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必须说唯有艺术家深深地被人类的悲情性及死亡所浸渍时,他才能真正感动我,他才
能真正伟大,或与伟大之存在相遭逢。’
本书为邱妙津所著,为她生前的最后一部著作。
邱妙津一生跌宕,1995年6月于巴黎持水果刀自杀。同年10月,邱妙津在1994年出版的长
篇小说<鳄鱼手记>,荣获时报文学奖推荐奖。因小说内容独特,以‘鳄鱼’、‘拉子’等
语词隐喻与描述同性恋者的存在及处境,再加上作者在得奖时已死的罕见情况,顿时,邱
妙津这个名字响彻云霄,奠定了她在台湾同志文学界不可撼动的至高地位。
‘蒙马特遗书’由书信体的结构写成,共分为二十一书,其中包括倒置的第五、第十七书
,第十七书更是拆成了两篇。全书以信的形式写成,寄件者为 Zoe,收件者为絮。
底下我将全书的内容作简单的三线分类。
内容简介:
一、楔子
四月二十六日晚上十二点,Zoe与絮先前在巴黎的宠物兔兔死亡,兔兔作为本书的‘作戏
者’,让Zoe能把全然的情绪抒发出来。
二、Zoe与絮
本书的剧情建构在Zoe对絮的情感表达上,Zoe与絮原本是一对同性情侣,但后来Zoe发现
絮对她不忠,因此开始否定、拒绝、排斥絮,后来絮回到台湾,Zoe仍然留在巴黎,而Zoe
开始针对这一连串的事情作检讨分析与自我辩证,才衍生出了这些书信。
三、Zoe与小咏
小咏作为Zoe的前任,在本书中拥有着使Zoe催化的作用,在本书的情节里,所有与小咏的
叙述都是愉快的,Zoe也反思了之前与小咏的悲欢离合,进一步完整了Zoe对于生命、爱情
的认知。
心得:
本书页数不多,不到两百页,阅读起来却像两百斤般沉重。
如果张爱玲的文字叙述是‘字里行间都是病’,邱妙津的文字体现了何谓‘死亡是艺术实
践的终点’。
本书内含的主题很多,什么是全然的爱情?什么是爱欲与性欲?什么是positive-passive
?什么是伟大的艺术家?但在这里,毕竟要发的是个轻松的心得文而不是学术探讨,我想
针对整部小说综合邱妙津给我的感受写下一些感想。
本书唸起来沉重,不单单是因为孤绝的文句或哲学性语词,而是我们总把邱妙津本人带入
了剧情中。
‘蒙马特遗书’究竟是一本书信体小说,还是自传书信体小说?
一般大众不会拿起这本书来阅读,唯有爱好死亡艺术或是正在研究同志文学的朋友才会阅
读,当这些朋友在研究这两个主题时,必定对邱妙津本人有稍加的认知,再者,文中的种
种经历跟邱妙津的人生实在是太过相符,不禁让人战栗地想起,本书是个真正的遗书。
邱妙津的作品都有这种倾向,使读者将作者的客观性与书中主角的主体性混淆在一起,从
<鬼的狂欢>、<鳄鱼手记>到<蒙马特遗书>分别代表了邱妙津不同时期的人生总结,但总是
与死亡结伴,邱妙津的个人特色如影随形的伴随着她的每个文字。
谈谈死亡之于艺术。
唸完本书觉得沉重是很正常的,正常人都担不起这么庞大负责阴暗的情绪。
但请记住,无论再大的黑暗,另外一面总会透著光。
文中的死亡并不是无谓的,也不是被情绪压的喘不过气。
‘自杀。然而与从前想死,想从活着里逃掉的欲望相反,如今我感到前所未有地喜爱生活
、生命’
‘是的,我决定自杀,那就是整个宽恕过程的终点。我并不是为了要惩罚任何人,我并不
是为了要抗议任何邪恶。我决定要自杀,以前所未有的清醒、理智、决心与轻松,因为是
为了追求关于我生命终极的意义,是为了彻底负起我所领悟的,关于人与人之间美好的责
任。’<第十二书,p116、117>
文中的死亡是艺术的终焉、是对于生命光明的极度渴求,是塑造一个完美的艺术家必经之
路。死亡是个过程,书中把死亡分为‘生理上’、‘精神上’的死亡,既然体验过‘精神
上’的死亡,且认知到若要进一步完整精神的绝对性必须体验‘生理上’的死亡,对于一
个毫无畏惧地在追求绝对性的人,我们怎能把死亡归类的懦弱、无能、黑暗、自私的表现
中呢?
曾有人说过:‘我们从小说中学做人’,在‘蒙马特遗书’中我学到何谓挣扎的爱情,以
及如何超脱这种挣扎的绝对精神,在身理、心理、个人、社会都互相冲突的状况下,邱妙
津用最接近艺术本质的文字刻画她一路走来的点点滴滴。
‘人生何其美,但得不到的也永久得不到,那样的荒凉是更需要强悍的。’
这是‘邱妙津日记’所记录,邱妙津生前的最后一个句子,以此句作为结尾,致每一个仍
然在为爱情受苦受难的朋友,要继续强悍自己,体验人生的美好;也致邱妙津,谢谢妳给
予我们这如梦似幻的一生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