶。让他心寒的不只是物质上的,更是一种心灵上的幻
灭。如今的政府,昨天还在叙述“帝国的伟大”,今天却已经在高喊“民主万岁”。这种
“那么我与战友们付出鲜血与生命捍卫的究竟是什么?所为何来?”深深的刺痛主角的心
。他没有因此被打倒,主角活到了日本浴火重生之日,他计算了服役期间领到的军饷,寄
给了日本政府,表示了自己“不再欠国家什么”,来做一种无言的抗议。
这位主角的故事代表了战后日本平民受到的苦难的一角,物质与心灵上的双重磨难。不过
,要注意,这并不包括某些顶层菁英,他们在战败时随即肆意掠夺公物,并趁机大发国难
财。某些政客立即改头换面,变成了“民主的坚定支持者”继续掌握权柄。无论何时,最
可悲的永远都是一般人。
‧天上掉下来的礼物
道尔说,45年初如果日本就谈判投降的话,美国对东京的干涉就不会像史实那样深刻而用
力,因为华盛顿对在取胜之后该如何处分,还没有任何定见。不过,当日本再次恢复主权
时,留下的是一个稳定跟经济起飞中的民主政府;这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特别是考虑到
之后美国多次“外送民主”失败。于是,在统治了多年的麦克阿瑟离去时,日本全国上上
下下给予了热烈的欢呼与掌声,以感谢其辛劳。但很快的,他们听到这位被感谢者在国会
听证论述两个战败国时说:“德国已经是个成熟文明的民族,只是走偏了;日本则是如同
未成年的小孩,需要重新再教育。”无疑被泼了一桶冷水。当时的东京政府及其人民正在
恢复民族自尊心,他们无法接受被这样看待。
确实,麦克阿瑟的确是采取了一种高高在上的姿态统治岛国。据说他从不曾认真了解过这
块土地,接触过的日本人也不多,甚至他只有在最后一次会面时,才亲自出官邸送前来拜
访的天皇上车。对日政策的拟定也都反其道而行,所谓的“日本通”都被扔到了一旁,只
录用对日本一窍不通的菁英官僚。这位被称为“美国的凯撒”别出心裁思维,可能是想,
让一些对岛国没有成见的人才能真正大刀阔斧的“革新”。但不管怎样,这策略确实是奏
效了。虽然个人觉得更大的因素应该是美国人当初选择了力保天皇,而获得了精英阶层跟
官僚的配合与支持,才能顺畅无阻的推行改革。
一个无人能从中获益的政权,是不可能长久的,哪怕它在表面上多么“美好”,是强调“
民主”的体制亦然。这是个简单的道理,然而却是德国威玛政权血淋淋的事实换来的教训
。因此,美国在二战后于两个战败国都吸收了这个经验,采取了不同的手段来改造,使其
加入自身的秩序之中。
虽然有些讽刺,日本的民主确实是建立在美国人的威权强加之下,而他们也从中受益了。
统治菁英保住了权位,财商人士巩固了财富,随着经济起飞诞生了一批真正的中产阶级,
普遍大众的生活也都比战前提升了水平。所有人都能各取所需的情况下,不管是否真心,
至少都能够接受这个被强加的体制。遥远的一端,新成立的联邦德国也是在阿登纳妥善的
分配利益后完成转型,让德意志人民有别于1918年,真正的接受民主政治。
至于这种“用威权独裁强加民主”的手段到底该如何评价,并不容易。道尔指出,盟军司
令部禁止了其他的政治立场,虽然强制,但并不残暴,至少跟旧日本政府相比是如此。在
战后大鸣大放的日本文艺界,许多作者都承认,审查制度依然存在,但它只是“令人厌烦
可不致命”。以往“特高”的年代,异议份子是动辄有性命之忧的。
作者说了一段小插曲我感触颇深。有个日本人回忆起幼时去学校,新的课本还没下来,老
师只好沿用旧的,然后把“不合时宜”的部分用黑色墨笔去掉。他当时心里想,为什么会
这么快地昨是今非。
‧如何看待裕仁天皇
废除天皇制并非不可能。然而当时,就连日共最后都支持保留此一制度(被作者酸很大),
显然在GHQ的操作下,维持了此一“共识”。
裕仁天皇自己的求生欲也很强,他不惜多次“纡尊降贵”的前往拜访麦克阿瑟,争取其支
持。然后一改过去深居宫内的形象,走亲民路线。作者说,裕仁其貌不扬,不擅言词与交
际,缺乏同理心,每次出巡劳师动众,种种问题在今天都是公关灾难,可过去的人们不这
么想。过去对天皇的敬意还在,而如今,高不可攀的尊贵之身就在眼前,带给日本人民心
中的感动无以复加,甚至还感染到了一般美国士兵,争相上前握手致意。
道尔说,这一切并非裕仁临时起意的随兴之举,他早在以前参访不列颠时,就对英国皇室
的亲民作风印象深刻。此后,其子平成天皇明仁也都延续此一路线,在民主化时代并不意
外。
然而,裕仁天皇对于战争的罪责,始终是个争议的问题。
上个世纪八零年代,“日本第一”之声震云霄,在经济与工业力上的冲击再次引起美国人
的紧张。这个岛国,在短短的一个世纪里面大起大落,是世界史上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主
题,贾德‧戴蒙在他的新书《动荡》中就曾加以讨论。俗话说“危机就是转机”,对国家
来说亦然。一个病症沉疴的体制,要做出重大的变革与维新,是需要一些力量来推动,虽
然结果可能是机会性,但总比坐等沉沦强。我们很难想像过去明治、昭和的那些曾经替国
家未来伤透脑筋的政治菁英会如何评家今时的日本,但不管怎样的一个事实是,这并非是
人民的自己选择。强加的力量迫使他们接受现状,结果最后反而令人误会日本是个逆来顺
受的民族,这就有点讽刺了。
道尔最后这个评论,令人深思。
作者: kantantantan (专发优文)   2020-08-10 11:23:00
推书评和这本书
作者: Sylow (lavish)   2020-08-14 23:22:00
好书!感谢原po书评。也提醒我买了好久还没看 ...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