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blog.sina.com.tw/cathysheu/article.php?pbgid=70814&entryid=660070
读《今生缘》会有点讶异,这和写《沧桑》、《袁琼琼极短篇》、《恐怖时代》的,是同
一个人吗?原本中短篇散发的嘲讽冷冽,一改而为温暖眷恋的笔调;即使写的是失根漂流
第一代外省人的故事,却几乎没有凄凉哀愁的感叹,反而是浓厚亲密的生活氛围。
原连载于联合副刊,也是袁琼琼的第一部长篇,记录了几个眷村家庭自流离来台、到二代
子女成长,二十多年的风风雨雨和点点滴滴(其中主视角汪慧先、陆智兰这一家,原型即
是作者自己的家庭,所以这也是一部家族记忆的作品)。在此之前,她早年的中篇《沧桑
》,其实就写过眷村相关的主题。不过两者篇幅差异甚大,中篇顶多只截取历史洪流的某
个剖面,而长篇则藉更多的细节开展,关注了独特的时代与当时的社会层面。
而虽说拉长了时间轴,书中聚焦的却并非风起云涌的大事件,并且几乎没有英雄人物,有
的尽是那些在颠沛流离中,力求生存的小人物。也因为写你我身边多的是的平凡百姓与庸
俗市井,取材皆透过作家自身的近距离观察,描绘很是逼真如实。比如潇洒而意气风发的
陆智兰、作风大胆而飞扬跋扈的吴宝玲、务实承担、最接地气的徐贯之、精明世俗、古道
热肠的程玉屏、擅于媚惑男性的风尘女秀美、傲娇可爱的么女及人、庸碌无为、温吞的项
志田、木讷严肃、影子般存在的苏子俭...角色塑造之立体生动,就像照着模特儿画的素描
。这些人物应是蜕化自袁琼琼的生活里,唯一较不自然的,可能是陆智兰在大陆生的儿子
陆源,其阴沈恐怖的心机,有如戏剧中必然的反派存在,只为提供情节丰富度和戏剧张力
,”功能性”有点明显。
看袁的年表,在接联合报这部连载之前,她写了不少电视剧本。编剧工作对故事布局和结
构能力,有相当的磨炼,因此虽是首部长篇、却有着相当老到的叙事。也难怪她会安排一
些增加高潮性的虚构人物情节。当然文本中所描述的,俱是袁所熟知的一切,也是作品细
腻精湛的要素之一。
袁的短篇有精悍俐落的华丽,一读便让人上瘾。那么长篇呢?同样也具备让人喜爱的特质
,只是勾人的点当然不同:一丝不乱的故事舖排不在话下;初看之下,文字里是极致的平
缓、不起波澜,平静的水面下,却有着浓到化不开的情感,《今生缘》里人们的亲热紧密
,碰撞出的奇妙人生,细腻至极,咀嚼领悟之后会惊艳不已。
本书横跨的时间,自动乱到承平,女主角慧从原先纯静的少女,历经父亲突遭不幸和流离
失所的磨难,心境迅速老去;抵台后孤身无依地盼着生死未卜的智兰出现,憔悴模样惹人
心痛。前三分之一关于烽火战乱、共党阶级斗争和逃难渡海,种种苦厄对人的摧残,真是
惊心动魄。及至中段部分,来台后的拓荒和生活适应,一群离乡背井的人,尽管辛酸却总
乐观地相互扶持,悲中找喜、苦中作乐,可谓滋味万千。
浩繁的长篇连载,免不了有抓紧读者的心理描写。比如吴宝玲在冰果室里诱惑陆智兰的桥
段,就令人印象深刻:隐密的暗巷、汽水的偷情隐喻、相互试探的情欲理智攻防....书的
中段引入此情节,原本智兰”绝对承担者”的父亲形象,顿时因隐密的人性描写立体了起
来。不知是否因为袁本来就擅长以男女情感琐事来刻划爱欲,这段落相当成功地塑造了主
角人物。
但也有些情节,企图使性格面更加多元的桥段,似乎就有些斧凿痕迹。例如和吴宝玲同属
情欲放纵者的神秘女子秀美,疑似因为出轨导致后来一家人离奇死亡的悲剧,但在慧先不
小心弄掉眷粮眷补、生活差点陷入窘境时,她却主动伸出援手。善良和情欲两种不同面向
的揉和,若不是过于刻意的设计(参差对照?),就是在凸显眷村流言与真实之间的鸿沟
。
觉得书里最触动人的,就属慧先智兰两夫妻老拌嘴撒娇、枕边谈心的诸多刻写。袁琼琼文
字里的开朗、直接与活力,也许和原生家庭的氛围不无关系,虽然她的父亲因积劳早逝,
这些记忆却化为细微点滴的情节;散发浓郁生活情趣和苦中作乐气氛的映照,让人从物质
极困乏年代的朴实精神,反思什么是真正的幸福。随意缩写几个细节以印证:
宝玲在冰果室藉叙旧之名欲引诱陆智兰,后者终究理智地拒绝了。见试探不成,她只好退
而邀请他们来家中作客、增加见面相处的机会。慧先趁夫妻在厨房炒菜时,提了宝玲来访
的事,智兰遂顺水将见宝玲的事说了,惹得妻子吃起醋,肝火上来、炒菜炒得砰砰锵锵的
。智兰见她不高兴、便在厨房里逗起妻子,还动手动脚地调戏。老夫老妻带点油烟味的激
情戏码还没完全化开僵局,到了晚上又说起邀约的事,先生软性地推托,妻子不悦便又娇
嗔地酸他很开心见到宝玲,无意间正好触到其痛点,于是回击道她也蛮受欢迎的。不料这
是妻子最隐密的心事,当年迟迟等不到智兰,跟军人朱远一段若有似无的关系,虽因妻稳
妥的个性并未定下,但其中不无狡狯....夫妻两高来高去的心理描述,精彩万分又无比甜
蜜。
以粉丝的心情来说,《今生缘》是本迷人的小说,戏剧式高潮不断、精彩纷呈,书中处处
透悉人性深层面的描写,更敲进读者心坎里;以吹毛求疵的挑剔者来说,优点却也有点是
小败笔,在结构上会觉得它常常穿插进几个精彩短篇(比如龙太太卖女儿、阴森的陆源恶
毒为难慧先的诡计等),创造眷村众生相、生活点滴和聚散离合感、故事主高潮被带出之
前,穿插的东西也许让阅读过程不显得乏味,但不可否认却某程度削弱了统合性。可能眷
村文学的品格本就不是一种世界观特别宏大、或思想特别深刻的东西,它所要呈现的,是
某个历史片刻的记录,四面八方而来的人,全都一无所有的来到这片尚未建立起感情的土
地上,他们共同经历那失根、无着落感,慢慢把情感移植到新的家乡来。其实未曾体会过
的人可能根本不会懂,即使有不少优秀的文学作品,局外人永远只是隔着”竹篱笆”看他
们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