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验尸官传奇

楼主: kea (推理小说<亲爱的你>出版)   2018-10-13 05:38:52
《验尸官传奇:让尸体说话,四十年与残酷凶手的智力对决》/ 约翰.贝特森
Blog http://blog.udn.com/Kea0111/117754649
我想从书名谈起,我认为这本书的中文译名可能会造成某些误解。
第一,将Coroner译成“验尸官”虽是台湾传统的译法,但并不精确,香港的“死因
裁判官”是比较准确的翻译。
书的开头详细解释“验尸官”(coroner)与“法医”(medical examiner)的不同。
Coroner是英国法体制下的特有制度,工作内容是对非自然死亡进行死因判断。重点是,
验尸官并不一定具有医学背景,他可能是律师、警察或一般社会贤达;它的任命也不是像
我们想像的,要经过考试然后由文官体系指派,在某些制度下,它可能是民选的。
因此,验尸官并不一定真的会验尸,但他可以命令法医验尸,再依法医报告下死因判
断。为判断必要,验尸官还可以指挥警察进行调查,甚至可以召开听证。在传统英国推理
小说中,公开的“死因听证”是业余侦探获取第一手线索的最佳时机。
验尸官的工作就到死因判断为止,若判断为他杀,则接下来的调查工作是检警的事情
。若判断为意外或自杀,则可迳行殓葬。
美国各州甚至各郡制度不同,有些州有州立法医系统,有些州则是法医与验尸官系统
并行。派翠希雅‧康薇尔笔下的女法医史卡佩塔,就是维吉尼亚州里奇蒙的首席法医
(chef medical examiner)。
我看网络资讯,香港应该是有Coroner制度的,台湾则无,在台湾,非自然死的死因
判断是检察官的职责,也就是大家所知的“相验”,法医则依检察官指挥进行验尸。
在这本《验尸官传奇》中,主人翁霍姆斯的本业是殡葬业,应征进入加州马林郡验尸
官办公室,从调查员干起,他多数医学、鉴识的知识都是在职期间受训而得。霍姆斯原本
的老板、郡验尸官是医生出身,霍姆斯干了十几年,升上验尸官助理,老板退休后顺利当
选下一任郡验尸官,直到马林郡验尸官办公室被并入治安官办公室(Sheriff,有时译成警
长,也是民选职位),他才选择退休。
第二个可能的误解是书名用了“传奇”一词,让人感觉这是个英雄故事,事实上这是
一本口述自传,作者并无意敲锣打鼓吹捧霍姆斯是个“神探”或“破案英雄”,整本书看
下来,霍姆斯也就是个公务员,他详细交待四十年来的公务生涯,强调的是专业、谨慎,
例如他在检查尸体时会不考虑可能性地采样所有腔体的分泌物,他强调:“我们把所有能
做的事都做尽了,因为我们都知道,以后我们再也不会有机会在同一具尸体上采样了。”
书中交待非常多的细节,例如验尸官的车上必然准备两大箱的现场蒐证工具:照相器
材、指纹工具、夹链袋、温度计、剪衣物的钝剪刀、各种尺寸的尸袋、捕虫网等,一定要
将两个箱子都带进犯罪现场,否则往返车上拿东西会污染现场。车上还要准备防火套装与
登山装备,因为你永远不知道命案现场会是在火场中或悬崖底。
不过霍姆斯也提到,即便再谨慎,疏忽总是会发生。例如有回一个经验老道的警察告
诉他,枪击案现场已蒐证完毕,结果脚一抬,才发现踩在一颗弹壳上。
第三个可能的误会是副标题“四十年与残酷凶手的智力对决”。霍姆斯确实承办数百
件命案,其中不乏残忍诡谲者,但每个案件也就若干页数,破案完结或是成为未解悬案,
并没有针锋相对的凶手v.侦探对决,自然也没有“我总是站在你的相对面”之类的天才罪
犯。
而且,书里有很大一部分在讲自杀—真的自杀,不是推理小说里头那种搞到后来一定
变成他杀的自杀。霍姆斯花了一些篇幅谈论自杀心理状态,例如几个案件中,一人的自杀
引起配偶、亲人的接续自杀,另外还有青少年好友的集体自杀案件等。本书另外的重点就
是旧金山金门大桥,每年有三十到四十人选择从这个名胜跳海自杀,包括远从外国来的自
杀者;霍姆斯协助民间团体,最终在2008年在金门大桥下架设一道不锈钢网,总算撕掉了
自杀圣地的标签。
综合以上,读这本书前先有个心理建设,你不会看到刺激、猎奇、天才的侦探故事,
你看到的是真实世界里的犯罪与查案,大多数的犯罪缺乏思量,大多数查案枯燥,而且详
细的办案未必就能破案,悬案是家常便饭。
书中提到一起1986年的金门大桥自杀案,死者是个德国人,霍姆斯穷尽一切细节,问
过出租车司机和妓女,就是查不到死者身份。直到二十年后,有个私家侦探才联络霍姆斯
说他二十年前受委托找这个死者,当时他知道死者可能从金门大桥跳下去,所以他打电话
给旧金山的验尸官办公室,获得的答案是没有这号尸体,因此他的调查就卡住了。直到二
十年后,私家侦探才看到一篇文章,说金门大桥跳下去尸体多半会漂到马林郡,他才想到
要联络霍姆斯。
这本书另一个人印象深刻的段落就是死讯通知,这是验尸官的工作项目之一,也让验
尸官从单纯辛苦的工作,变成一个糟糕的工作。从医生或法官嘴里吐出的讯息,好消息或
坏消息机率是一半一半,但验尸官告知的一定是坏消息,而且是最坏的、会改变你一生的
那种。
在一起案件中,霍姆斯发现死者来自外州,他请该州警方去通知家属死讯,结果警察
回电说他办不到。他开车到农场后,看到好几辆停在那里的车,他立刻知道自己走进去时
一定会遇到正在聚会的大家族。“我没办法,”警察说,“真的没办法。这些人都在等著
他出现。”
霍姆斯靠着经验发展出一套死讯通知的SOP,尽可能当面告知而非透过电话(因为家属
可能会崩溃);在一群人中找到正确的通知对象;应该用什么态度、什么措词描述死亡,
若是家属崩溃,应该怎么处理,有什么样的社会支援资源等等,他都有一套方法。让我印
象很深的一点就是,要称死者的姓名,不要用“你女儿”这样的说法,避免误会;也不要
自以为贴心地用模棱两可的语言例如“他没有撑过去”,徒留家属揣测空间。
一如描述验尸官办公室的应征资格时,霍姆斯说:“领有尸体防腐员执照代表你不害
怕死亡,而且你习惯面对哭泣的人。”
总结来说,这是一本很棒的非文学传记,作者文笔平实而流畅,即使是复杂的案件或
是专业知识都说得简单易懂,如果你刚好熟悉旧金山湾区以及自70年代以来的相关社会案
件,那这本书应该会唤起很多回忆。但重点是别期待错误,这不是个刺激的探案传奇,这
是四十年经验的承载,它传达的不仅是案件的故事或探案的知识,更多的是霍姆斯面对死
亡的态度。如这本书英文书名:The Education of a Coroner: Lessons in
Investigating Deaths (验尸官的养成:死亡调查的课程)。
作者: musicfire (小翰)   2018-10-13 08:34:00
https://i.imgur.com/pTpieoq.jpg前阵子看的,纯粹以法医验尸的角度写的,非常非常的写实,从胸部剖下Y字型开始到翻出睾丸全部流程都有
作者: anan1564 (流血者)   2018-10-13 13:14:00
感谢推荐
作者: rpg1234pk (giveme5)   2018-10-13 14:11:00
法医科学研究室也有提到这部分
作者: Tayako (+ 陌生人工作室 +)   2018-10-13 14:31:00
想看~
作者: enamelcord (娶妻當娶殤不患♥)   2018-10-13 15:18:00
推推,感谢分享:D
作者: kingofu (阿奇)   2018-10-13 15:38:00
推心得
作者: monicaliu416 (monicaliu0416)   2018-10-13 18:20:00
感谢分享
作者: JingYun (我只有八岁)   2018-10-14 11:27:00
谢谢分享,有想看这本书!
作者: lamn   2018-10-15 23:38:00
谢谢推荐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