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黄崇凯《文艺春秋》

楼主: lucialucy (小部)   2018-05-29 19:11:43
好读网志版见此:https://lucialucy02.blogspot.tw/2018/05/blog-post_15.html
  黄崇凯的《文艺春秋》乍看前后割裂,撇开第一篇瑞蒙卡佛貌似跑错棚,接下来的〈
三辈子〉、〈如何像王祯和一样活着〉、〈迟到的青年〉和〈夹竹桃〉,依序谈论聂华苓
、王祯和、黄灵芝、钟理和,就在我以为这本将持之以恒,围绕台湾先辈作家时,赫然杀
出了〈你读过《汉声小百科》吗?〉,欸欸欸!
  好啦,这欸欸欸,欸得有些虚假,毕竟〈汉声小百科〉一篇太有名,心里有了预期,
且汉声的确在九零年代儿童读物占据庞然市场(我家也有汉声拇指文库喔,小木屋系列赞
赞),想说只是异数吧,加上小说也好看,不以为意。然而,越看下去,越觉诡异,〈宇
宙连环图〉谈台湾漫画、〈向前走〉爬梳台湾独立与流行音乐,〈狄克森词组〉剥解早年
横行英语学习市场的《新英文法》不为人知故事,〈七又四分之一〉兜到杨德昌电影、〈
寂寞的游戏〉又绕回袁哲生与文艺营。等等,说好的台湾作家春秋大史?看前几篇的预期
完全被甩到一边去,作者你骗我!
  这也是读书会中,我所抛出的两个提问:
1. 这部小说有“系统”吗?又或者,所谓的“系统”,样貌又该如何?
2. 有哪一篇是最“错置”的?
  此次读书会,仅有三人(我、祐子、yuhshiuan),读书会的规定是每人要有两个提
问,而提问反映了发问者最重视、或最想讨论的部分。(像yuhshiuan的发问,就围绕着
“文字的力量”)以我为例,不难看出,固然并非不享受阅读历程(黄虫的小说,我一向
不见得有感,却至少都有一定的享受度),可我着实也困惑于整本书的篇章构成、选材标
准。以台湾文艺的养成而论,要选外国作家,瑞蒙卡佛固然有一派爱好者,可论读者宽广
度、影响力,在台翻译引入的时间长度,不如选村上春树、卡尔维诺、米兰昆德拉,更具
代表性?以“读物”而论,拉入《汉声小百科》及《新英文法》,仿佛太“实用”些?且
,跑到音乐及电影是怎么回事?固然选杨德昌,勉强可接受啦。
  对我而言,《文艺春秋》的编排之所以无法串连出“系统”性,是因选材的不对等、
不一致。如上文所述,小说集前四篇以作家为主题,在〈汉声小百科〉后辐射出漫画、电
影、音乐、实用读物等多元面向。作为“文艺养成”,后半素材真的不行?倒也未必。可
当“作家”轴线成了预想,这般转折,错愕之余,亦感到层次诡异。若是“文学-非文学
实用书籍”,前后主题仍成对等相应,更有翻转之妙,然而“文学-小百科漫画教科书电
影文艺营”,不觉得后半庞杂了?文学以一对多的篇章编排,岔出了茫然困惑。说白点,
今日即便是一篇谈作家,一篇谈电影,再一篇谈作家,又一篇聊音乐,这般跳跃穿插,也
不致如此。
  且,跳脱“黄个人的文艺春秋”向度,小说的选材纷杂,反使“台湾文艺”一词,概
念模糊难测,尤其一般对文艺的想像,不会踏足小百科或狄克森词组,偏偏文案又一再强
调台湾文艺,反捉摸不定指涉范畴。的确,我们不必如此狭隘地配合对文艺的固有概念,
可《文艺春秋》是否有更好的方式,去彰显作者的视野铺陈?而非现在这样,隐隐觉得不
协调,有些怪怪的。
  (不过,也有些人觉得还好,这般跌宕,只是翻转出文艺不见得要固守于作家、文学
,亦是另一种看法)
  再者,综合读友的评价──不觉得后半比较弱?以〈汉声小百科〉为转折点,《文艺
春秋》的后半确实无前半精彩,如果要排等级,我大概会这样排:
A:
三辈子
如何像王祯和一样活着
夹竹桃
你读过《汉声小百科》吗?
B++
迟到的青年
狄克森词组
B~C
当我们谈论瑞蒙.卡佛,我们谈些什么
宇宙连环图
向前走
七又四分之一
寂寞的游戏
  很奇特的是,评价越高的,往往是与当下文青距离最远,稍有时代隔阂的篇章。坐落
于B~C的小说,多半可见现代文青群像,却又有些差异──曾经迷恋过非主流音乐,跑
live house看表演,唾弃芭乐歌,以rocker自许,窝在咖啡店待日子,参与文艺营,煞有
其事地品评那些自己并没有很了的作家……,但怎么说呢,越是重叠过的经验,正因切身
,那股“差异性”反更显著,断裂感由此而生。比如,祐子就觉得〈向前走〉里提及的乐
团,他几乎都听过,可小说的走向及诠释,却难有共感。
  黄虫笔下的文青,带着一股窝囊样,那非诚品书店那精心筛选过的中产阶级文艺,干
净、清新、有质感,反倒是颓然却又睥睨的矛盾,闷在咖啡店,嗑经典老漫画、老电影,
口袋没什么钱,却也不是年轻而豁达放肆,而是带股酸腐自嘲,怎样混也没混出名堂,说
创作也非光鲜亮丽。或许那正是某一类人的写照,却无法激起我的认同。不过,固然我们
现在觉得后半本没有那么好,有股说不出的狭隘,可又能猜想到,过了十年、二十年,评
价会逆转吧,如今对我们而言,只是“黄崇凯个人的”经验,日后或许就成了七年级样本
,有点不悦呢,仿佛话语权、诠释权在莫名其妙之间被抢去、被代表。
  之所以不悦,更或许是因为黄虫的一些诠释使然──曾经闪闪发亮、好奇注视世界的
我们,怎么变成了被现实锈蚀、磨损,疲惫而无趣的平凡人了?要厘清的是,黄虫并没有
特别歌颂孩童纯真,那并非“不要成为我们讨厌的大人”的成长反抗,可他对于走上正规
人生,踏上输送带,步入保险业务员、老师.......是我敏感了?好似有股微妙的轻蔑,
好似步入了可预期、可猜想的生涯规划,就注定是无聊的,丧失固有热忱,背弃最初的自
己?就比如〈向前走〉莫名的二分法,当rocker小鸡失恋,还是得进KTV唱通俗芭乐歌,
那其中透出的隐隐抉择,以及小鸡最后成了保险业务,成了无趣乏味的人,“他会跟小茹
一起听Adele,反复听她少女年纪超展开的欧巴桑伤怀,并真心被打动。”怎么说呢,黄
虫这篇的品味高下之分,以及对于正规人生的微妙否定,令我触怒!啊,当老师错了吗?
(坦承一下本职:国中老师,第一届小怪兽即将放生,喔耶)或许是作者不自觉散逸出自
身价值观吧。我也曾觉得同事对文学的认识浅薄,读的作品不多,崇拜名气,不明真材实
料,但真是如此?又或者自己太傲慢了?当然这可能是小说的设定使然,要扭到“啊,我
们怎么就活成这样呢”的终局,势必要有些堕落下坠,可回归平凡,隐约等同失去性灵,
化为庸俗之人,那样二分法的否定,又似乎太过了。
  
  我还是比较喜欢《一一》的NJ吧,正因《文艺春秋》常于细节处提及杨德昌,更令人
意识到,同样是价值选择,杨德昌是以比较宽容的眼,看待对现实丧失热情,却也无选择
余地之人的迷茫无奈。黄虫说轻蔑也太过,可着实可以感受到他同理地有些勉强,若〈瑞
蒙卡佛〉一篇,明明知道冷场了,大家不想谈,仍旧话题处处兜回卡佛身上的废青写作者
,厌斥日常消磨,却也不可避免地为其耗损,想诉说自身的特别超然,可也被埋没于芸芸
众生之一,是那样很累很累的挣扎与清醒。
  (又,行文至此,也不难发觉,何以选瑞蒙卡佛为小说首篇,那其实是条潜藏主线啊

  《文艺春秋》稍一差池,就容易成了台湾文艺懒人包,毕竟引用材料颇多,又不能假
设所有读者都具备相关知识,得好好帮人做功课,在既有包袱之下,会不会只是单纯堆砌
材料?这疑虑是存在的。好比〈迟到的青年〉与〈狄克森词组〉,真的给人先天素材好,
怎么写都动人的观感。〈迟到的青年〉内,黄灵芝因重病而放弃从头学习一门新语言,以
原就上手的日文写作,作为殖民时期结束后,仍旧以日语写作的特殊存在。时代改换,读
者散失,语言的时效期限阵阵逼来,可他也不能回头,其语言,已与现代日语渐渐脱落,
另行发展出一灿然分支,透过不断琢磨文字,臻至另一自由的艺术境地。本来小说稳当收
尾,亦是佳作,却偏偏又要呼应〈如何像王祯和一样活着〉的脑袋保存科技,硬生生烂尾
。呜呼哀哉。
  而〈狄克森词组〉则是另一个微妙的案例,在白色恐怖时期,被关入监狱的柯旗化,
他以日文学习、战后以国语生存、最后以英语过活,在三重语言的夹缝中求生。而他所编
撰《新英文法》,则参照了《狄克森词组》,这本外国人学习英文必使用的教科书,藏着
美国人罗伯特,与他的移工妻子罗莉塔的奋斗史。〈狄克森词组〉的选材罕为人知,又以
Lesson1、2、3……的词组句型分章,结构巧妙,可分明具备了所有能构成好小说的材料
,小说却始终没有真正启航,引擎没点燃,没有飞起来。且最感遗憾的是,分明选择了罗
莉塔.狄克森这易被忽视的女性人物为切入点,却看不出其选择的作用意义?是要跟柯旗
化的妻子作呼应,可这在丈夫入狱期间,欺哄孩子,独力支撑出版社,被丈夫虚构现实的
小说伤透心的妻子,又似乎跟作为移民缩影的罗莉塔,擦不出火花来。〈狄克森词组〉如
同好小说的雏形,可终究只是雏形,而非完成品。
  批判完毕,终于该来些称赞了。固然力有未逮,可《文艺春秋》真有几篇,啊,如果
通通是这水平,也不会有疑虑的优秀作品。被评为A的四篇,往往都作到相互映照,以独
特视角切入,比如被大大称赞的〈如何像王祯和一样活着〉,藉著百年后的火星移民小孩
,为了作业而研究王祯和,将火星认同与台湾认同无缝接轨,折射出科幻与现实的独特棱
镜。更有如〈夹竹桃〉,借由假想一住在中国的台湾人,他与暂居过北平的钟理和相遇,
之后一直写着寄不出的信(《文友通讯》?)曾待过中国的台湾作家钟理和,与默默无名
、在中国隐藏台湾身分,却仍在文革时期被讨伐的主角,双线并行,对照出截然不同,却
隐然呼应的身世际遇。而〈三辈子〉则因找到特务的眼,逼索出白恐时代,劫后余生,你
老我也老的过气凋零。〈汉声小百科〉则更是人生下沉路数的集大成之作,力道十足,苦
闷地叫人震撼,其标竿高高置顶,以致尔后篇章,都有些重复相似,绕不出去地尴尬。
  平心而论,《文艺春秋》并非一百分的小说,可其中有诚意,有用心,有没那么好,
却也不该现在就得要胁篇篇完满的作品。不如说,这只是个开始,看了《字母会》那些带
科幻元素的短篇,期盼黄虫的下一本书。
PS:关于〈七又四分之一〉的小说设定,可能是刚写完薛西斯《魔女的枪尖》书评,还有
玩过《城市边陲的遁逃者》,总觉得对VR仅仅只有体验电影的经典片段这个构想,忘却了
游戏中玩家的能动性,虚拟现实的辩证,似乎感觉到小说家对VR技术的想像极限,可惜了

PSS:关于题目到底有没有讨论出个结果,不很重要,以读书会来说,“提问题”这件事
,本身就是帮助参与者梳理“自己读这本书最重视的面向”。而关于黄虫这本书,到底是
否具备系统性?我想根据不同的审视标准,会有不同的看法。
作者: simonelin (three)   2018-05-30 11:44:00
觉得享受度讲的很精准XD 推
作者: rincon (每个人都可以是英雄角落)   2018-05-30 23:29:00
推,个人满喜欢狄克生词组那篇的写作方式狄克森词组
作者: orznge (欢雅)   2018-05-31 14:32:00
评语:坏掉的小说家
作者: sa0124 ((恩恩))   2018-06-01 22:02:00
推心得 我自己是蛮喜欢这本的前半部(感觉跟后面好像两本不同的书xd最喜欢三辈子跟汉声小百科~好看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