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这才是心理学!》破除伪科学的思维方法

楼主: notebookpage (我找到接班人了)   2020-02-09 19:52:24
图文好读版本:
https://notebookpage1005.blogspot.com/2020/01/blog-post.html?m=1
揭开心理学的神秘面纱
读完《行销前必读的购物心理学》,我开始想涉猎更多心理学书籍,于是找到几年前没看完
的这本《这才是心理学》电子版本,惊为天人。这本书写的非常浅显,但却带出许多重要论
点,这并不是一本单纯论述什么是心理学的书,而是教导读者如何用科学角度看待心理学。
为什么我们比过往更需要心理学?
一般人的刻板印象中,心理学难以与科学画上等号,大众联想到的是坊间流传的心理测验,
激发心理潜能的超贵工作坊,甚至有些人可能会把心理学与占卜、通灵画上等号。然而作者
表示心理学是一门“科学”,所谓科学,就是可以接受严谨公开讨论和验证的知识,任何知
识如果只有单一团体知道,不能接受公开的检视和批评的,或是只是宣称有重大发现,但还
没有被众多公信机构认可的,都不能算是科学。
从小到大的成长历程中,我们无形之中都建构了自己的的心理学理论:包含我们如何看待自
我、以及如何待人接物处事,这些观念深受世俗智慧的影响,慢慢成为所谓的常识,左右每
天我们的行为举止。
但这一些世俗智慧组成的“心理学”真的符合科学的定义吗? 例如从小我们常常被提醒做
事要三思而后行且欲速则不达,但遇到机会为何又是机不可失,要赶紧把握?如果今日事今
日毕是正确的,那船到桥头自然直又该如何解释?在我们生活中满天飞的迷思,正如这些世
俗道理,最大的陷阱是无法确认真假,无法证伪的论点深深影响日常生活和处事逻辑,也因
此我们需要符合科学定义的心理学,帮助我们重新形塑自我以及对待他人的行为认知。
但在此之前,我们需要理解心理学的科学思维。不仅仅是了解心理学如何得到结论,更要让
自己免除伪心理学的祸害,分辨真假说法,在这个假新闻满天飞的时代尤其重要,这本书就
是要让我们了解这些心理学的科学的思考方法,我认为这些方法不只用在判断心理学,对于
提升日常判断也有所助益,以下我整理了这本书我认为最值得的论点提供参考。
1.可证伪性
所谓可以验证的理论,是需要可以验证这个理论有错的可能,才叫做可以验证,以逻辑推演
来说,如果我想验证一个理论但根本不知道怎么确认他是错的,这种理论不就永远无法知道
对错了吗?
这看起来似乎很显而易懂,然而不可证伪的理论却充斥在心理学中,著名的佛洛伊德理论是
透过人类事后行为进行解释,由于解释的事情已经发生,不能达到科学的预测目的,所以以
此推论,佛洛伊德理论也是不可证伪的心理学。
可证伪性带给科学最大的价值是容许犯错的空间,针对一个争议性的理论,如果能够证伪,
我们便能知道这这个理论孰是孰非,更往真相迈进一大步。可证伪性代表客观的标准,一个
可证伪理论之所以让人相信,正是因为他经历众人长久有以来扎实的检验,不管是同侪评论
(peer review)、反复实验、或者各种质疑讨论,从错误中慢慢修正成更接近事实的理论
。反之,不可证伪的理论之所以那么容易建立又使人深信,因为只要塞入一些模糊的术语,
似是而非的因果关系,例如美国政府事先就知道911恐怖攻击,没有人有办法证实他错,很
多人却会深信不疑。
我想起了许多伪科学的健康理论,与满天飞的假新闻,建构假新闻假科学理论亦如反掌,谁
能证明他错?但如果有人深信却祸害无穷,伤害的可能是人的健康、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甚至是一个国家的未来,在深信一个新发现/新理论并采取行动之前,思考这个新理论的
可证伪性不可或缺。
2.避开爱因斯坦症候群
谈到假新闻,就不能不谈爱因斯坦症候群。大众总是期待科学能有大跃进的发展,如同当年
爱因斯坦发现相对论一样,是“空前未有”,是“首次突破”的,这往往也是媒体与大众期
待的所谓创新之举。
但这个世界真的有这么多空前突破的创新吗? 一个新的理论或发现,必须在先前已建立的
已被认可旧领域上发展,也要能说通既有的旧证据,才能确保科学理论是不断成长的。
“科学是一种累积似运作,特性之一就是有许多人参与,而我们是以这些人能帮我们理解自
然界的程度,决定他的贡献,没有单一的个人,可以凭其特殊地位而主导科学进程,且不允
许只有少数人才享有的特殊知识之存在。”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也并未舍弃牛顿力学的理论基础,而是解释更多原本理论无法解释的地
方。所以如果一个新理论宣称既有的旧理论与证据都不需要检视、都不存在,只要用发现的
解释来取代,那么他很有可能是极具偏颇的伪科学(伪心理学)。
媒体可能三不五时就会公布突破性进展,或是又出现心理学新疗法,大部分的新发现仅是疗
程之中出现新的实验发现,根本尚未成型为理论。根据“证据交集”原则,科学或心理学理
论必须经过漫长的验证,不是单一一次实验结果就可以化为结论运用,唯有一连串的实验证
实一个理论确实成立,而且同时可以驳斥其他相反理论,才可以得到有力结论;同理,单一
一个反例不代表这个理论就不成立,每个实验都能存在缺陷和偏见,最重要的还是根据证据
的交集与累积做下合理的判断。
3.个案不具有科学价值
个案研究是指对少数人的案例做观察性研究,曾在早期心理学有较大的启发,但作者认为,
随着科学方法的进展,因为个案仅具部分代表性,所以无法给出合理且严谨的结论。
不仅如此,个案研究其实正中许多人类常犯的偏误下怀,像是安慰剂效应:只靠着告诉病患
正在进行治疗,就可以让病患有治疗效果。因为个案描述太容易取得了,我们很难区分在那
些宣称好起来的病患中,哪些是真正有疗效,哪些是因为安慰剂效果。
没有什么事情比起身边亲近的家人描述他们亲身经历的事情更令人深信不疑,鲜活的案例总
能激起人类的情绪与共鸣,这也是为什么大部分影片与照片引起情绪的程度总超过文字,最
像是我们都耳熟能详的例子: 大部份人害怕飞机失事,总是挂记着一张张失事可怕照片,
却忘记其实开车的死亡率其实远远高于飞机,只因为飞机失事的可怕是更加鲜活的案例,也
因此使媒体大幅渲染,造成人们对风险的偏误认知。
也许有些人觉得偏误认知没有太大影响,作者认为最大的代价是“机会成本”,如果浪费时
间去相信并执行因为鲜活案例而相信一件偏误的事实,一无所获之下,也浪费了真正去执行
正确而有用事情的时间。这并不是说个案没有价值,而是个案的发现不能当科学理论的依据
,个案更适合用来举例、使人能更容易理解该理论中抽象的细节,因为人倾向对鲜活案例有
更深刻的记忆性。
我的反思:关于科学与伪科学
这本书可以深入思考的地方很多,但我认为最值得讨论的是作者认为心理学也应该符合科学
的严谨定义(可证伪性、具有过去理论基础、非以鲜活案例为理论基础)。如果这个前提成
立,仔细检视大部分的自助心理学书籍没办法让人信服,因为这些书大都来自“个人经验”
或鲜活案例,书中隐含资讯例如:只要做X,就可以变成Y等速成诀窍,但当真如此吗?如果
连心理学理论都还没有结论(甚至无法用实验证伪),我们又如何能确定单一成功案例可以
复制?
针对人们急切而想要的东西,例如成功、健康、金钱,并没有单一速成解方可以达到,但人
们太过于急切渴求简单捷径,却成为伪科学商品温床。
也许有人会说,并非所有东西都有成本、时间去证伪,去用数据精准且科学化的方法证实,
但针对影响我们生活巨大且足以改变行为的理论,是值得付出时间与心力去追求接近真相,
现在科技发达且数据更加容易蒐集的时代,也使这个可能性大幅提升,有了数据便可以测试
、去实验或追踪自己想像理论真伪,到底这种行销方法有效吗? 这个新医学疗法成效如何?
不靠个案、不靠亲友鲜活案例描述,也不受媒体渲染影响,从真正的科学数据分析中发现错
误,修正的速度也更快。这本书探讨的心理学方法、或说科学方法,给科学分析(数据分析)
这件事赋予巨大意义: 如果我们真正重视眼前的问题,不论是关于工作、生活、健康、未来
趋势,为什么不能多花点时间心力去追求“事实”? 收集资料、清理资料、比较研究结果
旷日费时,但至少这样的结果可以让我们付出更少的机会成本。
当然并非所有问题都是科学可以解答的,所以宗教、哲学仍具有价值,但思考科学与伪科学
的精神告诉我们一件事情: 对于自己的所见所信,要持续反思、谨慎行动,并且在可及范
围力求真相。
书写观点.tw:
https://notebookpage1005.blogspot.com/
作者: koiick (晨百)   2020-02-09 23:19:00
感谢您的分享!
作者: vivihk215 (黄黄搭)   2020-02-10 11:47:00
看过这本,真心推好书!
作者: azcookie (爱智饼干)   2020-02-10 12:34:00
感谢分享
作者: applewarm   2020-02-10 16:25:00
这本不错
作者: psion (psion)   2020-02-10 16:39:00
推个用心 但是可证伪并不是唯一甚至不是最高标准所有自称科学的学科里面 心理学的实验再现性是最低的
作者: DarthRaider (低调的悠闲)   2020-02-12 06:16:00
不同的学科对各科学原则会有不同权重,可证伪在心理学有一定重要性,几年前被说再现性低的事反而更支持为什么大多情况还是要看一下可证伪性。这本毕竟成书时间较早,且定位是给初学者。如想认识后来其他的方法论,推荐陈瑞麟老师的科哲著作,也有脸书可追踪
楼主: notebookpage (我找到接班人了)   2020-02-12 21:38:00
感谢分享!其实书中作者有回复对于心理学无法重验的争议,主要提到其他领域重验失败率也跟心理学相当,且大部分理论是先建立再慢慢修正起来的。
作者: lytt   2020-02-20 07:45:00
好书给推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